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同济大学对于开招艺术设计学的目的和作用。 — 江南大学 崔洋的回答

同济大学对于开招艺术设计学的目的和作用

当今时代设计语境不断变化,从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手工技艺到工业革命下劳动明确分工的标准化设计,到信息知识经济重新整合下的预见性设计,设计从整体、分割再到“整体”,经过演变与发展,这种“整体”以不再是手工艺时代孤立的“整体”,而是跨越多个层面的、复杂环境下的“整体”。

由此可见,设计不再是一门静止在设计师认知之内的学科,而是运用复杂的综合编织工具,去整合这个时代对应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满足更高需求的连续性过程,设计从独立到整体这一过程的转变促使国内设计界对此做出回应,培养未来型、综合性人才,以应对服务信息化社会与知识经济的需求。

一、开设艺术设计学以应对设计适应社会变化的挑战

(一)应对表象挑战:落实设计从物到非物的拓展。自生存设计开始,人类一直进行着物质文明的生产,无论是带有装饰、浪漫意味的米拉公寓、还是冷漠无曲线的西格莱姆大厦,以及将结构暴露在外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本质都是实体的、有形的物的设计,都是在固定的专业背景下进行的设计实践。

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信息的发展,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虚拟空间进行程序上的模型表达,其数字化、无纸化、虚拟化的表达使设计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设计师可以在生产之前就看到最终的效果,使其他行业的人员以及消费者可以参与进来,由此,设计已不再是传统的造物活动,而是涉及到了界面、网页、流程、体验等一系列的服务型非物质设计。如今在非物质设计极速发展下,开设新定义下的艺术设计学更是加深我国落实非物质设计的重要一步。

(二)应对本质挑战:主动拓宽人造物、结构与过程之间的边界。当代环境使设计已不足以被单独的设计师或设计组织所解决,而需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同济大学的艺术设计学以艺术为基,多学科交叉为辅,使设计作为一根主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专业串联起来,使之能够处理当代的问题,解决特定的案例。

其实早在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就在有意无意地与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如设计与蒸汽技术结合成为蒸汽机引领工业革命、与电磁感应结合成为发电机引发电气时代、与电子技术等结合创造出计算机进入信息时代等,设计在真正满足大众生活需求时,就在与学科进行交流融合,如今的跨领域合作,既是对传统设计的一种延续,又是在此基础上更高维度的整合。

(三)应对情景挑战:培养前沿性综合型人才,加速设计师角色的转变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早期设计依赖于手工业行会的转变,设计师孤立地依靠以往的经验与常识进行创作,发展到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包豪斯提出了集体创作的教育理念强调画家、建筑师、雕塑家以及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其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打破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局面,与如今打破专业壁垒、增设交叉融合专业的同济大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后工业时代,设计师借助计算机成为融合各学科的链接者,对设计以不再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回顾与试验,更多地是对设计进行预测与引领,这要求着设计师不孤立地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因此,增设整合型的艺术设计学科更利于培养具备国际前瞻视野、系统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与设计领导力于一体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

二、艺术设计学赋予艺术✖️设计新范式 引领中国教育的未来

(一)同济大学将艺术重新定义,在包豪斯时期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口号下,更新了只基于造型功能的那部分艺术、在“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的语境下,将以审美取向为主的“艺术灵魂”重新定义为一种“启蒙与唤醒”的方式,让这种“艺术”注入的方式不仅是传统实体的结果,而是一种进步的过程,通过“艺术”过程链接“人”-“机”之间更高维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式引领的改革,推动各学科分离的“小设计”走向系统创新的“大设计”,是设计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开设艺术设计学科不仅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道路,也为中国的设计教育提供了范例。面对全球设计学科疆域拓展与范式转型的新阶段,同济大学主动优化内外学科交叉生态,将三个壁垒分明的专业设为三个交叉融通的方向,并将其有序切入与未来链接的课题,指引着我国其他学校陆续改革,用融入新内涵的综合类学科取代传统的界限分明的学科,旨在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设计跨界、跨国交流,实现设计从制造-创新-行动的内涵拓展。

综上所述,同济大学开设艺术设计学不仅是针对现代语境下的变化,更是对以往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回顾与更新,进一步印证创新不是简单的从无到有的形式创新,而是让过去的智慧影响未来创新的学习过程。同济大学站在国际前瞻性的视野下,引导我们在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展望未来,培养系统创新能力以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醒我们要回顾历史,站在当下成为过去-未来的串联者。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