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诞生以来,各种造物活动就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鲍德里亚所提到的:“我们的世界实际上是由和我们生活存在密切相关的,我们制造出来的物的体系所构成的。”我们身处在一个物性的世界,设计作为为了给这个物性世界创造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努力的活动,自人类有意识制造和使用原始工具时便开始萌发了。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世界进入机器文明的崭新时代,在经历了一次次设计缺陷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造物活动并不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运用最前沿的技术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设计。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从思维、操作等行为方式和心理规律方面探索,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行改良,由此情感化设计理论变应运而生了。
一、情感化设计的定义
情感化设计是由美国认知科学、人因工程领域等著名学者暨设计师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的一种旨在抓住用户注意力、诱发情绪反应,以期提高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设计。正如人类的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五层次需求,产品特质也可以被划分为功能性、可依赖性、可用性和愉悦性这四个从低到高的层面,而情感化设计则处于其中最上层的“愉悦性”层面。在情感化设计中,诺曼提出了三层理论:
1.本能层次的设计
本能层源于人类的天生本性,关注点更多涉及到外形、色彩、声音等多个感官层面,是先天存在的最基本的大脑回路,也是最单纯的反应机制,对于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回馈。因此,如果视觉设计越符合本能水平思维,则越容易让人接受并喜欢。
2.行为层次的设计
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功能和实现,包含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感受这四个因素,特别是对于功能性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好的行为设计应当是以人为本,专注于了解和满足真正使用产品的人。
3.反思层次的设计
反思层次受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它与感觉输入和行为控制没有直接通路,只是监视、反省并设法使行为水平具有某种偏向,因此它依靠产品的个性化属性所带给人们的特定情感感受及思考。
二、情感化设计的内涵——充满人性的设计
设计除了产品的易用、视觉的美观,还需要体现的便是观念的、精神性的、情感的因素了。以产品设计为例,在人机关系之前,在满足设计适应的原则基础上,人面对机器总会带有某种情绪,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体精神与主体情感对设计的影响。
“情感是全身心投入的流露。”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作者心灵里唱出的歌。”情感上的共鸣使感受者和创作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是感受者心声的外显,这种情感是人类直接体现其内心现实的一种心理属性,是情感化设计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情感化设计也正是在满足易用、适用的前提下,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强调产品的机能导向、忽视个人情绪与感受的教训而提出的。设计师将人类特有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与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使人从中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设计赋予生活乐趣与感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情感化设计一定是人机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设计更深层次的要求,相较于易用性的设计原则更“人情化”。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在设计适用、功能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淋漓尽致的凸显其设计的精神性因素,这种亲和力也引起了使用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情感化设计的机遇与挑战——人机交互时代
《设计心理学》中对于情感化设计的提出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光景,当下,人们所处的设计语境已经产生了更为复杂的转变,设计产品的精确性与功能性越来越强、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设计面向的是一个以“非物质化”、“精神需求”、“消费异化”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的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物品,产品范畴和边界不断扩展,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拟的时代,从单一功能的关注拓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维度,是新的机遇与挑战下的情感化设计的新任务。
四、小结
如今,设计心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深化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设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也日益呈现。对于情感化设计,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使其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并应用于设计改良中,正如诺曼所说:“优秀的设计会把所有因素融合为一体,使产品兼具艺术美、独创性与审美性,同时又很实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