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温如
唐温如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1月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为完成这一目的而首创的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基础课"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时至今日,设计教育界依然热衷于讨论、研究、学习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体系",因而正确把握“三大构成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大构成体系”进行分析

"三大构成体系"是什么:

"三大构成体系"是包豪斯基础课的核心内容,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它是由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大环节构成的,是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艺术设计思潮在设计教育方面为应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师而融汇形成的产物,是设计基础理论第一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并在后世遂渐发展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三大构成体系"的产生背景:

是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如火如荼展开之际,在现代艺术各个流派思想影响下,包豪斯为实现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和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目的下形成的教学体系。

"三大构成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三大构成体系"的形成不是拍拍脑袋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包豪斯长期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名教员接力成就的。它首先是由教员伊顿提出,他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由此便产生了"三大构成体系"的雏形。同时,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强调"艺术创作的融合",严格地把"三大构成体系"建立在科学化,理性化的基础上,确保了"三大构成体系"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在此之后,构成主义成员纳吉接任伊顿的工作,他延续了基本的形式研究与实验精神,同时把构成主义带入了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并加入了更多实践元素:通过强调色彩和形式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由此奠定了"三大构成体系"的基础。

"三大构成体系"的影响

作为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它是现代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包豪斯精神在教育体系中的体现,它使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科学的基础上,而非仅仅基于个人的、非科学的、不可靠的感觉上,同时在技术和理论的协调下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基础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体系,直到今日,它已经成为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三大构成体系” 是包豪斯精神在新工业时代条件下经过教学实践在设计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设计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具备的首创精神与先进性,是其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在此新时代下我们对“三大构成体系” 的讨论研究不能拘泥于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机械化内容,而应该着重探究其所具备的理性化、多元化、个性化、实践性精神,以此来反哺新时代的设计教育,使“三大构成体系”实现创新发展。

唐温如

包豪斯是由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目是培养新形设计人才,形成新的设计学派以影响工业界发展。包豪斯对世界设计教育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时至今日,包豪斯依然对中国设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没有相关建设经验,因而早期发展是以借鉴西方教育模式为主,其中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对中国设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豪斯大胆任用当时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家作为教师,传递出的“兼容并包"思想依已然为中国设计教育所借鉴,有益于学生融汇百家之长,实现传承基础上的融汇创新,形成崭新的设计风格。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到今天,已然发展成为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三大构成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们的美学素养,促进其对形式、色彩、材料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包豪斯在设计中强调创新、自由创造,将设计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特点对中国设计教育引导自由创新,进行校企合作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设计师提供范本。此外,中国现代设计起步虽晚,但拥有上千年的民族的优秀的手工艺设计,在近代以来屡遭破坏而变得不受重视,包豪斯提出的"手工艺与机器相结合","提高手工艺人地位"的理念对于新时代下中国设计教育复兴优秀民族手工艺设计,增强民族设计自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师起到了推动作用。包豪斯的重要影响还在于他思想的先进性,它主张的设计变革、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主动与工业化生产接轨,具有推动艺术与时俱进的使命感。这种敢于主动引领设计发展的精神为中国设计教育提出了由设计教育大国迈向设计教育强国不可忽视的难题,促使中国设计教育为此努力。

事物的存在往往有正反两方面,"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亦是如此。包豪斯毕竟是100年前由手工业生产转向工业化生产的时代产物,其诸多内容都是基于欧洲文化基因与工业化初期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在如今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脱离文化民族主义而照搬包豪斯教学体系、课程安排与教学理念易造成中国设计教育的同质化,扼杀了中国设计的多元化与个性发展,出现教育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违背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易造成形而上学的、固步自封的教育制度,因而从长久来看又阻碍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并且在工业4.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更要辩证吸收"包豪斯精神"实现"包豪斯精神"的中国化,以包豪斯精神中的多元化、创新性、个性化为养分以期为中国设计教育注入长久、鲜活的生命力,而非拘泥于课程安排、教学体系等机械定式。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都是工业革命后具有深远影响的设计运动,前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运动,后者则是古典传统转向现代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设计运动,二者既存在共性又相互区分。

它们都是在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生产背景下对过度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对、对工业化风格的反对。都寻求艺术与手工业之间的平衡点,并且都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的影响。它们都追求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爱,它们也都放弃对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动机,如植物、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发展,如莫里斯红屋内部装潢花纹设计取自于自然纹样,吉马德的巴黎地铁设计采用了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都达到了实用,美观的效果,都具有“功能主义”思想特征。

