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铭轩
郭铭轩
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

注册于 4年前

回答
10
文章
0
关注者
0

装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维护机械化生产前提下,对工业化产品装饰上进行探索的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则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对现代主义冷峻、简洁和强调理性化的设计理念的厌倦而催生出的设计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运动在设计特征上都是强调装饰性,都旨在改变前一设计运动的固态思维,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装饰风格。
 但两者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1.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其肯定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现代美,主张采用简单几何形式和强视觉冲击的色彩,为工业化产品而设计,使产品更具现代化、美观化。而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对现代主义运动极简、单调的反感,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心里需求而设计,更多的转向非物质设计。
 2.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发展,与现代主义在思想意识上属于一脉相承。所以后现代主义也是有着明确的思想诉求,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也带有乌托邦式的幻想。而装饰艺术运动是为上层阶级而服务,虽然设计出许多大众化的产品,但其本质依然是为权贵而设计。两者在思想意识上是泾渭分明的。
 3.在设计发源上,装饰艺术运动是顺应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传统自然的装饰产生反感。而后现代主义运动是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反感和对人们情感的强调。二者虽然都是对前一设计运动风格的反感,但反感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装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运动都是在装饰领域进行设计探索运动,都是希望能探索出新的设计风格。

论述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艺术运动是由古典手工艺走向现代的一场设计运动,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过渡阶段;装饰艺术运动是在维护机械化生产前提下,对工业化产品装饰上进行探索的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则是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的一场强调简约和功能化的设计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一个衔接,双方的特征都兼而有之,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因此,在形式特征上,三者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联。其具体区别如下:
 <1>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的区别:
 a.新艺术运动强调自然风格的、有机形式的装饰因素,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时代特征;而装饰艺术运动对此持否定态度,其肯定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现代美,主张采用简单几何形式和强视觉冲击的色彩,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设计,使产品更现代、更自然、更美观。
 例如,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高迪所设计的米拉公寓,完全采用曲线和自然元素,没有工业化机械生产的影子;装饰艺术运动中普尔曼所设计的家具以简单明快的造型和复杂的表面装饰而闻名。
 b.在运动发源上,新艺术运动源于人们对粗制滥造的工业化产品和战争的厌恶,因而需要一种柔和、富有生命活力的风格来激发热情;而装饰艺术运动是顺应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传统、自然装饰产生了反感,旨在创造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装饰风格。
 <2>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虽然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其产生动机和意识形态却大相径庭。现代主义有明确的思想诉求,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带有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社会主义色彩。而装饰艺术运动秉承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传统立场,为上层阶级而服务。因此其设计成果虽然不乏大众化的流行产品,但其本质依然是为权贵而设计。两者在思想意识上是泾渭分明的。
 因为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因此三者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1>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的联系:
 a.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都是注重于装饰,强调一种装饰风格,只是在风格上略有差别;
 b.两者都反对以往繁琐、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都向往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适合于社会的装饰风格;
 c.两者都属于精英主义运动,其设计对象都是资产阶级,忽略了对大众服务的设计。
 <2>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
 虽然装饰是现代主义反对的主要设计内容之一,但是其无论是在材料的运用、设计主题的选择、设计产品的造型特点还是加工方式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就很难截然划分开来。例如,雷蒙德•罗维在1937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的“工业设计师办公室”,就很难单纯的分成现代主义还是装饰艺术风格;20世纪20年代中期柯布西耶设计的家具产品融合了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的设计风格,二者兼有表现。
 综上所述,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时代下的设计探索运动,都是希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能够迎合社会的风格,只是在运动发源、具体风格理念等方面有所区别。为设计发展和后面的风格运动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述乌尔姆设计学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建立于1953年,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力图找出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促进设计文化发展的一条新途径。乌尔姆以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系统设计原则。在许多理念上,与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被称为战后的包豪斯。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和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积极影响如下:
 1.乌尔姆设计学院把现代设计立场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的现代设计师,从而促进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发展。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拥有了以工科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以艺术为依托的平面设计这两大类型体系;
 2.形成了“布劳恩原则”。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包豪斯最大的不同在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先河。最为代表的是与布劳恩公司,把设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对于设计的观念化、设计研究、理性化的设计风格的提倡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强调设计构思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系统设计原则是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为德国工业设计史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这种“从全局大处着眼-系统化,在个体细节上着手-精确性”的乌尔姆模式,影响到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产厂家和几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种设计理念在古格斯特与迪特•拉姆斯一起合作的“白雪公主之匣”中有着具体的表现。
 4.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乌尔姆依然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在于逻辑结构之中,结构明确反映功能关系。于是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使得现代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简洁与功能化。例如迪特•拉姆斯的“好的设计十原则”就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简约、没有装饰的设计形式特征。
 然而,产品的简洁和功能化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当时的社会具体情形之间有这相当大的差距。其所体现的是一种战后工业化时期知识分子式的新理想主义。虽然其设想非常合理,但是过度的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和科学的设计程序,从而对人的心里需求考虑不足,甚至是忽略。因此,乌尔姆学院造成了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单调刻板等问题。间接引发了人们对设计的反思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
 这所规模不大,地处边远的设计学院虽然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仍被视为自包豪斯以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对德国乃至全世界的设计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至今依然适用,并且对中国的设计教育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时代脉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简述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要素,并简述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奠基人,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艺术理论家,现代主义运动最具影响的三位大师之一。其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五要素”:
 1.底层架空-是让实用空间远离地面的阴冷潮湿,留出地面空间用于花园和交通;
 2.屋顶花圆-是将花园放置在屋顶,更好的将空间加以利用,并且屋顶绿植可以缩短钢筋混凝土的温度反差,在技术上不容易产生裂缝;
 3.自由平面-基于框架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墙不参与承重,因此与古典建筑大不相同。
 4.横向长窗-来源于柯布西耶对阳光、美景的基本的热爱。在其理想中,城市是充满阳光、遍布绿植的,因此横向长窗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5.自由立面-其基础在于摆脱受力结构对表皮的限制。
 新建筑五元素在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定义了现代建筑的形象特征,带来了轻巧的形式感、入口的空间感和弥补了减去装饰后的枯燥感;其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的建筑师。即便今天,其设计理念仍为诸多人士所青睐。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工艺美术运动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的一场影响力极大的设计风格运动。其追求自然风格,讲究精致合理的设计和手工艺传统,直接促进了新艺术运动的产生。
 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和完全是从自然的设计风格。在新艺术运动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继承性上,两者有这许多相同之处:
 1.两者都是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对;
 2.都受到莫里斯的思想理念和设计实践的影响,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
 3.都旨在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的重视和热衷,打造整体艺术的主张;
 4.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从而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动机,如植物、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发展都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和浮世绘的影响。
 而两者在风格理念也有存在着不同之处:
 1.工艺美术运动重视哥特式风格,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主义、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
 2.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接受莫里斯认为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之间不应该有高低之分,而应该不含偏见的平等对待等概念。同意莫里斯对于工业化批量制造的产品丑陋粗劣的批评,但是并不认可他对于工业化的完全抗拒和否定。设计师们不仅考虑传统手工艺特点,更考虑如何使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能达到更高的美学水平。
3.新艺术运动相对于工艺美术运动涉及到了更广泛的设计方面,平面设计算是其影响最深刻的一个设计范畴。其表现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综上,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反思和改变,虽然他们的理念不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但对世界设计的发展和之后设计运动的借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简述有机建筑六原则和草原风格

