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即设想、运筹、计划、预算。设计原称design,是一个舶来词。在中国古代,与设计概念近似的描述称为经营、造物,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现存最早的设计理论,主要有《周礼·冬官·考工记》、《墨子》和《庄子》。而在西方,设计概念彻底从纯艺术中分离时间较晚,荷加斯《美的分析》是西方最早的设计理论著作。纵观中西设计思想,中国营造和西方设计在价值取向和设计原则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下将深入分析二者,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经营造物
经营是中国古代设计及建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布局、结构的精心规划和设计。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经营为“画之总要”。“造物”初见于《庄子·大宗师》中“伟夫哉造物者”,意为创造万物。 这是中国早期设计概念的萌发。中国古代营造深受儒、道、墨和佛教思想影响。儒家作为中华历史的主流思想流派,其《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与”和谐”的设计理念,成为中国工艺造物的经久不衰的价值准则,为中国营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西方设计概念
西方设计的概念大约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承袭了西方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和设计的真实、诚挚。维特鲁特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基本原则是:“坚固、美观、适用”,这是西方早期对设计形式美与设计的合目的性的平衡关系思想。此后西方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百年间围绕着技术与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探讨分析,不断扩展着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可持续、以人为本、跨学科融合设计等多元设计趋势。
三、中西方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代设计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中西设计哲学都以和谐共生作为回答。这种和谐首先要求设计循天时,守地气,即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包豪斯也在设计原则中明确指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其次,设计应道法自然,保持和自然的亲和关系。无论是莱特的流水别墅还是中国古代园林营造,都追求一种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最后,设计还应保护自然,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指出:设计要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使用问题,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这种绿色设计观在当代设计公司中,已得到普遍应用。如宜家公司的产品大多采用绿色再生材料,并引入了旧家具回收计划。这与墨子的“节用”“辞过”思想不谋而合,在消费主义设计弥漫的当下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技近乎道—平衡道与技的关系树立合理道技观是当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西设计哲学都提出要有合理的道技观念,反对崇技对人的异化,追求不为机器所累,不为外物所役。“技”,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活动。以实用为目的。“道”,就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技”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道”是“技”的升华。技近乎道,既有对“道”的充分肯定,更有对“技”的充分认识。所谓认识,就是只有当超越于“技”、能够驾驭“技”一一役物驭技的时候,“技” 才是抵达“道”的途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柯布西耶在机器美学思想中也指出希望利用新时代先进的科技和文明成果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机器驾驭。这为当代设计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新设计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
(三)藏礼于器——重视设计的文化内涵
重视设计的文化属性是当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孔子认为,觚作为一种礼器,其器型的变迁体现了周礼的式微,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见他把设计造物视为人类文明的物化手段,承载文化的意蕴,设计的文化属性深受重视。以史为鉴,设计脱离民族、地域文化属性往往难以为继。如国际主义设计冷漠、极简和高度统一的几何形式,致使世界都市样貌千篇一律,割裂了设计与当地环境人文的联系,无法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遭受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猛烈抨击。而日本双轨制下的本土设计在保留了其禅宗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学习了德国简约理性设计对特征,取得了极大成功。由此可见,文化属性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观之,中国的经营造物与西方的设计理念都为当下设计提供丰富启示,对设计的文化性、技术性、自然观提供了有益指导。当下设计师也应深入挖掘中西设计概念,学贯中西,以古鉴今,对各种设计观念批判性吸收,创新性转化,合理应用到当代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