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双钻模型 — 3-北师-谢桓的回答

双钻模型由英国设计理事会在2005年提出,是对当代设计过程进行结构化表达的重要方法论框架。其核心在于以“两次发散-两次收敛”来描述设计活动,从而解决传统设计流程中问题界定不清、方案生成随意、过程不可视化等难题。模型以“探索-定义-发展-交付”四阶段呈现设计从理解问题到实现方案的完整路径,已成为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领域广泛采用的基础模型。

一、模型结构:设计的四阶段

1.探索(第一次发散)

设计的起点,旨在于理解问题本身。在这一阶段,设计者需要跳脱预设答案,通过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用户访谈、情境分析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与问题背景。其目标不是提出方案,而是构建对情境、行为与动机的系统认知。

2.定义(第一次收敛)

设计者基于探索阶段的信息,进行洞察提炼、需求筛选与问题重构,并形成可以指导后续设计方向的明确命题。通过构建用户旅程、痛点矩阵或关键洞察卡片,设计团队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问题未清晰就直接做方案”的设计误区。

3.发展阶段(第二次发散)

在明确设计挑战后,设计者需要从多个角度生成备选方案,采用头脑风暴、原型制作、角色扮演、共创工作坊等方式进行实验性探索。这一阶段强调数量优先、开放性试验,以便从多元路径中寻找具有潜力的解决方式。

4.交付阶段(第二次收敛)

设计者通过用户测试、快速迭代和可行性评估等方法,对方案进行验证与优化,最终形成可落地实施的结果,并进入推广、评估与持续改进环节。此阶段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方案在实际情境中的可持续性与真实效益。

二、方法论特征:体现设计思维深度

双钻模型首先体现了设计中“发散-收敛”的认知逻辑。这一节奏源于设计思维的基本结构,即先扩展可能性,再聚焦方向。司马贺所提出的“问题构建-问题求解”过程与此一致,强调设计并非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在构建问题。这种节奏既能避免设计从一开始便被单一假设绑架,也能使团队在充分探索后逐步形成可实现的路径。

其次,该模型在团队协作中提供了清晰的过程控制机制。传统设计流程常因跨学科投入导致沟通困难、进度不一致,而双钻模型以可视化节点(如洞察会议、方案收敛点、原型验证点)形成阶段性共识,使项目成员能够在同一过程框架下理解设计定位。这种透明化方式增强了协作效率,也降低了方案走偏的风险。

再次,双钻模型能够与当代设计领域的多类型实践深度兼容。在服务设计中,它支持系统流程优化,从需求识别到触点实施均可找到对应阶段;在交互设计中,它与从用户调研到高保真原型的流程高度重合;在社会创新设计中,它能够适应复杂问题的迭代结构,使方案在探索—实验—验证中不断进步。因此,该模型不仅是基础工具,也是理解当代设计方法体系的重要入口。

结语:

由此可见,双钻模型以四阶段划分与两次“发散-收敛”结构,为设计从问题理解到方案落地提供了系统化、可视化与可协作的过程框架。它不仅提升了设计的逻辑性与透明度,也强化了设计作为“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双重过程的理论内涵。在当代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与复杂系统设计情境中,该模型依然具有高度适应性与方法论价值,是理解和分析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工具。
(1150字)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