 有机建筑六原则和草原风格都是由建筑设计师弗兰克•赖特所提出。赖特被誉为美国本土建筑的开创者,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继承和发展了沙利文的设计艺术理论思想,对现代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赖特根据沙利文的设计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机建筑的理念,多方面阐述了对现代建筑的理解:
 1.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
 2.建筑应该是风格多种多样,像人一样;
 3.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相协调;
 4.建筑颜色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素;
 5.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
 6.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
 赖特的观点充满了灵活性,表达了建筑、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当时引领设计主流的现代主义、新建筑、国际主义大相径庭。
 在此基础上,赖特吸取了日本传统建筑的风格,对有机建筑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提出了草原风格的理念。其内容是:
 1.注意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形成和谐的空间;
 2.注意室内空间的舒展、自由,被分割的小空间互相流动,可以自由开合;
 3.适当保留自然材料,以取得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4.室内陈设偏向于底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
 草原风格更加体现出了建筑的整体和细节局部、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结合,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 1904 年赖特在布法罗市设计的马丁住宅和1936年的流水别墅。
 赖特认为的有机建筑就是人类精神活的表现,活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当然而且必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活的建筑是现代新的整体。
 综上所述,有机建筑理念和草原风格都体现出赖特所提倡的建筑、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设计理念。其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六面的传统观念,主张空间的内外贯穿和自由划分。新技术、新材料、新传统方式的运用表达了对与机械化及其美学的潜力的乐观态度。为以后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非传统的典范。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工业美术运动是世界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威胁,复兴哥特式风格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
工艺美术运动虽然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但在拉斯金和莫里斯的领导下却影响了整个欧洲和北美的建筑、家具、纺织品和平面设计。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的进步性影响:
1.设计观念的进步。领导者们采用中世纪纯朴风格,吸收了日本和“师承自然”的装饰动机,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新设计风格。其主张设计能使与历史复古风格大相径庭,保护了传统文化价值。
2.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浪潮中,表现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
3.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华而不实、只为少数贵族服务。强调要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4.对设计发展的促进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范围小但影响深远,直接促进了芝加哥学派和新艺术运动。给后来的设计家们提供了新设计风格的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同的新的尝试典范。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依旧有很大的局限性:
1.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其对于工业化的反对、机械的否定,使得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无疑是违背历史潮流发展,导致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2.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虽然主张大众化,但低收入的平民无法享有。因此,其依旧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
3.从意识形态上来看,这场运动是消极的。因为它是在工业化潮流中,企图通过艺术与设计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幻想。
综合工艺美术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很好的说明了设计的风格不可能从设计理论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必须要结合实践,贯穿以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不断的去解决在社会发展与设计之间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才能使得设计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现代设计形成的原因

