科隆论战的影响和意义
科隆论战:1914年在科隆召开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博览会的联盟大会由以赫尔曼•穆特休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两个阵营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史称科隆论战。
从两个层面来分析1914年科隆会议上对“类型”和“个人”的争论:一是设计角度的。穆特休斯阵营的人认为,只有基于机器和工业化的“类型”才是可靠的,只有这种"类型"的确立,才可以实现“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想。其实穆特休斯所提出这种“类型”与艺术家的积极创作不可分离,只不过,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前提改变了,他们必须设计出既品质高超又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产品。这点引得凡-德•威尔德阵营的人颇为不满。他们认为只有独立的艺术家才可以担负起提高人民大众品味的职责,而要艺术家依人“类型“去创作只能导致艺术家束手束脚,无法在生产中表现出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设计的:“个性化”和工业生产的集体属性产生了矛盾。二是科隆争议背后隐藏更深一层的是国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艺术家个人利益的冲突。冲突两派人曾经都坚定地支持并且相信批量生产、工业化在实用艺术和建筑界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对保护艺术家的个人利益还是保证整个国家产品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上产生了分歧。
科隆会议对于德国乃至世界的实用艺术和建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设计从工业出发,艺术应该独立于经济需要,设计品质不因为经济利益而发生动摇,这使自德意志制造联盟以来德国设计保持至
今的优良品质。正是有了这种品质,德国的产品设计才会精彩绝伦,令人印象深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这些艺术家们对建筑和实用艺术的不断执着追求使得德国的设计今天仍以它优良的设计品质屹立在世界设计之巅。我们要看到,德国今天的工业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与德意志制造联盟为德国在世界上确立了产品设计质量上乘的良好口碑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在这一点上,德国产品的成功因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