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zi
juzi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5月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所提出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将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本文旨在分析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和反思。

  一、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

  首先,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便是基础课,这一课程最先是由伊顿提出并创立的,也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伊顿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来探讨形式、色彩及材料质感,并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在色彩方面引入康定斯基、克利等艺术大师作为学院教师,对于完善该教学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包豪斯基础课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平面与立体构成上,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最终完整形成了一套设计基础体系,使得设计更加科学和理性。例如,在基础课程中进行点、线、面的分解,对物质的色彩、材质、肌理等进行深入学习,从平面与立面的不同角度探索,寻找其变化规律并加以整合。这些课程的教学体系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将以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意识形态转变成完整且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基础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夯实学生的设计基础。

 二、三大构成体系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因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未曾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缺乏自身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大量吸收了西方教学体系模式。不可置否,这些教学体系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使得中国设计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提升。

  但遗憾的是,自三大构成体系传入我国以来,其形式几乎未曾变化过,出现了一种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也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工业化仍处发展阶段的国情和国内市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根源导致中国设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未能形成以创新为中心,完善且成熟的教育体系,还处于一个不自觉的模仿阶段,对西方教学只是简单的生拉硬套,并未真正消化融合。

  因此,中国设计教育应随着时代进步的要求而对构成体系课程进行一定改变。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人文内涵的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发掘现代技术,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总而言之,包豪斯虽仅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教学制度和理念对于整个现代设计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而我们除了从其教学体系中汲取精华,还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包豪斯设计学校自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办学模式对全球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包豪斯教育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如何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吸收并融合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从而推动中国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及跨学科合作

  包豪斯在授课过程中提倡“设计创新”“设计应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艺术家与手工艺人合作教学”等观点,而这些观点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也极为重要。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3.0向工业4.0进击时期,新技术和新材料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背景下,设计师们不仅要注重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还要善于运用相关技术,从而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在设计教育过程中还应重视跨学科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当下流行的数字技术赋能设计,便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跨学科的设计模式助力设计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注重产品功能性

  “设计源于生活,设计服务于社会”是包豪斯教学理念之一,该理念对中国设计教育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中国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要努力将功能与形式相统一,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感,真正做到“文质彬彬”。而在设计教育过程中也应积极落实这一理念并应用于各个设计之中,从而体现设计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三、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思路

  包豪斯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提倡双轨制教学模式,以工作室导师制培养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它在教学中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理性教学并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因此中国设计教育也采用了包豪斯的制度和理念,例如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主张校企合作、导师工作室制等,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也创造了更多选择,达到了双赢效果。

四、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虽然包豪斯的国际主义风格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但更应保持客观态度,而非“唯包豪斯论”。因此中国设计教育在学习包豪斯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也应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将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以展现民族特色,同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意识,从而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品。

  综上所述,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为中国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设计师和教育者们应汲其精华,并结合国情不断发展创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品。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都是西方设计史上重要的设计运动。其发展是基于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业的影响,既引起了设计师们的讨论,也助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二者间隔时间不算长,在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异同点如下:

一、相同点

首先,都对粗制滥造工业产品表示批判。工艺美术运动发起的原因之一便是“水晶宫博览会”上,展览品粗制滥造,繁缛堆砌,其理论倡导者拉斯金和莫里斯更是表达了对粗糙工业产品生产的不满,推崇设计的诚恳诚挚。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也同样表达了粗糙工业产品和夸张浮华洛可可风格的不满。

其次,都提倡自然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回归自然,并从中借鉴元素。其代表人物拉斯金便提出“观察自然和向自然学习”的设计要求。同样新艺术运动也表达了对自然装饰风格的推崇,放弃了传统装饰,作品都采用自然的装饰元素。例如,新艺术之家的代表人物萨穆尔宾便有着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常模仿植物形态与纹样,并强调有机形态。

二、不同点

首先,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态度不同。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师们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强调手工业。但新艺术运动则不同,设计师们不仅逐渐接受工业化,并开始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可能性。虽反对粗制滥造的工业化,但却能从中吸取优点用于设计之中。例如格拉斯哥四人集团便在室内家具、玻璃和金属器皿方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表现风格,其中马金托什的探索更是为批量化、机械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埋下了种子,也为之后的现代主义夯实了基础。

