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机-环境的作用与意义
在人做清洁工作的劳动系统中,人(劳动者)机(清洁工具)环境(要打扫的地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机的使用者与操作者;机是辅助人完成清洁任务的工具,帮助人克服环境带来的不利于完成清洁的阻碍;环境是被清洁的一方,也是人完成清洁工作的活动场所,直接影响到人的感受,间接影响整个工作效能。
二、劳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
三、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并想出1或2个解决措施。
1.针对不良的作业环境,因为清洁工作的作业特点无法从环境根本作出改变,只能提高清洁者的清洁效率,使用机器完成大量重复性劳动,使人机效率最大化。同时在作业前明确环境的安全程度同时做好对清洁者的保护工作,例如根据不同环境提醒工作人员穿戴不同防护衣物护具等。
2.设计符合清洁工作或环境特点的清洁工具,如公共道路的清洁工作,清洁者需要常常下蹲拣拾垃圾,清洁工作就要尽量避免使其动作改变,可以使用可伸长的架钳拣拾垃圾或可贴近地面吸入式的清洁工具。
提纲
开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设计关系
影响观点:①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变革,为设计带来新发展
②人工智能突破实体边界,为设计带来新形态
③人工智能打破工具壁垒,对设计从业者提出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逐渐从工业革命3.0时代向工业革命4.0时代迈进,主要生产力也逐渐从人力脑力的放大变为机器脑力的放大,这些因素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
新的技术变革必然会对设计领域产生新的影响。无论是视觉设计、环境设计还是产品设计,设计本质都离不开审美性和重要性的统一,而新技术必然带来变革,迎来新一轮统一。
①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变革,为设计带来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象征信息化技术时代的成熟,开始迈进智能化网络化时代。而时代转变的本质集中于生产力的改变,人工智能正是新生产关系的缩影,人们的劳动主体已经转变为训练机器脑力的运用。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转变必会为设计带来新的发展。就像工业革命1.0和2.0一样,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生产关系,带来新技术和新材料,促使人们思考新的设计发展,工业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等设计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掀起不少设计浪潮。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也是一样,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设计的程序方法,表现形式等,如何适应新的技术,将成为设计师们思考的新话题。
②人工智能突破实体边界,为设计带来新形态
从工业设计3.0开始,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产品,从物质转变为非物质,从实体转变为虚拟。小米的全屋智能就是智能时代的产物,它将设计由家具等设备的设计转变为全屋家具系统的平台设计,让设计从满足的单一需求逐渐转变为满足以人为中心的用户体验的多维度需求,极大的更新和丰富设计表现形态和工作方向,使设计工作逐渐变化。
③人工智能打破工具壁垒,对设计从业者提出新要求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一些简单的设计批量化,也使一些设计工具大众化,使设计领域从业者的壁垒被打破,这意味着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审美都要随着时代的脚步升级更新,包括建模等较为实际的设计工作也要随之改变,需要提高思考维度去考虑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设计过程中来,打破原先的设计限制,形成新的设计创意。这些都是设计从业者要去考虑的问题,一些简单重复的设计工作将逐步由AI接手。
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给设计领域带来的不仅是新旧思想的碰撞,更是新的机会和发展。这是时代更迭的必要规律,从思考到落实全过程的带动设计革新和发展,将思考从原先单一维度转变为多维度,将操作从原来的埋头苦干转变为现在驾驭AI批量生产,这一切的改变都在推动设计的新一轮变革,同时指明了设计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一、填空题
1.人机工程学起源于欧洲,形成于英国,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
2.人体尺寸可以分为人体构造尺寸(静态尺寸)、功能尺寸(动态尺寸)
3.人机工程学可分为经验人体工程学、科学人体工程学、现代人体工程三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1.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之中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因素;人、机器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研究人在工作中、生活中、休假中如何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安全和健康等因素。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人机工程学的三个阶段以及特点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经验人机工程学,科学人机工程学,现代人机工程学。
一、经验人机工程学
20世纪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被称为经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在这时期美国学者F.W泰勒首创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后来成为人机工程学发展的奠基石,主要内容为根据职业特点,安排分配工人,同时有意识的对工人进行培养培训,使人力达到最有效的发挥。这一阶段人们还主要着眼于电热机械等技术工程原理的发展,并未过多考虑人的因素,所以这一时期的人机关系为人适应机器。
二、科学人机工程学
二战期间为科学人机工程学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发现一些操作上的失误是人不可避免的,于是开始意识到“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开始在军事领域研究和发展,后来发展到非军事领域。人们都开始重视工业中“人的因素”,人机关系转变为机器适应人。
现代人机工程学
