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den
denden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2
文章
0
关注者
0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在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厅由钢铁和玻璃搭建而成,被称为“水晶宫”。它是由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第一次采用玻璃和铁架结构,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格局,奠定了现代建筑的基础。
水晶宫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不仅在技术上是一种创新,在美学上也有重要转折意义,堪称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建筑。水晶宫没有多余的装饰,预示着设计简洁性和功能性研究的新领域,使传统形式美法则失效,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此次博览会是对工业革命后近半个世纪技术成就的综合检阅,也是对这一时代技术与艺术分离现状的集中暴露。同时博览会会设计理念产生了根本影响,引发19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启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先河。
反观今日的中国设计,中国当代设计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质和属于自己并与我们伟大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想适应的精神取向,显著表现就是对西方设计的模仿。这样的模仿使得产品具有明显的外来气息,与传统大众一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普通大众无法欣赏其好处,无法懂得其产品的美。只有少数特定人群可以看懂其中的美,为其买单。现如今,设计早已是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仅还只是仅限于设计风格问题,就连工业化生产也早已是基础性的设施。再分析当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工业化问题意义不大。工艺美术运动时期与现如今的应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设计没有完全为大众服务,当时的设计师受限与但是都工业化发展,而如今我没有这样的限制。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层面进行分析当今的设计,可以分为2种属性。一种是商性,一种是大众性。我们要承认设计的商业性,一个设计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其商业价值的大小来判定。如果人民只追求商业性,而模仿外国的设计,来取悦中国的少数特定人群来获得高收益,忽视大众性,就会陷入极端的情况。1851年水晶宫就出现这样情况,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自诞生以来呈现出分分和和的不同态势,他们好似一种“孪生关系”,设计也被称作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大艺术等概念,艺术狭义上认为绘画,雕塑等。自工业革命以来,艺术又被分为大小艺术,大艺术则是建筑等设计,小艺术则为油画,版画,音乐等。纵观整个设计与艺术的发展脉络,分为一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是设计的发展基础。自人类打磨石器,发明陶器以来艺术和设计就诞生了,狭义上来说,设计是实用的艺术,艺术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艺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动力。自封建王朝以来,皇权与贵族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一个功能简洁的器物都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与贵族阶层的不同,例如中国贵族对陶瓷器的最求,实现了“紫口铁足”,“冰裂开片”,“出彩万钧”等艺术评价,让中国瓷器也受到世界瞩目。不难看出艺术是设计的发展基础。
2,设计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动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的创办,使得设计有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人民大众,设计设计为民的思想也广为流传,自此宫廷式的,维多利亚式的艺术设计,成为了不实用,粗制滥造,繁冗缀絮的代名词,设计为民,设计为大众,功能主义,走进人民大众视野,设计成为了功能主义,包豪斯实用主义民主设计的代名词,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的装饰性,备受瞩目,现代设计提倡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设计也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例如,蒙德里安的作为冷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创作的抽象画作《红黄蓝》受到了包豪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同时他的抽象绘画也为此提供着理论指导,虽然我们普遍的认为,艺术是个人化的主观的产物,而蒙德里安风格派,但这种抽象主义绘画充满着了理性的思考,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为艺术发展提供新动力,使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
3,设计与艺术相互交融。自20世纪后,现代以来,艺术和设计呈现更加相互交融的趋势。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相较于国际主义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我们更加强调设计的民主性和装饰性,而装饰性,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它的装饰形式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设计师更加注重使用者的感受,例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件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的设计,更加注重使用者感受,更加注重其使用场馆属性,更加注重当地民族文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设计的相互交融。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