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武理-陈思雨
21-武理-陈思雨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63
文章
0
关注者
0

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为中心以良渚遗址命名的古代文明。其居住的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此时陶器多为黑色,以细刻的卷云纹,蟠螭纹,鸟纹最为精美,器型多圈足形和三足形。同时其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如玉琮,玉壁,玉璜等。玉器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人们天人合一的观念信仰。

人形兽面纹既是良渚人的族徽,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纹样特征,它既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不仅用于祭祀和陪葬还用于生活用品等。良渚文化的装饰纹样具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含义,体现了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把自然物人格化赋予超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其认识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其用软玉雕琢而成采用对称均衡的格式,具有形式美。器体外方内圆,表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了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代表天地柱。良渚玉琮表面细密的阴刻纹和减地浮雕的装饰手法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特征,其表面独特精美绝伦的装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还为我们研究良渚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c型玉龙属于迄今为止出现最早的玉龙形象,属于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釉岩玉,龙体粗壮卷曲,呈倒c型。长吻翘起,有两个圆鼻孔,双目呈椭圆状凸起,长鬓后披,尾端翘起,额和下颚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小孔方便系绳穿挂。c型玉龙又被人成为玉猪龙。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抽象与写实,结果虽然简洁却粗壮豪放质朴,具有强大生命力,被认为是某个部落的图腾。

一、古代中国的造物和经营

1.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1.2装饰与功能的关系

二、西方设计概念

2.1诚实的设计

2.2商业性设计

三、启示

3.1绿色设计

3.2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西方设计史的萌芽于工艺美术运动,而古代中国设计更多体现在工艺美术的造物活动中。古代中国的造物起源于最早的工具设计,即石器设计,原石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工艺美术品的形成,由此拉开了中国设计及工艺美术史的序幕。

一、古代中国的造物和经营

1.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古代中国的造物深受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设计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巧,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匹者,然后可以良。”因此在造物过程中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明代古代漆工专著黄大成的《髹饰录》中为漆工提出了合理的分类和漆器定名的依据,也极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的独到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1.2装饰与功能的统一

在造物时,古代中国人既注重物品的实用性也追求美观和审美价值。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彩陶和刻画的装饰,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具典型的汉代的长信宫灯,灯形做一仕女提灯形象,衣袖做灯管来吸收灯烟,灯体瓦状的罩板可以调节灯的方向。不仅造型美观更利用了科学原理防止空气污染,同时罩板的设计还兼顾了人的使用需求,体现了古代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

中国古代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思考一直沿着本民族特征的思维轨迹面进行着,直到明代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中国的设计和理论逐渐与西方交融。

二、西方设计概念

2.1诚实的设计

在1860年水晶宫博览会粗制滥造毫无审美性的展品引发一众艺术家的批判和不满,为了针对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形成了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理论指导者约翰拉斯金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即推崇手工艺生产反对机械化,但并非反对机械化本身,而是对其带来粗劣产品的厌恶。但由于找不到当时设计与机械化生产的平衡点,企图回到早期的哥特式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这继而引发了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这几场设计运动本质上仍是以装饰为导向。

2.2商业性设计

西方的设计运动直到1871年芝加哥运动,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设计理念才转而向以功能为导向,功能主义在包豪斯和德意志联盟发展到顶峰,而到了20世纪,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兴起,设计师的职业化以及有计划废止制,导致设计再次迎来了转变,设计的导向不再单纯以装饰,功能为主,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市场。

三、启示

纵观东西方设计理念的特点和发展,也为当今设计带来了启发。在2015年的ICSID中提出了新的设计概念,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以及提供更好的质量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因此设计因朝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进行绿色可持续设计。

3.1以人为本

拉斯金提出的诚实设计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而受到其影响的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为大众生活而设计,以及中国古代造物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具有民本思想。这也为我们当今设计带了启示。

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例如汉代长信宫灯可调节光照的折板,和当今适老化设计的easypill——为提醒老人用药的智能手机系统,以及注重情感化需求设计的阿尔托——现代建筑大师。其著名的北欧家具的选材则是从当地取材考虑到了当地人的文化精神需求,由此创造出的北欧家具闻名世界,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同时当今设计深受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仍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不可否认的是设计的价值是需要通过其商业价值来体现的,但纯粹注重其经济效益就会成为欺骗消费者的工具,这在水晶宫博览会时已有所体现。而当今设计是具有其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属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是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将两种属性结合才能为消费者负责。例如在有计划废止制影响下的手机的更新叠带,不止更新其样式来引导消费者购买,也更新了功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设计是多元化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风格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旨在创美好的世界,其本质就是设计师在设计中要为大众服务,以人为本。