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现代人机工程学阶段。这一时期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希望创造最适合人类作业的机械设备和工作环境,使三者达到协调,获得系统的综合的效能。基本特点包括重点着眼机械设备的设计使机械操作不超过人类极限;设计中与实际应用接轨;综合各方面知识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还产生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
2.请简述人机工程学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一、为“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寸数据
运用人体测量学等研究方法,用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对人体结构和机能特征进行测量,帮助分析人在劳动时的活动范围、动作疲劳等因素,综合心理生理等因素帮助在设计时考虑人的因素。
二、为“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工业设计在功能上的问题主要探究的是物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解如信息显示装置,而人机功能学研究的一些原理如人感知觉的基本特性等,恰好可以相应的提供参数和设计依据。
三、为“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人机工程学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反应,确定人在环境中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为希望从人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的工业设计提供设计准则和评价方式。
四、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人机工程学中将人、机、环境看作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系统设计的思路通常是根据总体目标,衡量三者之间的影响,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这为工业设计开拓新的设计角度,提供理论依据。
五、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
以人为本是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两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人机工程学理论贯穿设计的全过程,以保证产品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
纵观设计发展长河,功能与形式的协调关系永远是设计师们争辩思考的重要话题。深究本源,造物大多源于人的需求。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打制第一块石头开始,人们追求功能的造物活动就产生了,随着各种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不满足于使用简单器物,开始在器物上使用线条图案记录生活,彩陶、陶瓷等...具有艺术性的器物逐渐出现。由此人们开始将形式与功能结合,这表明了人们造物的目的,即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奠定了设计的终极目标——追求功能和审美的统一。
一、功能是形式的前提,奠定设计基调
功能是产品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形式的前提。设计中功能的确定大多源于对于人们需求的明确,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和使用感受,这种以追求功能为前提设计思想从工艺美术运动就开始确立,一直延续至今。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曾提出飞机轮船等现代机械的完美无缺的美感源于其设计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则来源于完全满足功能要求的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中功能的重要地位。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等功能主义大师的作品中也能很好的表现功能第一的设计哲学,例如,萨伏伊别墅,包豪斯校舍等—有功能规划的空间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灵活运用,不对称的建筑构成,都很好的体现了功能在设计中的第一性。
二、形式是功能的表达,传达设计情感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属性,需要通过形式来表达,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社会文化下的综合产物,也是人们生活、精神文化的符号化表达。虽然现代主流设计秉持着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但形式在设计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形式表达的好坏直接关联整个设计效果的好坏,其中“好坏”指的是表达产品语意是否到位,功能是否表达清晰,能否被大众接受,这至关重要。英国作为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它的设计发展却相对落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设计、制造、销售分离,销售者不清楚产品核心无法清楚表达产品,同时设计者也不知道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和反馈,形成持续的恶性循环,影响了英国设计的发展。其中可以看出形式带来的形象是多方面的,同时也侧面印证了形式表达的重要性。
三、好的设计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好的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好的形式是产品的升华。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优秀设计的必备要素。例如,中国的明代家具,从功能上讲,它关注到了人对家具的真正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结构的科学性——卯榫结构,使它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加强了牢固性。从形式上看,它比例极为匀称而协调,展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的东方之美,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极大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中国的园林艺术和水墨艺术的效果,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使之成为中国明代设计的典范。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好的设计离不开实用的功能和表达清晰的形式。二者的协调统一,正式设计追寻的目标,也是设计的发展道路。
