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 66-江大-周泓敏的回答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呼吁全地球人们联合起来,创造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极化共同发展的创新理念。人类社会从诞生至今的设计发展逐渐从单一化、个体化趋势向多元化进行,设计作为“人-物-环”的中介,深刻的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设计中体现在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设计引领创新未来生活和打造大生态系统环境几个方面。

一、注重人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性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的角度来看,提倡设计打破人类国家、性别、年龄等的类别界限,从个人根本的需求出发,提升不同人群的生活幸福感。而包容性设计正体现这一思想理念: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化,降低产品对人能力的要求,提供选择和使用的灵活性。其有别于倡导人人平等较乌托邦式的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限制下,为产品、服务和环境选取设计适合的市场空间,将主要适用人群在合理的可能性下最大化提升用户满意度。例如将圆形旋转门把手再设计,只需将其接触体延长成杆状,就能很好的解决残障人士或特殊情境下人群的问题。这种使产品、服务和空间环境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将设计可能的排斥度降到最低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践行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的最佳体现。包容性设计注重人群的差异性和情境的多样性,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可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设计引领创新未来生活——非物质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物”的角度来看,倡导人类追求共同利益,形成全球价值观以面对未来挑战。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强调对发展进行预先干预,以满足人类的共同利益。所以设计并不是真正以“物”为主体,而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产生新的设计使用方式和设计人类未来高质量生活,即非物质设计。例如20世纪80年代,设计界对工业革命后人类未来生活做出合理构想,提出以电子信息空间的虚拟化、网络化等非物质设计,逐步实现工业2.0至工业3.0的跳跃。转眼关注当代,设计同样兼具着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创造的责任,其思维模式也从传统“物”的设计转向“非物”设计。

非物质设计理念精神上,在中国设计思想中得以完美体现。中国将设计一词定义为“谋事、计谋”,很早把设计作为实现目标的计划手段,强调设计是为人生活需求的工具。中国传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设计,通过时代、环境、语境等外因限制,告诫设计师“审时度势”以达到创新设计,这正是非物质设计的理念。而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好的智慧,不断引领未来发展,创造未曾有的“生活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打造大生态系统环境——可持续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环境”的角度来看,是拓展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理念。它将可持续设计概念更新,从以往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有机系统。设计师的任务从产品环境效能的优化,转向服务系统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循环经济3R,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操作原则,提倡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产品、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价值,促进全球化进程,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为人类打造共同生态系统环境,可持续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在社会生态系统有重要转型创新。近几十年,可持续设计思维从单一环境问题的产品系统创新,产品-服务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逐渐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创新和多层级视角下的社会-技术系统设计创新。如切实推动乡村建设,正确肯定乡村发展的重要地位,设计提高乡村的物质精神生活,形成城乡共生互补的设计系统,这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将旧工厂改造,转型成为冬奥会的比赛场地,以带动乡村周边经济、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这种复合空间体现的社会创新,更加重视社会行为变化在可持续设计上的贡献。因此其在规模上从商业模式拓展到社会组织,在动力上偏向自下而上的推动,强调设计贴近人的生活,打造共同生态系统环境,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的设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单一物的再设计,而是构建“人-物-环-社会”的新型模式,例如包容性设计、非物质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设计师也从过去设计产品面向市场转而面向社会,关注人们的生存和真实需求,为人类未来共同利益设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