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浙理工-泽兴
7-浙理工-泽兴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32
文章
0
关注者
0

      纵观设计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运动的影响无疑是最广泛而深刻的,改变了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然而设计运动的产生并不是突发的,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面对社会需求所必然发生的。从设计史中三大设计运动的诞生,进行,陨落。探索当下设计的趋势。

工艺美术运动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是设计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设计运动,其影响不仅仅是风格上的改变更是设计理念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首次在设计领域的体现。工艺美术运动由拉斯金和莫里斯作为主体人物展开,在面对由水晶宫展出的粗制滥造的工业化制品作为导火索,以探索新的风格来统一设计上混乱的局面以及反对工业批量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迫害为目的进行的设计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中首次强调了设计的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而不是少数贵族;提倡传统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主张设计的诚实、质朴、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风格方面放弃了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繁琐的巴洛克风格及其他繁琐的传统风格,提倡质朴的中世纪哥特风格。工艺美术运动的的确确改变了维多利亚风格为首的贵族风格对社会的垄断,同时强调形式与功能统一,强调结构的装饰性的设计原则即使在今天影响依旧深刻,并促成了影响范围更大的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但同时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以及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幻想,使其在意识形态上是消极的,在设计上的探索也停留在了提倡传统手工艺,反对工业化层面。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影响相当大,内容非常广泛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对新的设计风格的探索及反对工业化的目的,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和传播。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形态各不相同,德国:青年风格;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意大利:自由风格;西班牙:现代主义;法国/比利时:新艺术。且各成员之间鲜有联系,因此在设计风格方面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但在设计理念上新艺术运动具有相同的特点,倡导自然风格,强调曲线的应用,完全放弃以往任何的传统风格,在装饰上受东方主义影响,遵循形式有功能决定的新观念。代表作品,新艺术运动作为世纪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为茫然的工业化引入了除传统风格外的自然主义,从意识形态来看新艺术运动的诞生预示了设计旧时代的消亡新时代的诞生-现代主义。但新艺术运动依旧是知识分子在工业化趋势下的乌托邦式的改革与创新,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新艺术运动也随之消散。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主体分别为:德国包豪斯学院,荷兰风格派运动,俄国构成主义。是一次探索与时代相契的设计风格,从设计观念、形式、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的设计运动,是工业革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一次突破了艺术家式的浪漫主义理念转而用理性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将其取代。现代主义将工艺美术运动停留在理论层面“为大众服务设计”运用至现实中,在设计上,采用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钢材玻璃灯,大幅度减少了建筑成本。形式上遵循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基本原则,抛弃了任何不实用的装饰,重视的考虑空间使用。现代主义运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工业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强调功能主义原则。同时现代主义也构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面貌,为大众提供了安全便利的生活。但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功能主义,对于形式上的个人主义,民族特性的抹杀,造成了国际上风格的单一,形式与功能的不平衡。

通过工艺美术、新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可以探知设计的进步不是依托个人的或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为人服务的前提下,借取当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在当代社会已经步入丰裕阶段,科技快速进步的阶段。在工业化由物理领域跨进数字化的浪潮下,设计的多样性得到解放,表现为非物质设计的崛起(情感化,虚拟化,数字化)致使常规美学价值体系逐渐无法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设计的实用功能也迈向了精神功能的门槛。传统设计法则逐渐失效,要求设计对于用户群体的不断细分,根据用户需求不同进行差异化分析,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设计也慢慢开始关注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第三世界群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设计的社会服务属性被不断放大,设计不仅仅只是追求传统商业效益,而是将设计的对象对标弱势群体,是设计师的哲学和道德观念的回归。

总而言之,各时期的设计运动,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代,都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各阶段的科技水平、设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推动设计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当代设计在把握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也要承担设计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进行综合性创新发展而且要加强设计师的道德素养的提升,考虑设计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

柳宗理

柳宗理是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擅长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作为手段,创造出具有日本感觉,日本风格的现代作品。

代表作:蝴蝶凳、铝水壶、白色陶瓷酱油瓶

设计理念:(1)柳宗理虽受包豪斯和柯布西耶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认为民间工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探寻美的源泉,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相信,传统和创造是可以统一的。

(2)最大限度地追求设计在生活场景中使用时的功能性和舒适度,提倡设计应考虑朴实无华,理性,功能性的特点。

通用设计

概述:通用设计即全设计,由罗纳德提出的设计概念,要求所有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建造的环境,都必须是美观的,而且无须做特别调整就能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和能力和生活状态如何。全设计是继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后更为人性化的设计。

设计理念:1)平等使用,设计给所有的人用,包括大众和少部分边缘化群体。

2)弹性使用,设计应适应不同用户的意愿和习惯,比如同时考虑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使用便利性。

3)简单性和直觉性设计,无论使用者的受教育水平,操作经验如何,都能让用户较为轻松地理解该设计的使用方法。

4)无论使用环境和用户的感知水平如何,通过视觉反馈,触觉反馈,语音反馈让用户清晰接受信息。

5)对错误的承受力,考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设计的正确引导,降低使用错误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6)少用力,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体能消耗。

7)尺寸和空间要适合使用,指设计能将不同身体尺寸的对象纳入适用人群,创建合适的尺寸及空间以便于使用者操作。

影响评价:1)全设计被社会更普遍地被人们利用,为包容性环境的开发提出可行的方法,不仅为个人的生活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2)面对社会老年化、残疾人等生活不便的群体,全设计提供了包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产品或环境的可用性,促进设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3)全设计更好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设计,从宣扬设计为大众服务到设计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体现了设计师的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回归。