提纲:
开头:设计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①功能是形式的前提,奠定设计基调
②形式是功能的表达,传达设计情感
③好的设计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总结: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纵观设计发展长河,功能与形式的协调关系永远是设计师们争辩思考的重要话题。深究本源,造物大多源于人的需求。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打制第一块石头开始,人们追求功能的造物活动就产生了,随着各种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在单纯满足功能的器物上绘制花纹,开始将形式与功能结合,其目的是满足人对于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需求,设计由此产生。形式与功能在设计中缺一不可,设计是二者的统一。
一、功能是形式的前提,奠定设计基调
功能是产品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形式的前提。设计中功能的确定大多源于对于人们需求的明确,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和使用感受,这种以追求功能为前提设计思想从工艺美术运动就开始确立,一直延续至今。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曾提出飞机轮船等现代机械的完美无缺的美感源于其设计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则来源于完全满足功能要求的设计,可以明显看出现代设计中功能对于产品的重要性。
二、形式是功能的表达,传达设计情感
设计形式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是用视觉理解世界的方法,也是帮助用户更好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重要表达方式。设计的形式包含很多因素,如造型、颜色等,但核心都是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更好的表达产品的功能。从工艺美术运动沙利文喊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开始,席卷世界的主流设计便开始将功能作为设计第一考虑的要素,即使后来在美国流行的样式设计——流线型设计,也只是希望通过形式达到销售和给人希望的目的,再也不会出现洛可可时期将装饰作为设计第一要素考虑的情况。如今,设计形式承载表达功能和情感的双重任务。
三、好的设计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优秀设计的必备要素。功能满足人们的切实需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形式辅助表达功能,让人们的使用和操作更加便捷,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精神需求。例如,无意识主义大师——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酷似排气扇的CD播放器,将开关形式转变为拉拽让操作更为无脑便捷,同时很好的配合产品的简单造型传达了他想要表达的设计情感和生活态度。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好的设计离不开实用的功能和表达清晰的形式。二者的协调统一,正式设计师所追寻的设计目标。
提纲:
西方设计概念
古代中国的造物和经营概念
对于当代设计的启示
①把握当代技术,革新设计理念
②坚持以人为本,掌控设计方向
③当代设计教育应更结合实际
西方“设计”这一概念早期源起于艺术和建筑理论,之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起,“设计”相关理论才逐渐独立出来。随后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发展—设计教育和工业革命。从早期英国建立政府设计学校,到后期包豪斯的建立和发展,都可以看出设计教育对于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局限于装饰的设计与蓬勃发展的制造业矛盾更为突出,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设计和制造二者关系的思考与讨论,推动了设计教育的改革以及民本主义的提出。
在古代汉语中,“经营”和“造物”是与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中国最早的设计理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其文中对“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作出大量论述,由此可见中国的设计理念也将人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虑。
对于当代设计的启示:
①把握当代技术,促进设计发展
技术的发展与设计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技术的革新必将带来设计发展。若无视技术发展,便会经历水晶宫博览会的失败。但若正确把握技术的发展,便会推动设计的革新。例如陶器的发展,从一开始简单的生活器物,随着制陶技术的成熟,出现彩陶向艺术品方向发展,到后来烧制技术的出现,产生瓷器,经过磅礴发展经销海外,成为中国的名牌。新材料,新技术必将为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是欣然接受思考发展,还是固步自封沉溺过去,历史早就带给我们答案。
②坚持以人为本,掌控设计方向
工艺美术运动成为现代设计开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拉斯金首次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这一口号将服务人群由少部分贵族转变为大部分民众,同时迎合了大批量、机械化等工业发展趋势,推动了现代设计发展。并将设计中的本民思想保持至今。
③设计教育应与实践结合
当代设计教育不能局限与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结合,正确了解社会对于设计的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世界早期设计学校:政府设计学校与皇家艺术学院并没有为当时的制造业解决设计师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此类设计学院课程局限于理论以及临摹。而后期的包豪斯则更注重学生实践方面的教学,如双导师制让学生对技术、手工艺和新材料的认识与时代同频。以及展开与企业的合作。此类课程都让学生可以更快的加入社会生产,满足社会的需要。
问 设计分析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