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
总:设计本土化与设计全球化的概念与关系
分:(1)设计本土化是推动实现全球化的实现路径与落脚点
(2)设计全球化为设计本土化提供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3)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
总:二者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
在设计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设计本土化是设计对于特定文化语境的适应与表达。它根植于地域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通过强调独特性与文化认同,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设计语言。而设计全球化则是设计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实现设计理念、技术与资源全球流动的过程。简而言之,设计本土化,是“由外向内”的适应、细分、差异化过程,设计全球化则是“由内向外”的延伸、整合、标准化过程。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看似是一对矛盾,实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且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探寻中国设计的文化身份与全球化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1)设计的本土化是推动全球化的实现路径与落脚点
设计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深植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之中。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设计的本土化也就不同。因此,全球化设计必须通过深入的本土化转型,才能真正实现设计满足需求的核心目标。设计的本土化要求设计师能够精准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诉求,通过设计使产品在本土市场中具有深厚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以此更深刻地产生文化共鸣和文化价值,实现设计情感的有效传递赢得。以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为例,这场运动虽席卷全球,拥有“崇尚自然、反对机械工业化”的共通理念,但在不同国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本土化风貌。在法国,它表现为巴黎地铁入口奢华繁复的植物藤蔓曲线;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则演变为麦金托什作品中强调的直线与几何形态;在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则发展出更为理性、方格化的装饰语言。 正是通过这些深入且多样的本土化转型,新艺术这一“全球化”的风格思潮才在世界各地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了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结。因此,真正的全球化并非风格的单一输出,而是通过“入乡随俗”的本土化设计,使得全球化的理念得以找到具体的实践与落脚点。
(2)设计全球化为本土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和共享,设计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区域的实践,意味着其必须遵循全球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标准,如人体工程学原理、环保材料的选用标准等,以确保产品的基本品质和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共性需求。正如二十世纪,德国乌尔姆学院在包豪斯思想 “系统化设计” 、“设计基于科学” 的理性主义方法,为全球工业设计奠定了理性基础,日本的索尼公司正是在学习这一全球化范式后,将其与本土“小型化”、“精益生产”文化相结合,才开发出Walkman等改变全球消费习惯的产品。使日本的本土化设计实践摆脱了单纯的形式模仿,跃升到了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因此,设计全球化通过建立共同的设计语言与技术基础。为设计本土化提供广阔的视野与创新空间,使得设计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突破地域限制,并赋能设计本土化创新。
(3)二者是互相统一、相互融合的
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并非是矛盾割裂,而是能够在实践中融合成一种新的设计范式,即全球化的通用设计语言,来表达本土化独特的文化内涵,二者相互统一、互相融合,成为塑造未来设计竞争力的关键。正如日本所采用的双轨制策略,一方面在服装 、 家具 、 室内设计 、 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 以求保持传 统风格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却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 如小型化 、 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日本设计将民族性、本土文化性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风格清雅自然的手工艺产品无不流露出浓厚而又神秘的东方情调,正是这种将本土的民族精神融入现代设计的全球化表达,使得“日本设计”成为优良设计的同义词。
综上所述,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优秀的本土化设计元素经过提炼和创新,可以以全球化的设计语言进行呈现,从而走向世界,被全球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不应只是一味地坚守地域主义,不是在表面上断取传统语义,粘贴在完全不关联的空间壳子上。也不应是放大传统的装饰意向,来宣称本土。面对外来风格的不断入侵,必须要走出外表的模仿,寻找从本土内涵出发的世界化对话,以自身文化的个性与需求去寻找世界化,使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相协调。因此,这便要求中国设计师们应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地洞察,既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坚守本土化特色,又要积极拥抱国际化潮流,融合全球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资源,创造性地提升中国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新出既具有本土情怀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元和优质的设计体验,我们应坚信,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必定能找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开拓出一片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准的现代设计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