3.2绿色设计

《考工记》中对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对良器的决定作用,与我们当今的绿色设计要求甚为一致,而汉代是长信功灯,牛灯等也是最早利用科学原理进行的绿色设计。

设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设计出美观、实用、畅销的产品,而是要为现在和将来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出美观、实用、绿色环保和畅销的产品。设计师要向社会大众提供质优价廉,经久耐用的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设计,其4R原则——再生产,再重复,再回收,再利用。这为设计提供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当今可口可乐瓶的设计中便运用了可回收的瓶身材料,在兼顾造型的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因此设计师要从节约资源的原则出发,合理使用材料,要避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冲动需要和瞬间即逝的欲望而设计,而人们真正需要的设计却被忽视了”。

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伦理方面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应在吸取中西方设计发展中的精华内容使设计走向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城市更新、社区改造对设计师的启示

一、为什么要社区改造

二、启示:创新性设计,共享经济,共享设计

2023年城市更新仍聚焦“三旧一村”,具有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三旧一村”更新内容侧重打通供需关系,解决“分众”的民生需求、消费上对体验审美的需求。

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人与城市,人与社区关系的改造,设计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的不断影响下,原有的城市环境和社区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使用者和社会对于城市以及社区的需求已经不单纯是其使用功能,更要注重情感化表达和服务性,创新性设计。

例如在姑苏的城市更新中,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项目定位的双塔市集通过设计力的植入,改变了空间结构,建筑设计,使得项目更具通达性,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又通过视觉设计,增加了相关的文创产品,引入咖啡厅图书馆等新型产业,使其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了当地城市的发展,双塔市集的成功和“三旧一村”的更新内容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设计的启示。

一、为创新性设计

社会创新地提出,将创新焦点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它强调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并以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方式展开。在设计过程中,社区居民应该成为创新者,不仅仅是创新被动接受者。

在上海同济大学的nice2035项目中,为上海创造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引领客户转化的新经济,考虑社区和大学如何融合,成为了创新的源头,通过和居民共同创造,使社区成为了大学的延伸,为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因此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方式及生活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旨在凝聚社区力量,帮助人们参与到创新中来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产品、服务、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

二、共享设计

在社区改造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都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下的共享设计就显的尤为重要。

共享设计作为一种“使用及消费模式干预”的设计方 

法,是在共享经济中产生的一种可持续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本质是借助网络构建的新兴技术平台,将供给方的存量资源和功能的使用权暂时性地分享,以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 。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来充分地利用资源,缩小经济活动规模,从而产生生态效益 ;能够赋权于更多的人也削弱了特权消费,而且创建了具有包容性和平等主义的社会消费模式。

在四平社区的改造项目中,设计在不改动其原有居住利用社区的剩余空间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展览空间和孩童游玩空间。而如公社将荒废的空间改造成集咖啡馆,共享厨房,和工作室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吸引了白领,学生的到来,使社区结构进行了更新,极大的利用剩余的价值进行共享设计。而在城市更新社区改造项目中也可进行共享设计,味社区添加共享厨房,共享图书馆等共享空间,为社区带来新活力。

综上,在城市更新社区改造中,要使空间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使社会效益最大经济化。让社区居民都参与到创新性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师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共享设计。

一、侠义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二、广义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和形成的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一种反传统、强调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特征丰富多样,高度强调装饰性,并借鉴历史和艺术的色彩和手法。本文将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从狭义分析后现代主义

狭义的後现代主义设计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基础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

1.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师,都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特别从历史中汲取装饰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和理性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的恢复了历史风格,而是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和拼接的方法,并且这种折衷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

1.3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戏谑和调侃的色彩。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少现代主义的设计探索都具有含糊的色彩。

二、从广义分析后现代主义

设计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一种设计风格的诞生与流行,都离不开当时的一些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广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则是后现代时期各种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和活动。

