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疗愈展开设计评论
二战的爆发残酷地摧残了人们在漫长时间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在战后重建采用国际主义式的预制构件迅速恢复基建的同时,人们精神健康的恢复也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设计在形式上不断求新求异以刺激人们的多样性消费,另一方面,设计开始转向探索人们的心理并进行反思,心理治疗被广泛接受并认可。
1915年,美国治疗师将艺术融入心理治疗中,引导患者通过艺术形式实现无意识联想,艺术疗愈便由此诞生。学术界将其定义为一种非语言性的,通过艺术为介质达到触及内心并得到满足的一种设计体验过程,由此,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物改良,而是更进一步地探索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疗愈的边界进一步扩张,从线下实体交互到虚拟空间体验,这种沉浸式的艺术疗愈渐成风潮,并重建了观众与自我、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我将对艺术疗愈展开评论。
一、艺术疗愈具身性的内在要求与社会性的外在表现
艺术疗愈不同于传统的造物设计,它从单一的市场—商品—消费模式中跳脱出来,着重强调人的主体性认识,将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激发,使其与周边环境相连,并用持续的、优化的过程代替一次性的快节奏消费,使用户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静下来,寻找自己独有的留白。因此,艺术疗愈在设计过程中需以情感的满足成为主要目标,以系统社会为辅助环境,实现对用户的全面服务。
(一)具身性的情感化满足
1.1 有用性:艺术疗愈顾名思义即艺术与疗愈,这一过程需借助艺术,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恢复为基本原则,通过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生理评估、情绪评估、自我概念、压力水平等一系列测评做出系统的量化分析,以科学数据为支撑实现其“有用“的要求,满足参与者最基本的问题需求。
1.2 通用性:艺术疗愈具有平和看待一切生命的特性,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方式使其融汇西方与东方文化,参与方式不仅适用于具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也适用于具有一系列心理诉求的普通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中获得正确引导与心理关怀。
1.3 愉悦性:疗愈不仅有“疗”,更要有“愈”,艺术疗愈在满足基本心理诉求的同时应进一步为体验者带来持续的愉悦体验,鼓励参与者借助艺术形式自由探索与表达,在释放感情中迈向更高维的自我认知,在心理获得抚慰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
(二)链接社会的外在表现
2.1 与社会环境的契合:艺术疗愈作为一个整合系统,离不开环境要素的支持,在激发用户个体的特殊性表达的同时应注意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关系,对于情绪信息的获取需要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心理疗愈应结合目前的社会环境所表现。
2.2 凭借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设计相同,艺术疗愈在环节的设计中也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进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疗愈已然从先前的线下过程实践扩展到线上虚拟体验,其表现与参与方式更加多样,为心理疗愈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二、当今社会下对艺术疗愈反思
(一)艺术疗愈的积极因素
1.1 突破传统的普适性:艺术疗愈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非语言的活动形式使参与门槛近乎为0,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设计可以适配各种群体,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高技术人群或边缘群体都可以参与。以伦敦设计博物馆针对感官现象的展览《ASMR的世界》为例,艺术家通过设计不同感官的道具(沙子、刷子等)使观众可以创造独属自己的感官体验,同时展览中的巨型盘旋状沙发可以让观众在躺下的同时感受柔软的包裹感,让人们慢下来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世界以重新获得平静。
1.2 传递温情的关怀感:艺术疗愈反映了自战争以来设计师以及全人类对于人们心理需求的重视,从反叛式的波谱运动激发人们内心的活力到解构主义凸显内心的批判与不满,艺术疗愈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更直白的方式触及用户的内心,使大众不再是心理表达艺术的观看者,而是真正地参与进来,通过直触内心的关怀构建更美好的社会。以艺术家Hein《为你微笑》的展览为例,该展览邀请参观者将自己的心情形象化,在墙上描绘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参观者正视自己产生的情绪,并将情绪有趣地记录下来,进一步为用户提供关怀。
(二)艺术疗愈的潜在风险
2.1 艺术疗愈的伪科学性:艺术疗愈不同于其他规范性的治疗方式,这种非言语性的以用户本能的心理冲动为主导的治疗虽然激发了参与者内心的释放,但由于缺乏较权威以及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的心理疗愈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一个明确成熟的标准定义疗愈的标准以及程度,参与者在参与时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造成对艺术疗愈的信任危机,
2.2 泛艺术疗愈的同质化与虚无性:艺术疗愈繁盛的一大必然即是产业激增后的同质化与虚无性,一方面,像国际主义那样为了扩张而扩张最后逐渐失去精神内核,缺乏自身的特色内涵的支撑导致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则只是为了求异而不断变换形式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的艺术疗愈仅仅停留在扩张产业的层面,对于市场抢占的迫切使之并不能深挖艺术疗愈的本质内核,消费者也仅仅停留在观赏—求异的阶段,艺术疗愈成为时尚单品被提及,其本身的疗愈功能被抛之脑后,在这种“流线式运动”的消费热过后,艺术疗愈将何去何从?是像国际主义那样我行我素最终遭到大规模的反叛,还是像北欧设计那样取其精华名留千古,答案不言而喻。
三、艺术疗愈的未来发展
艺术疗愈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存在,未来也必将会更加紧密地与各学科人士紧密结合,在用户主体性的加强、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机制无障碍化的发展下,设计师将不再成为艺术疗愈的单向传递者,而是由多方共同协作,设计师成为链接各方的协同者。
同时,用户的体验到满足这一过程会被拉长,其满足到幸福的程度能够得到持续增长,艺术疗愈从体验到结束转向体验到反馈再到优化,其关怀程度进一步加深,人与人之间更加包容平等,并能够作为一种长期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工具而存在。
综上所述,设计师群体如何通过艺术疗愈的创造来挖掘当下的群体焦虑与社会失衡,进而得出启示引导社会反思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度繁荣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设计师被赋予更大的社会责任,包容不同群体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警惕伦理价值的丧失,是作为设计师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