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班作业修改 — 9 北师 周依秋的回答

题目:简述设计如何帮助企业提升商品附加值

(注意设计学语料的增加,在整体上重新调整了论点与论据)

框架

总起——设计对企业提升商品附加值的作用

分论点1——从制造到创造:设计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演进

分论点2——从功能到共鸣:设计的服务层次与需求满足(实际方法)

(马斯洛需求、物质服务—产品的功能+视觉、精神服务—消费者心理+情感化设计)

分论点3——从符号到认同:设计的理念传递与品牌构建(品牌、社会认同、文化内涵)

结语——总结

正文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彼得斯认为,当今时代是高附加值时代,产品高附加值开发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产物。设计是人类塑造和创造环境的能力,同样也是创造高附加值的方法,它具有解决问题、创造美、文化贡献等特点,能以系统化的协调方式转化消费者的需求,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感知以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以下将从历史溯源、设计服务与设计理念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从制造到创造:设计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演进

站在当代角度来说,以物为中心的功能需求的制造几乎已经趋于饱和,而依靠设计解决问题的本质未曾改变,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目标转变正是设计创造价值的核心和设计战略升级的一种体现。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以包豪斯为代表,秉承“功能优先,形式服务功能”的理念,设计代表着一种秩序、效率的符号赋予冰冷的机器产品稳定和可靠性。随后,在美国“有计划废止制度”为代表的消费主义设计中,设计学会绑定商业,彻底以市场销售为导向。这时,设计赋予商品的,是新颖、时尚和某种身份认同的附加值,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功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与紧跟潮流的心理需求。直至当代,设计已是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载体,设计从“物的设计”慢慢走向“人的系统设计”,而世界经济也正由“物的经济”向“知的经济”发展,设计在经济运行中起着深刻的整合作用。

二、从功能到共鸣:设计的服务层次与需求满足

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优化企业的产品,通过设计,使企业的产品更好地适合市场消费者的要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两大类别——基本需要与心理需要,设计的服务可对应分为基本服务与心理服务。好的设计具有可视性与易通性,设计的基本服务基于这两点,既重产品可用性,也传递艺术内涵,丰富视觉美感。圆润多彩的SMEG复古家电系列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SMEG家电的产品超越了实用本身,将耐久的材料、超群的工艺、优雅的设计融为一体,广受消费者喜爱。而“知的经济”下的设计服务更注重消费者心理需求,看重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情绪共鸣,这属于设计的心理服务。这一点在波普运动时期便能看出来。波普运动的核心是大众文化,其将商业符号引入设计,既触发大众共鸣,更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鲜气息。二者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基本诉求,更满足用户心理层面上的归属感,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三、从符号到认同:设计的理念传递与品牌构建

产品的一半是文化,而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将大众文化引进产品设计理念,并构建品牌进行情感传递,赋予品牌和产品长久的生命价值。当消费者意识到设计符号背后的理念与自身价值观高度契合时,便会产生浓郁的社会认同感,将品牌视为自我表达的一部分。比如说广受欢迎的泡泡玛特Nyota系列手办IP,Nyota传递了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人们内心想要停下来的深度需求,而这正是当下人们生活态度的象征,其火爆不无道理。正如《设计心理学》中所说,“品牌全都和情感有关,而情感又跟判断有关。品牌是我们情感的重要表象,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在商业世界如此主要的原因。”

综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时代意味着附加值的时代,设计是创造附加价值的重要武器,未来设计者要更多地考虑到消费受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努力将实用、审美、文化价值融为一体,加强人性化考量,将理念符号升华到社会认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时代发展对商品的附加价值以及整个消费市场提出的又一重大课题。

题目: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

(上周未提交,要结合设计学语料,注意结构,可细分)

提纲

总起——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必然趋势

分论点1——历史溯源中的分野合流(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北欧&日本&德国战后战略)

分论点2——两者如何并行?(全球对话—吸收+包容、文化为本—民族化、本土化、以人为本—立足本土需求+在地性)

分论点3——中国当何为?