1.1后现代主义运动

以孟菲斯集团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思想,单调,冷峻的反叛运动。这场运动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其代表的孟菲斯集团主张设计的多样性,在风格上寻求开放的思想,对功能的新解释,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认为装饰不是罪恶。与现代主义时期的“装饰即罪恶”形成了强烈反差。

1.2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是兴起于英国的一种流行风格,是对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的反动。波普风格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异化和娱乐化的表现倾向,反映了当时年轻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立图表现自我和表新立异。波普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大相庭径,其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任意视觉元素,采用颜色艳俗,诙谐轻松的象征图案,有意的摆脱了正统和强调实用设计形式,表达出强烈的通俗乐观可消费性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特色。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设计不仅推动了设计领

域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

的生活体验。然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也存在一些争

议和批评。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过于强

调装饰性和娱乐性,可能会导致设计的实用性和功

能性被忽视。这些争议和批评无疑对后现代主义设

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结合实例论述20世纪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启示。

第一部分:探索期

第二部分:成熟期

第三部分:平稳期

总结启示

从风靡百年的「包豪斯」到如今的「工业4.0」,不论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广义的产业发展理论,整个人类的工业发展都少不了德国的浓重之笔。德国的工业设计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设计中贯穿的严谨、冷静、注重细节和功能性的品质成为设计界的标杆,指引了很多国家前进的方向。

一、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期

德国工业设计起源于19世纪的手工艺发展,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德国,其青春风格的代表人物彼得贝伦斯主张自然主义装饰特点,运用曲线,流畅的有机形态。后期德国工业设计风格转为对于几何形态元素尝试,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

190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是20世纪德国工业设计的新开端。

二、德国工业设计的成熟期

1.1德意志制造同盟

德国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其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这个组织旨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公开追求商业的目的,奠定了德国工业设计注重质量的基础。同盟的中心人物彼得贝伦斯受聘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设计顾问,其设计的AEG透平车间体现了这个时期工业设计追求功能主义反对装饰的特点。

1.2乌尔姆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战后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战后对德国工业设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机构,学院在继承包豪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教学思想,建立以科技为基础的设计教育体系: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总体设计水平,为德国工业发展服务。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下,德国的设计渐渐以理性,靠谱,高质量,功能化的特点走向成熟。

三、德国工业设计的平衡期

战后的德国设计急需用感性来平衡一直以来太过压抑的理性,对刻板冰冷的民族印象进行柔化处理,找到“情”与“理”的平衡。并不是完全脱离与“德国制造”,只是将理性、高品质等民族情怀内化到设计之中,在此基础上外加更多人性的关怀,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求。

1982年,哈特穆特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后被其用于哈特穆特的设计公司商标中。青蛙设计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

全球化时代中的德国设计是当代工业设计中最令人瞩目的,1990年代随着迪特拉姆斯和乌尔姆培养出来的一代设计师相继退休,德国设计史朝多元化数码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史,可以见得其与其他国家工业设计不同的是,德国工业设计重视设计的观念,给产品注入灵魂,打造品牌意识,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不仅为德国的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使的德国的产品得以走向全世界,最典型的就是德国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宝马、奥迪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生产制造产业中独树一帜。而其注重民族性和优良的设计这对我国未来的设计发展道路也提供了指引方向。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阶段

一、可持续性设计的生态阶段(绿色设计,生态设计)

二、可持续性设计的创新阶段(创新设计)

三、可持续性设计的系统创新阶段(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可持续设计作为促成可持续转型的策略性活动,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一直积极地引导着各类可持续环境、服务、产品系统设计。纵观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多种创新思维与多种设计方法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演变过程。

一、可持续设计的生态阶段

可持续性设计的生态阶段以实现更好的生态效益为目的,旨在使用更少的资源通过更有效和负责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基于生态创新理念,早期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强调在利用技术改进设计产品使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再回收,再重复,再使用)两者都孕育于绿色运动,主张设计产品应考虑其生命周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可持续性设计的可持续创新阶段

可持续创新主张在改善环境时,纳入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并由此发展出产品服务的为社会创新设计的可持续设计方法。

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方式及生活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其主张设计师并非推动社会创新的主体,而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旨在凝聚社区力量,帮助人们参与到创新中来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产品、服务、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例如以照顾老人来抵付房租的共同住房服务等项目。为社会创新设计的提出,使设计焦点由物和人转向社会系统,其主张社区协作和互助互利来推动社区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性设计的系统创新阶段

