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工业设计发展历史
1. 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现代设计萌芽
德国19世纪后期实现统一后,迅速开展了工业革命,工业设计也曾一度出现技术与艺术分离的现象,慕尼黑青年艺术家们以《青年》杂志为平台,开展“青年风格”派运动。早期受工艺美术运动先驱拉斯金与莫里斯的影响,具有明显自然主义色彩、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愿景,1897年后果断舍弃繁琐的装饰主义惯性,追随格拉斯哥学派,探索功能导向的简洁、直线条的设计风格,1907年成立德国“工作同盟”。彼得贝伦斯作为上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提出注重功能良好的产品外观与结构的倡导,在形式上趋于简约。并且整合新技术形成标准化基础,成功实现德国工业设计与批量化生产模式的融合,并且提出了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理念,正式开创了德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序幕,为包豪斯的诞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2. 包豪斯时期,德国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迎来经济复苏时期,需要一个理念更为革新性的现代设计,并将世界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整合为体系化的理论成果,包豪斯作为设计教学与研究的平台应运而生。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中极具影响力的设计探索中心,将以人为本、功能性第一原则、理性主义的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整合进理论化、实践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完整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标志着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正式形成,广泛影响全球至今。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工业设计成为国际标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工业设计进入复兴阶段。包豪斯后继者——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乌尔姆设计学院将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继续发展,进一步强调工业产品的严谨、高品质,强化技术与设计的融合(人体工学、技术可行性性、摒弃非功能性设计),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最终确立了德国工业设计高度严谨、理性、品质的国际标签,成为现代设计的标杆。而后半个世纪,德国工业产品一直以“优秀”“高品质”著称世纪,乌尔姆时期的高度理性、冷漠的诟病也在70年代后被注入了人性化、可持续性的理念,发展出著名的“好设计的十条原则“。青蛙设计公司与苹果公司合作,放弃了德国一直以来都刻板、冷漠的风格,发挥形式的力量,使产品充满人性化色彩,受到用户追捧。德国统一后,其工业设计进一步多元化创新发展,继续站在高品质设计的前沿。
二、影响及启示
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世界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建立设计教育的科学体系,至今影响当今设计院校的教学设置。在此之后,依然提出对全球设计具有重要贡献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作为高品质设计的标杆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的优秀范式。
始终明确为人而设计的初心,牢固功能性主义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解决思路,使得德国迅速割舍装饰主义的桎梏,率先建立起以良好功能性为第一原则的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哪怕在在后期稍显僵化、冷漠、刻板的情况下,也能以人文主义精神内核的坚守,迅速调整与创新出符合时代潮流、民众需要、生态可持续的,具有高品质、人性化和社会责任感特征的当代设计,并继续站在前沿探索复杂社会系统下的未来设计。70mi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