微观——吸收西方先进资源

宏观——回归传统文化轨道(造型表达、中国智慧+中国智造)

结语——

正文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解决问题,文化是人的产物,设计文化的本质则是造物的文化。从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当代的消费主义设计文化中,设计已从对个体的关怀上升至群体和社会的关怀,而现代设计也从而出现两个分支——本土化与全球化。二者看似对立冲突,实则是现代设计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博弈共赢,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历史溯源中,两者的分野合流

(一)从国际主义风格到多元突破融合

国际主义风格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成熟形态,既推动了设计的标准化与普及,也引发了关于人文性的反思。而现代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也由此而来。一方面,国际主义风格以其极简的外观与节省成本的材料风靡全球,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设计范式。另一方面,战后人们物质富裕,然而思想动荡,在表现形式上反对千篇一律,引发了后现代主义运动,体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的趋势。不少国家开始尝试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加入本土文化,形成自身民族独特的设计语言。尤其体现于日本双轨制制度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情化设计等,这也是民族本身与本土深层文化在物质富裕后的自然流露。

(二)战后强国本土化与全球化共生战略

本土化与全球化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设计的本土化是在全球化的比照中进行考量的本土化。像工业革命后的工艺美术运动或是装饰艺术运动所展现出的古典风格与哥特式风格,并没有被赋予本土化的称号,而是统一被概括为复古风潮。设计的本土化在日本双轨制上体现得较为清晰,两者相互独立又彼此滋养,在工业化生产与迎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保留了民族美学根基,最终形成“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独特设计风格。而设计的全球化是在本土化的精炼中考量的全球化。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去地域化”,而是深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普适性并能引发全球共鸣的价值点。日本设计无印良品正是在这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精炼与结合实现的。因此,本土化与全球化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本土化只有在建立在全球化视野下才能创建出有民族特色、先进的设计文化。

二、当代视角下,两者如何并行?

(一)全球对话

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全球化视野是设计应具备的国际性眼光,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合万物。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灵感来源,如包豪斯的理性与功能设计理念,或是北欧国家的人情味设计等;设计师还可以从中关注到不同群体的需求,以此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如英国伦敦交通局“请给我座位”徽章计划,正是专为有隐性残疾的人设计的,解决了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忽视的“隐形障碍”和“社会心理障碍”。这正是站立在全球化视野上,为世界创造的一种更包容理解的文化氛围。

(二)文化为本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落叶归根,将设计立足于民族文化,是设计本土化成败的关键之一。通过解构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以当代设计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三星堆博物馆小程序为例,其深谙文化基因转译之道,通过现代交互设计让年轻用户轻松获取文物信息、参与虚拟考古等趣味活动。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能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生活适配。

(三)在地叙事

设计应充分汲取文化中的养分,立足于本土文化需求,发扬在地性,构建在地文化的人文叙事。以中国乡村在地化美育课堂为例,在御林西苑的防撞墩艺术彩绘活动中,设计学科体现出其整合力,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IP符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让乡村既保有在地性,同时也具有当代性。

三、全球叙事内,中国当何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晰本土化设计的构建需要站在全球化的历史场景中。对于中国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发展,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微观层面上,中国要充分吸收西方先进资源。相较于西方,中国自古以来缺乏丰富的设计话语资源,如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因而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作为己用。

宏观层面上,中国要牢牢紧握住中国智慧与中国智造,对本民族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进行整合。21世纪“以人为本”导向的设计伦理,正好对应中国古代“如乐之乐,无所不谐”的美学境界,是中国构建本土化的大好时机。因此,一方面,中国对于吸收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提取精华,运用至设计的造型外观上,打造中国本土设计风格。另一方面,设计在中国更趋向于社会学的范畴,中国设计师要学会剥离传统形式的时代局限性,提取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物尽其用”的造物智慧等本质价值,协调好如同中国乡村美育此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设计实践。通过“中国智造”转型,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前瞻技术发展,才符合中国文化价值本性。

综上所述,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看似矛盾冲突,实则辩证统一。中国设计师需要在全球化的态势中,发展本土化设计,从民族文化汲取优秀的传统精神,用全球化视野创建有民族特色,先进的设计文化。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