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吴宣澎
地大-吴宣澎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8
文章
0
关注者
0

设计与技术融合助力时代与生活变革
摘要:在发展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下,设计将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是设计师要思考的时代命题。文章通过刨析智能时代下设计的变革方式—创新型设计思维;提出人工智能这一科学技术对于艺术设计的驱动机制—深度互动、跨界融合;对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系统设计观、交叉领域设计观、深度认知观。指出:智能时代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带来无限的可能。设计不仅会进一步的发展,还会作为其中的润滑剂,调和着技术适用与人类情绪,为解决社会抗解问题(Wicked Problem)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智能时代、创新设计思维
1.智能时代下的设计变革——创新设计思维

  “好的设计师要能捕捉生活的变化,能够在它成为趋势之前提出解决之道。”回顾当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技术推动设计发展的脉络,很多设计创新的产生正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新技术的应用问题,解决了人与技术成果互动时的使用问题。智能时代下,技术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应用研究的速度,众多的新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时代将是设计师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代。设计师在掌握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必要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这一有效的工具,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技术与设计师的融合,去驱动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

2 人工智能驱动设计变革——深度互动、跨界融合

  杰瑞·卡普兰 (Jerry  Kaplan)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足以重新定义一个时代,并将之称为“人工智能时代”。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认为:智能时代背景下:世界正在“去中心化”,最终成为一种“数字社会主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智能”的特点,为设计对象、流程和方法带来了很多改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智能—产品(环境)”的系统关系。
  由奈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教授带领的AguahojaI项目,它是一个由数字化设计和机器人制造而成的交叉设计装置,其材料是取自树木、苹果、动物骨头而形成的纤维素、壳聚糖和果胶、碳酸钙。这种材料能够基于特制的龙骨而生长,可以响应环境中热量和湿度的变化,并在水中自然降解。其中,材料的加工方法即机器人制造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通过这种制造方法,材料的形态和结构可以直接响应物理特性、环境条件和限制条件来生成。在这个项目中,机器人制造、生物材料、数字化设计等技术被设计团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探究了未来的形式、功能和制造之间的紧密集成。团队对生态设计的构想为解决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

3.设计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如何为真实世界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面向“设计”所不可规避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不仅要处理对象系统的设计问题,还要能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大系统中识别、定义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新兴技术的创新层出不穷,不同于以往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行为,设计需要在对文化、经济、技术等社会要素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设问,跨越不同领域去识别问题,从新技术的被动感知者变为它形成过程中的参与者。
  “AI+”概念背景下,从军事航空、智慧城市、智能政务、智慧家居、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都在发挥着作用。医疗领域有服务型机器人、辅助医生治疗的医疗型机器人以及用于药物研发的智能机器人。AI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根据个体基因情况实现差异化治疗,改善治疗效果。深度学习技术及智慧机器人的应用有利于缓解医疗领域人力资源的紧张现状。同时,无人驾驶技术也已经趋于成熟,苏州的无人驾驶公交已经上线运营,百度公司在北京开放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在切实地深入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正如乔纳森·福莱特(Jonathan Follett)所说:“为新兴技术设计的真正超能力在于,它使我们连接跨越不同新兴技术的点”。

设计批评研究-从水晶宫到红屋
摘要: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批评的建构和推动。文章以“设计批评”为研究点,通过历史性研究,对19世纪后半叶社会现象作分析。对“水晶宫”和“红屋”作定性研究。指出:设计批评是设计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设计师需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史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中探讨“设计批评”的本质。
关键词:设计批评、水晶宫、工艺美术运动
1何为设计批评

   要对设计批评的概念作辨析,首先应探讨何为“设计”与“批评”。在这里,文章主要以王受之教授对设计的看法,即:“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将“设计”界定在这一语义范畴中对设计批评作定义。同时对“批评”进行辨析,即:客观性的批评性的分析与评论。
   由此,对于设计批评这一概念,可以作一个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反思,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能够从模糊不清的感性现象提炼设计的本质与精华、并对设计进行描述、分析、鉴赏、判断、批判的行为活动。

2 设计批评是设计的推动力

  在 1851 年英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中,被人们瞩目的不是展出的某个展品,而是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展馆本身。“水晶宫”从建筑选材,设计到构件制造无不体现着浓厚的工业气息,造成了极大反响,也引起了威廉莫里斯对其的反思。而“红屋”作为莫里斯生涯中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莫里斯开始全身心投入实用艺术的设计实践中,并成立了设计公司,
  那么,是否可以说:正是莫里斯对“水晶宫”现象的反思而产生“红屋“这一物体呢?答案是肯定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水晶宫的出现使得“机器美学”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设计上“手工业”与“工业”的失衡,莫里斯有识这一现象而反思并进行实践,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也引领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3结语

   “红屋”是莫里斯建造的唯一住宅,它的内部装饰结合了莫里斯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对工业与技术的反思,对现状与未来的思考。百年之后,回顾与反思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探究史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势必能帮我们更好把握“设计”这一事物的发展和走向。另外,相对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乃至美术批评,设计批评的发生和发展一直波澜不兴,这其中杂糅着历史、道德、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

从服务型设计中探究设计如何助力社会发展与创新
摘要:设计边界的不断拓展给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创造力,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定义设计的价值、如何把握未来的设计。文章在现实语境下从服务型设计出发探究设计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意大利社会住宅基金会(Fondazione Housing Sociale)组织,对未来设计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服务型设计将设计的对象从“物”转向了“服务”,是解决社会“抗解问题”(wicked problem)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设计、系统设计

1.“设计已死,只有服务”

 人类自造物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从事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至今百余年来设计的边界不断拓展和深化,使得对设计的定义或价值下定义总会显得苍白。为此,文章从现实语境出发,指出设计和人的最终关系——服务。服务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背后是欲望,而欲望尽头是各不相同的生命状态与社会权利世界,这些问题的链条关系促使我们对设计回到更本质的思考。
 由此,对设计“价值”的概念辨析也明了起来,即:以一个服务的设计形态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排除任何手段,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量。因为只有服务能够牵连起人的欲望(需求),通过消费中介与这个社会的事物之间展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服务型设计—“无限”的设计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和呼声”。在时代背景日益深化复杂的背景下,单一的设计形式无法满足服务的需求。这也即意味着设计的整合,系统,全面的新形式来进行设计与社会的互动,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创新设计(Social Innovation Design)社会设计(Social Design)等一系列设计理念的提出为未来设计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设计师应忘掉“设计”的形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而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普遍民主设计新形式。即:“无限”的设计。
  在意大利FHS社会住宅的案例中,设计师后退一步,从设计的主导者变为支持者,将“人”(空间与服务的使用者)视为有主动性的系统元素。从项目启动之初,就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设计方法与工具,将个体联系成为整体,根据参与者不同的生活特征,通过参与式的服务设计不断推动创意涌现和自组织,使项目自发,自主的更新迭代。并且在系统初步形成之后,用具有强大功能性的工具(SpaceH)提供系统支持。可以说,在应对所谓“抗解问题”之时,系统的理念与方法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解决方式。

3.设计,为服务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种普遍包罗万象的设计形式必然能解决一切问题,但那也是极难达到的。即使像马斯克也只集中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因此,整合性的设计形式要求参与者拥有广阔的综合分析的思维,使之聚结到一些明确的路径,通过不确定的设计思维,来探索未知可能,激发新的创造。

设计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现在,对它的描述仍极其微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设计是服务的,是为人的,面对未来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只有不断地反思、永恒地追问,才能使设计思维不断前行,为设计未来的发展奠定方向。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