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张启迪-浙江工业大学
12-张启迪-浙江工业大学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23
文章
0
关注者
0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以人工而该改变其形态与性能的过程。在造物的过程中,受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既关乎于设计者对自然的取舍,也关乎到设计者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对造物的设计目的也会产生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此时期中国古代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的手工造物和独到的哲学思想受前任影响较大,从商代威武凝重的青铜器到战国时期反应世俗生活的灯具,到儒家礼教的"四神纹"瓦当纹样,表现人物故事,天鸟神像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的盛行所创造的陵墓雕塑所传达的文化精神。这些造物成就都具象的表达出当时设计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涵。其主要的造物思想内涵可分为四部分:一是重己役物、致用利人。是指造物的价值在于功用而不是器物本身,让器物为人服务。是审曲面势、巧法自然。即为造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自然物材的形状、性能,根据材料本身特性再施加人工。三是天地材工,各随其宜。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即是对传统造物经验的实施,也是一种思想上新的突破和挑战。四是技以载道,文质彬彬。意味着造物要将抽象的观念具象成具体的认知,注重适度设计。

欧洲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
欧洲的手工艺阶段经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三个阶段,其设计特征成动态趋势,在简约和繁琐之间交替进行,但始终为上流社会主导,在发展中孕育出许多设计风格。主要包括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16-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7世纪的古典主义风格、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以及1760-1880年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古埃及的设计体现出设计者对自然的崇拜,其设计的家具、饰品都具有沉稳、单纯、朴实的特点。古埃及的家具设计通常采用兽性一样的腿,且前后朝向一致。古希腊的建筑通常以建筑物型制、石质梁柱构件和组合的特定艺术形式,其代表性建筑为希腊卫城及其中心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以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柱式著名。随着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此时的设计极大的体现了基督教徒思想对社会的统治,由此衍生出哥特式高尖直的设计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兴起,主张“人文主义”,开始重视人的地位。此时的设计与哥特式刻板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曲线的大量运用使浮夸、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盛行,集中体现在天主教堂上,并影响家具和室内设计,注重家具的整体性和流动性,有极强的韵律和舒适感。17世纪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一改设计的繁琐华丽,反而开始追求简洁的古典主义风格。到了18世纪,统治者因不满设计太过素雅,同时也受到中国清代设计的影响,从而衍生出奢靡、纤巧的洛可可风格设计。此时的设计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装饰题材,色彩十分妖艳,华丽雕琢,体现出纤细轻巧的妇女姿态。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设计又由极致奢华转向简约朴素的特点。
综上所诉,设计本身是动态的,会依据不同地域和社会环境而有所变化和区别。设计也不应只服务于少数权贵,而更应该符合大众的日常生活。即不能过繁,亦不能简而粗陋,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现代设计者们所应该追求的。

简述中国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
中国手工艺设计阶段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始一直发展到清朝(公元1912年)。人类最早通过化学方式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制陶和炼铜的发明也使人类由游牧走向定居。中国手工艺设计主要包含: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明代家具等。其中制陶的发明则是人类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在人类发明史上影响深远。青铜是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金属,也使设计进入新的阶段。熔铸法、失蜡法的发明使造型不再受限,设计的造型变得更加多元。而作为中国传统器物代表的瓷器,有哥、汝、官、定、钧五大名窑,在宋代时达到顶峰。在明代,家具设计达到顶峰,表现出“精、简、厚、雅”的艺术特色,体现出艺匠之美、材料之美、结构之美、工艺之美,以及对自然材料的追求,也符合中国手工艺设计的特征。但中国手工艺阶段发展也存在局限性:一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的限制,设计产品大多是比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其生活用品主要靠手工劳动。设计的产品往往具有丰富的特征和个性,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与价值的重要手段。二是设计与销售一体化,设计者与使用者非常熟悉,因而涌出大批优秀作品。

生存设计:
生存设计为设计的萌芽阶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生存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在远古时期设计即为人们在艰难的环境里为保护生命安全所做的工具。这种设计的质量决定了生死,因此设计质量较高。原始社会包括新、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澳大利亚居民使用的飞镖;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打磨石器体现出设计者的美感和造型的控制,至此设计从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的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有目的性的、自觉的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奴隶制社会设计高速发展,创造出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等伟大的设计成就。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使生活更为舒适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他们的需求需要有一种感情上的内涵。这样,人类设计的职能便由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为舒适和有意义的阶段。

马家窑型:
距今年代:约5000年
分布地区: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造型特点:它是由庙底沟型彩陶发展和分化而来,马家窑型彩陶造型有壶、罐、勺等,不同于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的大口盆、钵为主,马家窑型多小口的壶、罐。
装饰特点:①满,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地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②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③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表现手法:繁彩,内彩
艺术风格:旋动流畅
代表器物: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水器,1937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做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均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总结粗体:马家窑型属于马家窑文化陶器,起源于距今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马家窑型由由庙底沟型彩陶发展和分化而来,以小口径的壶、罐为主。其装饰特点以花纹丰满、内部加彩、运用点和螺旋纹闻名。彰显了繁彩、内彩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旋动流畅的艺术风格。马家窑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为舞蹈彩纹陶盆,陶盆上的舞蹈图生动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也体现出当时世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代漆器装饰纹样主要以大自然的动植物、人民生活场景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抽象融入,搭配绚丽的色彩,形成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汉代的装饰纹样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总的来说,汉代的装饰花纹,不如战国时期以描写为主,而是更加程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精致而又富有韵味。汉代漆器装饰纹样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艺术特征。
1、装饰手段独具匠心,汉代漆器纹样主要以彩绘为主。
2、构图策略的对称均衡,汉代漆器纹样大都采用中心点对称发散的构图手法。
3、色彩运用的鲜活生动,黑红两色是装饰纹样的主体颜色。
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记录了汉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体验;装饰纹样的变化都是受到汉代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影响,装饰纹样以其独特的形式传承着中国的文化。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与造型的结合使汉代漆器表现出实用美观的特点。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神秘浪漫、飞扬流动,追求的是一种对称与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秩序美;其色彩语言表现为色彩运用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这些漆器从整体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设计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纹饰,是突出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形态狰狞可怖,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F4E3375-F0C4-4FA7-9619-F2CEC7B3DABB.jpeg
今天第一天打卡,没有思路借鉴太多了,下次注意。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