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不但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更缔造了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传统是设计民族性的来源,但并不是设计民族性的全部体现,正如巴黎奥运会一系列活动和展示,为全球观众展现的一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视觉盛宴,设计民族性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
一、设计的“民族性”
1.1 对设计的“民族性”的理解
设计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风俗、思维模式、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这些文化特征在设计中的体现,可以是直接的符号和图案,也可以是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而设计中的民族性往往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民族性的灵感源泉。
1.2 设计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从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设计经过大众化和标准化生产后,设计越来越多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优良设计可以看作是人类肢体的二度延伸。如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更需要我们以高品质的设计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体验,因而设计要从“以人为本”出发进行人情化设计。而设计中的“民族性”是以人为本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二、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2.1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源泉
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物质形式达到精神享受的一种途径;且艺术创造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折射和反应,因此文化对设计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艺术设计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好的设计的灵魂所在。而日本的双轨制是“民族性”设计与传统文化关系探索的成功案例。在日本的初期阶段,仅仅是效仿西方,将其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而到了60年代经济繁荣期,日本建筑开始努力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探索自己民族的风格。
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立竞技场,悬索结构的造型设计酷似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其灵感来源于东方传统建筑的屋顶,其低调宽阔的屋顶与抽象的日本的宝塔有所相似,这是是日本建筑美学与民族特色的现代演绎,因而这立足于自身民族的特色的建筑成为了划时代的杰作。
2.2设计重塑传统文化
设计来源于人的生活,服务于生活,又作用于人的生活,并反作用于文化,影响,改变甚至重塑文化传统。所以设计并不单纯是继承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融合。在经历60年代的大发展后的日本,不少建筑师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新形式方面进行了大但的探索,并逐渐找到了独具一格的创作之路。隈研吾利用自己负建筑的理念,在竹屋的设计中,利用竹子来做支撑物的柱子,以反应“竹林七贤”的元素,这个设计让建筑消失在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出长城所具有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内涵。
民族性的设计并不意味着要全然回归传统,更具体的来说,是要在设计元素以及其精神内涵上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如隈研吾的其他设计作品住吉的长屋中,材料采用的是现代工业产品,玻璃和不锈钢,但空间设计原理却是借鉴日本的传统建筑。因此,设计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与时代相符的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三、传统文化与设计民族性的实践
纵观日本的双轨制,从初期的单独模仿发展路线经历了积累,融合,创新与回归。日本的设计“民族性”是在逐步在西方设计中探索出来的。90年代至今的日本建筑经历过泡沫经济后回归真正自身的民族精神,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组合设计的Dior大楼,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追求纤细柔韧轻盈,抽象以及与大自然充分融合接触的设计真正形成了代表其民族性精神的设计。而日本现代建筑在发展之路上取得的世界公认的成就,也为具有深厚东方文化的我国带来了借鉴的先例。
3.1中国设计的“民族性”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外文化,新旧文化交替的浪潮之下,文化的交融与创新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元素,也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中国需要注重本土化地域化,借鉴日本双轨制的发展历程,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例如最近出现的黑悟空游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游戏完美结合,推广本土艺术,提高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黑悟空是在本土名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以新的形式语言来宣传传统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的“民族性”提供了参考。
综上,传统文化不单纯是设计“历时性”的存在,也是现在和未来,未来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繁衍和更新,需要站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以更宏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去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