由系统创新驱动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其目的是影响和引导变革的方向,由此发展出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作为一种“体验及消费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是一个集成产品、服务、利害关系者和支持网络以及基础设施的系统。该方法旨在通过交付功能体验而非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它提倡在产品中纳入服务来使价值产出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脱钩,从而减少材料输入和废物输出,以及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小成本投入。

可持续设计理论受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影响,经历了从生态创新思维向系统创新思维的转变。

社会创新设计

基于社会创新理论,国际可持续设计与创新联盟主席Manzini在 2014 年提出了“为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系列使社会创新更有可能、更有效、更持久、更易于传播的设计计划。他主张设计师并非推动社会创新的主体,而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方式及生活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旨在凝聚社区力量,帮助人们参与到创新中来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产品、服务、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例如以照顾老人来抵付房租的共同住房服务,集中销售本地食物来重振当地经济的供销网络,以及社区营造的绿色屋顶等项目。为社会创新设计的提出,使 DFS的设计焦点由物和人转向社会系统,其主张社区协作和互助互利来推动社区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设计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Coleman 在1994 年提出,他强调打破人们对“残疾”一词的误解来创造更具包容性的设计。它旨在把被传统创新排除在外的底层群体纳入创新的某些方面,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是将底层群体视为消费者而非受害者,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允许底层群体与其他人一样享 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包容性设计 作为一种“多样性及赋能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应对人口多样性,并践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平等。

共享经济,共享设计

共享设计作为一种“使用及消费模式干预”的设计方

法,是在共享经济中产生的一种可持续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本质是借助网络构建的新兴技术平台,将供给方的存量资源和功能的使用权暂时性地分享,以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 。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厨房和共享充电宝等项目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助于消费者获得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来使用他们想要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来充分地利用资源,缩小经济活动规模,从而产生生态效益 ;能够赋权于更多的人也削弱了特权消费,而且创建了具有包容性和平等主义的社会消费模式。

简述未来的设计教育

第一部分,之前的设计教育形式和现在的对比

第二部分,1.多学科交叉性融合 2.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

第三部分总结

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设计教育的诞生,设计教育在包豪斯的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形式。魏玛时期设计教育采用“工厂学徒制”,由艺术家和手工匠人授课;德绍时期设计教育进行改革,实行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方法,开设了三大构成课;柏林时期教学体系延续了之前的体系。而现代设计教育的形式受到包豪斯德绍时期的体系影响,形式上和之前有所类似,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形式,社会观念,思想情感也使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变革,设计研究问题的复杂化使得未来设计教育的形式也随之改变。

一、多学科交叉性融合

未来设计教育将走向多学科交叉性融合,由于设计内容愈发复杂,设计不单是解决功能形式问题,更要注重其情感化表达和多元化等问题,这使得设计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面面俱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设计艺术学外的知识,例如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中,可口可乐瓶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设计不仅需要包装设计内容的参与,还需要具有可持续材料的专业知识,甚至在包装瓶外观上还会运用到人体工程学。而为了促成好的设计,多学科交叉性融合显然十分必要。

这点早在包豪斯早期教学内容就有所体现,包豪斯为实现其拯救游离于社会中的艺术家这一理念,他在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家具设计等,甚至连话剧,音乐等专业都包含其中。包豪斯早期的教学内容也指引了未来的设计教育发展。

二、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

未来的设计教育要与市场接轨,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做出以为人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设计教育面临另一严峻的问题便是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市场相分离。学校课程的内容过于基础甚至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做到为消费者的需求服务。在德绍时期,汉斯迈耶强调设计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促进了这种校企合作,为设计的彭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力量,这也为我们未来设计教育提供了借鉴。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未来的设计教育中仍要贯彻这一理念,这使得未来的设计必将走向多学科交叉性融合和与市场接轨的道路。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第一部分:设计现状问题

第二部分: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引出设计要适老化

第三部分:适老化,情感化,可持续发展

总结

我国数字化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同步发展,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不断凸现。本文将从老年人和数字化时代的鸿沟,以及如何使老年人跨越这一问题来阐述。

一、数字技术下设计无适老性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设计形式和内容,设计出的产品愈发智能化却在使用上对老年人造成了极大障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思维运转的缓慢使其无法理解蓬勃发展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更新速度之快也让老年人逐渐被社会潮流所抛弃。而在维克多巴巴纳克的书中《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提到——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这指名智能技术在改变设计工具和形式为年轻人服务的同时也要考虑为老年人而设计。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点便在于设计要结合智能技术以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和需求出发。

