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北工大-李爽
126-北工大-李爽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8
文章
0
关注者
0

论述题:从高技派产生的背景、特征代表作品开始,剖析其影响力和意义,并阐述其代表性的作品和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提纲
总述: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现代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分论点1:(调查法)高技术的背景
分论点2:(观察法)高技术风格的特征和代表作品
分论点3:(个案研究法)影响力和意义
总结:高技术的发展和重视情感需求的理念应当进行有机结合,以高技术的质量融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高技派是一种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在当时由于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将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而如今的高技派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逐渐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界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高技术风格的发展是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在那时高技派集中在创造性的使用预制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构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高技术风格正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20世纪70-80年代,高技派开始表现并强调工业技术。90年年代开始,高技派逐渐蜕变并走向多元化的道路。与机器美学最早体现于建筑设计上一样,高技术风格也是最先在建筑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工业设计产生巨大影响。

高技派风格的建筑在外形方面通过暴露、交叉、重复和夸张等手法作为自己典型的特征。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作为高技术风格轰动一时的产品,由英国建筑师皮诺阿和罗杰斯所设计,这一建筑的出现标志着高技术风格真正成为流派。整座建筑基本是由金属架组成,内部创造了巨大的室内面积,建筑暴露所有的管道,并涂上鲜艳的色彩。蓬皮杜艺术中心是高技术风格形成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其设计与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的观点“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一脉相承。它的出发点一方面是纯粹的使用主义,一方面也在挑战传统的审美内涵。高技术风格在20世界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并一直波及到20世纪80年年代初。但是由于其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

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今天,尽管高技派的流行度已经远不如从前,但其在产品设计中仍然有着很广泛的运用。一方面,当今设计会通过高技术风格凸显产品内部特征,营造出一种视觉效果,其中最典型的设计为机械手表。通过将产品内部的精细零部件暴露在人们面前,以从侧面展现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逻辑性和制造过程中的精细程度。另一方面,如今高技术风格融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增加了情感化因素。以诺曼·福斯特所设计的苹果新总部为例,其与蓬皮杜虽然同属于高技派,但是两者却有着极大的差别。由于技术的进步,如今的造型的手法更具多样化,且高技术的形象和内涵在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起富于机械感的张扬裸露的结构,转而采用优雅、简洁的外形,更具有未来感、科技感以及亲和力。除去造型外,内部结构的自然通风系统和自然采光系统等节能设计体现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技术风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设计特征。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高技派已经超越了最初简单地把结构外露的设计方式,发展成了一个提倡将当代最先进技术和材料融入设计中,注重节能环保,注重地域性的设计理念。如今高技术的发展应当和重视情感需求的理念应当进行有机结合,以高技术的质量融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为新技术风格注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

总述: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创新意识,将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今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设计人才。
分论点1:开放包容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分论点2:传统文化的传承
分论点3:培养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
总结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也为当下的设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设计和教育的反思。设计教育决定了设计的未来,教育也应当顺应时代而动进行改变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创新意识,将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今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设计人才。

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当具有开放包容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加强对多元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设计人才的培养。当下设计逐渐往产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教育者一方面要兼收并蓄,既保持本专业特色,又做到多学科交叉,如通过跨学科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多元化的设计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充分融入新兴技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设计教育体系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不少设计缺少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传承与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而设计者应当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设计的创新性发展。目前,传统文化因素正在逐渐融入中国设计当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其深刻体现。以日本现代设计“双轨制”为借鉴,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应当将本民族特别的民族美学与现代设计并行发展,依托高校资源,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趣,将教学与文化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教育体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本土设计师。

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当把设计教育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从手工艺设计的时代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不同时代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不同的社会面貌。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一直是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因而在他的设计中采用大量现代材料并采用简单且没有装饰的设计,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也体现了其“技术与艺术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设计理念。一直以来设计学科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专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先前的学科分演逐渐不能适应当下多元复杂的挑战和需求,因此设计人才更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设计思维与社会语境对接。在当下的中国的设计教育中,除了从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而进行设计外,还需要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设计下乡、精准扶贫、绿色设计等,将教育建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上。

总而言之,设计是世界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面对社会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不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设计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显性能力,同时要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肩负起造福社会的使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