现代设计是从时间上而言的现代的设计,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大规模发展,现代设计也应运而生了。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它不仅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诸多的变化,而且使人类所开展的生产活动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现代设计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类生产的设计环境、条件、性质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阐述:
1.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其与传统手工艺作坊的生产状态有这明显的区别。手工艺时代的设计与制造都由工匠自主完成的设计特点转变为了适应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现代化设计。
2.传统类型的设计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形式、新需求。以经验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设计思维,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能源、新动力和新材料的出现表现的无所适从。传统木材被水泥、金属等材料代替后,设计师们面临着对材料的重新认识和把握。因此现代设计是一个必然趋势。
3.工业革命导致了设计与制作、销售的完全分离。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得设计独立化,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要对产品的功能、造型、材料、销售等有个明确的了解和预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所涉及的知识、问题不断扩充,使得设计逐步发展为一门专门学科。
4.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的需求改变。在工业革命初期,产品的功能性和大众的视觉审美要求受到了诸多限制。设计现状与代表社会进步的生产方式格格不入,设计者则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来适应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一种新的设计和设计观念出现势在必行。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现代设计从传统设计中分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就此步入了围绕机器和机器生产而设计、围绕商品经济规律运动而设计的现代设计时代。

工业革命对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1.0到4.0;对设计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而且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工业将机械化过程应用到大量设计产品的生产上。因此,设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前,人们专注于农业技术的提高,产品的主要途径来自传统手工艺作坊,设计与制造都由工匠自主完成无法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而工业革命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自耕农阶级消失。产品的需求量因此增加,使得设计与制造分离,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分离,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得以大批量生产,设计因此进入了标准化设计阶段。
3.第三次工业革命放大了人类的脑力劳动,使得人们节省出了更多的时间以从事新的工作。设计也开始慢慢转变为强调情感化、服务化设计。
4.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进入智能化时代,云端数据、万物互联等于工业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这促使设计的目标由产品转向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情感化的非物质设计。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设计的发展进程。然而,这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始终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商业性设计的广泛传播,设计成为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的破坏、生态的污染、能源的过度消耗,有计划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大批量的生产使得工业生产能力超越了人类消费水平,人类因此进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
柳冠中曾说过:“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所以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去创造更健康的生存方式。
作为设计师,我们不能只在意经济利益,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服务。从设计过程中找到设计师的平衡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答:
设计是科技、文化、经济等因素的综合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作为一种为用户服务的结果,其运用的技术手段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技术条件会直接约束设计的发展。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设计中功能、形式与技术的关系,具体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因技术而改变。例如,美国制造体系的发展使得产品走向大规模标准化;蒸汽压弯技术造就了维也纳咖啡馆椅的诞生,设计因此从手工艺阶段进入标准化设计阶段。
(2)技术为设计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不再单一,因此激发出许许多多的智能信息化产品。
(3)技术通过影响设计,构建更好的服务体验。例如,人工智能作为比较前沿的科技手段,为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烈的未来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动态的,后者也将广泛运用地在产品、环境、视觉等设计领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从而塑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