针对老年群体的研究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中一重要课题,这就需要考虑到老龄人群的三大需求: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

二、老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1.1适老化设计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让他们认知能力下降更容易往事和混淆步骤,因此在适老化设计中要使设计产品做到简洁,以最少的设计元素将产品的功能全部展现其全部功能。设计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适合老年人的数字产品。例如easypill,一种智能云医疗系统,该项目具有集成的形式和直观的用法,优化了老年人不会使用复杂智能产品的问题,当老年人需要服用某种药品时,app中该部分案例会亮起以通知老年人。这种依靠简单指示灯提示的方式缩短了老人和数字化技术的鸿沟

1.2情感化设计

老年人无法跨越数字鸿沟的本质在于他们自身的抗拒,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老年人无法融入社会使其参与感的缺失,因此使设计要将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具有情感化的设计使老年人参与其中使其不在畏惧跨越数字鸿沟。

在设计上要使老年人可以自主便捷使用,以此来解决其渴望独立希望融入社会的心理。

例如美团或一些app上老年版本的ui界面图标更大,颜色更鲜艳,图标符号设计元素更简洁易懂,而不是潮流的设计元素。熟悉的元素减轻了老年人对数字化技术的抗拒也使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1.3可持续发展

适老化产品还应注重其可持续发展性,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他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升级性,以便适应老年人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智能手杖icane,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退化还没有那么严重时可以仅仅把其当做普通的手杖使用,而当老年人视力退化后,这款手杖的智能化便可帮助视障人群和阿尔兹海默症人群通过原创设置来帮助人群到达其目的地。设计产品要在不同时期发挥其不同的作用,以此来帮助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的问题。

综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只有在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才能使数字化设计适老化,只有这样才可使老年人减少对数字化设计的抗拒和恐惧,使其跨越数字化的鸿沟。

智能技术对设计的影响:1.设计理念2.设计工具

智能技术对设计的风险:1.设计大众化导致质量下降

                                   2.同质化

设计师需要具有的社会责任感:1.以人为本的设计

                                              2.可持续发展

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智能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的各个领域。智能技术对设计带来更高效的创作工具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设计出现同质化低质量的风险,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设计的理念由物到非物的转变。

智能技术对设计的影响

1.1设计理念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设计产品不单纯关注于功能和形式,而是其服务性和情感的表达。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产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远古时期到手工艺时时期再到机械化生产时期,设计的目的经历了从生存到装饰性再到实用性的转变,而现今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目的更加复杂,设计更多关注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1.2设计工具

智能技术为设计带来了更低成本,高效低门槛的设计工具。设计工具从传统的工业化大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在各个设计领域有所体现,如通过灯光提醒老人用药的easypill智能医疗系统。

智能技术对设计的风险

1.1创作工具的大众化

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工具,更加低门槛大众化设计工具的出现使设计呈现质量下降的风险。纵观设计史的发展,在1860年水晶博览会粗制滥造毫无审美性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便能应证这点,由于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使设计从传统手工艺生产转向了机械化生产,而机械化为设计带来了更低成本的同时也使设计产品的质量和审美水平严重下降。当今智能技术的低门槛设计工具,如ai等技术降低了设计门槛,人人都可设计的时代使设计正在面临水晶博览会时设计呈现低质量粗制滥造的风险

1.2设计内容的同质化

智能技术工具的改变也使设计趋于同质化,如同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全篇一律。设计门槛的降低依赖于智能技术下AI等软件的发展,而人们设计时依赖于这种智能技术导致设计出的产品呈现了同质化的趋势。人们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已经单从利用其生产产品逐渐发展到了利用其改变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这对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极其不利。这也使设计像是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如出一辙,毫无创新。

当在智能技术对设计带来的种种消极的影响和风险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设计师们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

随着智能技术的到来,未来的设计必然基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重视人文情怀、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1.1以人为本

设计作品蕴含着设计师的责任感与社会伦理性,“以人为本”为大众服务而设计始终为设计发展提供思想的指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前设计所注重的功能、形式设计等问题以及商业性设计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设计的新追求、新体验。设计需要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情感体现以及独特价值取向,这样设计才会具备生命力。