其次,对待传统装饰风格的态度不同。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回归中世纪行会传统,即工匠们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希望以传统方式来对抗工业化对传统建筑和手工业的影响。而新艺术运动则反对一切传统装饰风格,追求新的装饰风格。设计师们会利用自然元素来装饰产品,从而取代旧的程序化图案。例如:赫克托·吉马德在设计时喜欢采用植物纹样和曲线元素;安东尼高迪则以大胆、极端、特异著称。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在反对工业化粗制滥造、提倡自然主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但在设计风格、理念以及发展程度上各有侧重。而这些也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的,对待历史设计风格应融各家所长,从而达到设计思想和内在形式的和谐统一。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也是第一个世界现代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产品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导致的粗制滥造,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而它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个现代设计运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产品使用功能方面。工艺美术运动反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这一理念在当时工业革命兴起,维多利亚风气蔓延的社会确实难能可贵。其中威廉·莫里斯所追求的功能主义为现代设计注重产品使用功能和“人”的使用体验打下了基础。放眼现代设计,产品的实用性,人本性都涵盖有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例如:丹麦设计师阿纳·雅各布森所设计的“蛋椅”、“天鹅椅”等家具,不仅符合人体工程学,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休憩需要,而且具有美观性,给人以好的视觉感受。

其次,在思想理论方面。工艺美术运动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设计师和思想家们反对为少数权贵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也可以说是一场为体现民主思想所发起的设计运动。这些思想理念为以后的设计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具有民主化、社会化的前瞻性,在此后的设计流派和风格中均有体现。例如:现代主义大师阿尔瓦·阿图强调设计的“人文主义”、“人情味”;著名设计学校包豪斯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等。而这些理念也与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不谋而合。

最后,技艺结合,多元融合。工艺美术运动反对机械化和工业化,并过于强调手工业,以至于它与时代浪潮相背,仅仅是象牙塔的产物。但这也为之后的一系列运动以及设计师们提供了一定反思价值,不再一味反对工业化和机械。例如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设计师们勇于大胆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强调机械美学以及设计的理性和科学性。 除此之外,工艺美术运动在探究技术艺术如何结合方面对后来的设计也产生了影响。莫里斯所主张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合作,这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设计中多学科交互设计的发展。例如,包豪斯在建校时大量聘请艺术家和技术人才团结协作,共同进行设计教育,拉进了设计师与其他学科专业人员的距离。此后“跨界”设计产品层出不穷,也使得设计更具有创造性,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无论在技术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对后来的设计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也正因为这场运动的出现,西方现代设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也为现代美学和艺术设计奠定了风格基础,并催生了后来各项设计运动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其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导致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其对设计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首先,在技术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预示着机器逐步代替传统手工制作,改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方式,这无疑是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且由阶级权贵所享有的手工艺设计转向了以生产规模为导向的批量化生产时代,这也进而促进了新兴行业的发展并加快了城市化进度。同时,工业革命的出现导致了设计与制作、销售的分离,成为了一门独立行业,从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其次,在材料方面。毫无疑问工业革命为设计提供了经济技术条件,新型能源和材料的诞生与使用为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一改传统设计材料的构成以及结构模式。例如著名的“水晶宫”,与传统建筑的砖石、木料材质不同,它采用了玻璃钢架为材料,并采用预制件拼接的方式建成。但人们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一方面呈现出对工业文明的追捧,另一方面技术与艺术相分离所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最后,在思想方面。因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所以设计也更加的普惠平民百姓,设计的“民主思想”也由此萌芽,这也是“设计为人民大众”的初步发展。但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也导致了产品的粗制滥造和审美低下。因此,各种关于“技术与艺术”,“手工与机械”的讨论接连不断,而这些讨论和思想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运动的出现和设计理念的发展。

  总而言之,从历史角度来看,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便无法快速推动设计的革新发展,更不会有今天的工业设计和现代设计,可以说技术的进步与设计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计者可以借助技术去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以技术成就为支撑,不断延展设计领域。

  “设计”是一项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审美需求以及功能技术层面需求的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具有结论的计划或执行计划的程序。从古至今,设计无处不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不同时期,设计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便已会制作和使用石器,而设计工作主要是为生存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之为设计的萌芽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和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的形态,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手工艺时期。它不仅标志着人类制作工具的能力达到新高度,且是更具创造性的活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模式被广泛应用,设计活动再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 工业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运动和思潮,人们在传统制造和机械生产之间各有看法。而最具代表的事件便是水晶宫博览会的开展,可以说它激化了“装饰与艺术性”的讨论,引发了“机械与手工艺”的争论。随之工艺美术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而在此后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对于设计的思考也未有停歇。

  其次,随着设计的发展,人们对于设计所涵盖的不同领域做出了一定区分,例如:依据其功能属性划分出了功能性设计和非功能性设计。功能性设计则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环境设计,而非功能性设计则是指用于装饰的艺术设计,包括手工艺、绘画等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设计行为。

   最后,有发展必然有思想的激荡,古今中外,人们对于设计理念的探索思考也从未停止。 例如,中国古代《考工记》中所提出的“材美工巧”理念,以及儒家思想中“文质彬彬”,功能与形式相辅相成的设计原则;再到西方三大设计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工艺与机械生产的思辨;乃至现代设计所提出的设计五基本原则、好的设计十原则等理念。而无论何时何地,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总而言之,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在人类的生存需求中诞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繁荣,又转而服务于人类更高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作为设计师,也应回望设计的发展过程,并从中不断汲取灵感,追求功能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