新艺术运动作为工艺美术运动后继者,虽然受到工艺美术运动许多影响,但本质及许多内容仍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在产生背景上,工艺美术运动是为了回答水晶宫博览会暴露的“技术与艺术分离”的问题,新艺术运动则是新时代下人们对新的审美意识与形态的主动追求。在内容主张上,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具有现代设计"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进步思想,而新艺术运动则表现出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表面浮华思想贫脊,是一场装饰主义运动,相对于工艺美术运动又是落后的表现。但又就装饰而言,新艺术运动又是创新、进步的,工艺美术运动推崇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还动则表现出一股从未有过的非历史主义的新装饰风格探索力量,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主义,强调表现曲线、有机形态。在影响范围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范围远超工艺美术运动,并且由于不同国家文化民族主义观念不同,新艺术运动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风格表现。

唐温如 南理工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集中暴露出的 "技术与艺术分离"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有志之士开始为此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拉斯金为理论指导、莫里斯为主要领导的第一场现代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在19c末应运而生,而其之所以能被称为第一场现代设计运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拉斯金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先驱,其倡导的许多设计准则成为工艺美术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工艺美术运动重要成员。其倡导的师承自然,反对盲目抄袭旧有的样式,给予资本主义初期流行的历史主义,折衷主义等风格以强烈冲击,符合“现代设计”冲破传统束缚的特性。在其理论影响下,英国建筑界重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风格进行审议和研究,寻求功能与形式的新统一,推动了后世现代设计思潮的到来。他主张设计真实,主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些观点成为了现代建筑思想的基础,因而拉斯金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可以被视为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约翰·拉斯金、莫里斯都认为设计应该为社会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权贵服务,其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功能立场具备现代设计中强调的功能主义色彩。莫里斯还强调设计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这一原则也在现代设计中发扬光大。莫里斯在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体现了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关系的辩证思想。

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努力提高生活用品的设计标准,使广大民众负担得起,相信艺术的创造应用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在装饰反对矫揉造作,主张设计的诚实、质朴,反对设计上华而不实的趋向、忠实于材料与使用目的,这些理念·都体现了”现代设计”中功能主义色彩。工艺美术运动是难能可贵的设计探索,为后世设计家提供了新设计风格的参考,推动后世设计运动蓬勃兴起。 工艺美术运动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具体实践,更在于其所倡导的设计理念和思考方式。它对于设计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引发了对于手工制作、可持续性、人性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这些理念至今仍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影响着设计师们的创作。

综上,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本身还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位领导人,他们的思想主张、活动内容中蕴涵了大量“现代设计”中诸如功能主义、反对对历史样式的抄袭模仿,强调工业生产重要性等特点,共同构筑了其第一场现代设计运动的地位。

 唐温如 南理工 求彭老师锐评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的系列生产与科技革命,其开始的标志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包括了设计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发展时期是现代工业设计酝酿和探索的重要组成阶段,现代工业设计在此阶段逐步建立,并逐步完成了由手工业设计向工业设计的过渡,对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富足和批量生产、批量消费成为现实,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促使设计成为工业生产过程劳动分工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促进了设计的专业化,并成为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品的设计与投产之间时间延长,生产过程标准化,形成了对产品进行仔细规划的风气,使设计师的作用也得到重视。

  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材料为设计师实现其创意提供更多的可能,如第一款塑料赛璐珞的的问世,使设计师发现其具备的轻质和比强度高的特性使塑料成为设计中的理想材料并广泛应用。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为设计师实现其设计创作提供更多方式,如金属及其加工工艺的发展扩展了造型的可能性及其应用,丰富了设计手法,铸铁成型的可塑性和钢、黄铜、锡等材料的延展性,使得任何形式的表现方式都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功能的要求促使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人们对产品更舒适、更新颖、更安全、更便宜、更具趣味性等功能需求促使设计发展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

  工业革命还影响了设计思潮的转变与发展,在工业设计生产领域,使产品较少受到流行风格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简洁而直率的设计语言,即强调使用功能和效率,其中蕴含的功能主义迹象对后世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设计与传统的分道扬镳,为功能主义设计的产生打下基础。

  综上,工业革命对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多领域、宽层次的,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设计,也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 ”在实践领域是指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因而设计作为一项人类的 实践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作,并且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设计也从相对稳定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发展到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现代设计阶段。

“设计 ”作为人文领域的专门名词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意义是素描、绘画,将设计、色彩、构图及创造并称为绘画四要素。设计指控制并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如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它涵盖了艺术的表达、交流以及所有类型的结构造型,其反映在实践上也是人类有意识的创作活动。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则是在工业革命后开花结果的,首先,设计与制造的分工。18 世纪,建筑师首先从“建筑公会”中分离出来,使建筑设计成为高水平的智力活动。随着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设计也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设计专业。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因而其伴随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丰富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