解构主义的特征及意义

解构主义60年代起源于法国,反对现代主义、帝国主义,对于设计形式的垄断,厌恶其总体统一的风格。解构主义的实质是对于完整结构的破坏与分解,因此设计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个人性。虽然解构主义作品看似凌乱无序,实际上有内在的结构因素和总体考虑的内在理性化特点,必须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可能性和室外空间的功能要求。

风格特征:

(1)支离破碎,解构零散的风格,强调形体的扭曲变形,设计不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被拆解重构成由个体组成的“整体”,而平滑规整的平面也会加以破坏,追求非常规的美感。

(2)失重,非常规的设计风格,借鉴了抽象主义的艺术特点,用倾倒,转弯等造型营造不安全的状态,超越常规,标新立异,视反常为正常。

(3)张扬外放的形式特点,设计不再内敛低调,一再强调功能性。主张建筑结构的开放,对于立体空间的极致追求,是建筑体本身与所属空间的重叠所产生的无形的“形”而非刻意营造的。

影响意义:

(1)推翻了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建筑常规规范,瓦解了现代主义建筑垄断的局面,推动建筑朝着多样化,情感化方向发展。

(2)使得现代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观念,从反理性,反常规反美学的角度,让非理性进入日常生活的审美范畴。给后现代主义设计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

(3)在建筑上更多的注入了人文主义作为设计的哲学基础,传达情感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摆脱了现代设计单一冷漠的的气息。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起源于抨击美国商业设计有计划废止制的提出,出于商业目的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呼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质量、功能、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相关影响因素。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伤害最小化,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设计思想:在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纳入设计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力求减少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三R原则”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件方便分类回收再次循环,再次使用。

影响评价:在面对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大肆破坏,严重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绿色设计的出现为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虽然绿色设计尚且处于萌芽阶段但却以成为重要的新趋势,加深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对环境污染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回归。

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发生在二战后,社会逐渐步入丰裕阶段的过程中。是为反抗现代主义、帝国主义,设计形式上的冷漠,千篇一律。在设计上继承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通过解构、变形、重组,来创作新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以牺牲部分功能性为代价,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浪漫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体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后现代主义宣称反抗现代主义,但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补充与发展,是对现代主义形式与功能方面的二次平衡,二者的服务对象依旧是人。

特征:(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高度强调装饰性,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特别是从历史中提取装饰元素加以应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对比。

(2)对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恢复了历史风格,后现代主义对历史风格混合、拼接的方法,并且这种折中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构造基础之上。

(3)娱乐性,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都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与严肃庄重的现代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4)设计传达文化内涵,强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隐喻意义,以历史符号后其他象征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不仅限于形式上产生的视觉联想甚至和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赋予设计文化内涵。

波普设计

概述:波普设计是一场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它产生的背景和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叛立场,特别是对现代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密切相关。

风格特征:

(1)波谱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

产品、服装和平面三个方面,以服装最为突出。使用材料通常为生活中常见的工业产品和生活垃圾。

(2)强调装饰主义,波谱设计为了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通常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运用到产品式样的设计中去。色彩艳俗,强调色彩和强烈的平面效果。

(3)反功能主义立场,为了反抗现代主义,波谱风格的产品造型新颖,大多表达出强烈的通俗,可消费性,流行性,对于产品功能性研究则是次要的。

影响评价:

(1)波谱风格的产品携带大众性通俗性消除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让艺术平民化,对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波谱运动的本质是一场反现代主义运动,以追求古怪,新奇的风格。缺乏对于社会深层次研究,至始至终都是停留在设计的形式方面的不断变化。因此波普设计运动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设计运动

(3)波普设计也预示着传统功能主义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逐渐被厌弃,推动设计在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取得平衡。

人机工程学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的主题是设计以人为本,在工业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设计以人的因素为核心,探究人与环境,人与物的相互作用。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更好地统一,适应人的功能和情感双重需求,以取得工业设计中最大化的人性化设计。

作用:

(1)为工业设计中人的因素提供理论参考因素,以往的设计往往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所把控,人机工程学的出现直接将人体参考因素统一化,理论化。避免了设计在人机度量

方面的良莠不齐,为设计功能性对于人的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提供了理论保障。

(2)人机工程学的出现提倡设计应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来衡量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人机分析,使用过程分析。

(3)人机工程学不仅涉及人的度量因素还深入到了人的心理因素,反对现代工业设计完全强调功能性而忽视心理需求,强调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平衡统一性,以取得设计最佳情感效益,使用效益,经济效益。

(4)推动设计为少数弱势群体服务,随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普通大众逐步发展到少数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第三世界人群。设计的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张,推动为少数群体所设计成为共识,强化设计的社会功能性。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继承并创新了包豪斯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在1953年德国战后成立的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倡系统设计原则,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以“设计服务于工业”作为纲领,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虽然乌尔姆设计学院只存在了半个世纪,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远。

(1)以“解决问题”的理性的设计思维,整合了科学和艺术,创建了一套新的设计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上以艺术为中心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教育体系,使得设计教育成为一个严格的理性系统,改变了以往包豪斯强调手工艺的体系。

(2)在包豪斯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德国现代工业,延续了在二战中中止的社会工程式的建筑和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

(3)在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极大成功,不仅培养学生人机工程和设计美学修养,强调科学技术的严格性,而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讲究设计的社会影响和长久意义。

(4)强调功能主义,重视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院建立了和德国电器博朗公司的合作关系。使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在德国工业设计中广泛传播,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

(5)由于乌尔姆设计学院过于强调功能主义,工业化特征,设计的科学性,而缺少了设计在心理需求方面的考虑,造成了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单调刻板等问题,影响了德国以后直至现在的设计风格。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