在贝律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依托苏州传统文化作根基,采用了标志性的符号——粉墙黛瓦,让作品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同时重新发芽 充满了中国文人的气息和神韵。

当今设计师要做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就要求从设计内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出发,设计的发展才会更加重视人文情怀和大众的审美取向。

1.2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的职责

不仅仅是设计出美观、实用、畅销的产品,而是要为现在和将来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出美观、实用、绿色环保和畅销的产品。设计师要向社会大众提供质优价廉,经久耐用的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设计,其4R原则——再生产,再重复,再回收,再利用。这为设计提供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设计产品应利用当今的智能技术运用可以回收,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设计师要从节约资源的原则出发,合理使用材料,可以在艺术性方面多下功夫,要避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冲动需要和瞬间即逝的欲望而设计,而人们真正需要的设计却被忽视了”。

设计关系着现在,也关系着未来。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设计中的任何决定都反映出他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综上,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带来了风险的同时,其积极影响也为未来设计指引了新的设计方向,设计师应在新技术的影响下转变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性多元化的优良设计。

消费主义与当代设计的关系

总:解释消费主义是什么,点明消费主义和当代设计关系是什么。

第一部分:消费主义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第二部分:当代设计对消费主义的促进

第三部分:消费主义和当代设计的关系

总结:

简述当代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职责

大纲:

第一部分:当代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为大众服务以人为本

第二部分:当代设计师的职责:有社会责任感,设计中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结合,为消费者负责。

总结:设计师职责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

现如今,设计已经是多元化的问题,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风格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指一种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协作意识,其本质就是设计师在设计中要为大众服务,以人为本。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师要使设计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属性,而两种属性的结合是基于设计师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纵使在当今设计的成功与否是通过设计的商业价值来判断的,但只在乎设计的商业价值就会使设计变成诱导和欺骗消费者的工具。在1860年的水晶宫博览会的展品中就有靠华丽的外观装饰来掩盖设计中无实用性的事实。这种粗制滥造毫无审美性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激起了一些设计师的不满,进而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而这场运动的目的在于对消费者负责,即设计的公益性。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当今设计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设计是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结合,当今设计作品哪怕创作的是社会责任点,却仍然还是不能逃脱相关的商业性需求,合乎社会责任的设计也要商业性推广的存在。因此,设计师要达到两种属性的结合,不能盲目遵从设计的商业需求,要真正地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本”为消费者负责的社会意识。

同时只追求形式的商业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需要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情感体现以及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些设计的变革都基于当代设计师要有为大众服务,为消费者负责负责的社会责任,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责任感离不开其本质——设计师的社会意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包豪斯三个时期来论述。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三个时期,总结影响和优缺点

第三部分:启示:中国设计教育注重民族性多元化情感化表达,不能千篇一律。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都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和设计思想仍然能为中国设计教育指引发展路线。

一、包豪斯的三个阶段

1.1魏玛时期

这个时期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各种设计课程以及其他艺术专业。在教学上采用工厂学徒制,其创立者格罗皮乌斯是为了通过这种制度来达到把让美术家与社会紧密联系。他认识到为了将设计面向当人民大众,设计要从现实世界出发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由此他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这一指导理念被视为包豪斯在确立为大众生活而设计的思想性里程碑,同时在这一时期,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行成了艺术教育与手工制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

1.2德绍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德绍时期重建并进行了课程改革,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1928年汉斯迈耶继任,他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体系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程。汉斯迈耶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在办学理念上更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科学性和政治性。在他的支持下,包豪斯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委托,这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德绍时期也被认为是包豪斯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设计教育与社会生活更加紧密联系。

1.3柏林时期

1932年纳粹占据德绍后,包豪斯被迫关闭,学校迁至柏林重振旗鼓,由密斯凡德罗担任最后一阵校长。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教育能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在此时期密斯凡德罗开始追求工业时代新的形式美,即强调简洁的表现形式,并提出少就是多。只有短暂14年的柏林时期学院重点在于建筑教育。

包豪斯创立的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他建立的一整套设计教学方法和体系,认清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给后续工业设计科学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教学体系和他设计教育的局限性夜为中国设计教育带来了启示。

二、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

1.1情感化设计

中国设计教育需要注重情感化设计,这在密斯凡德罗任教包豪斯时期就有所体现。包豪斯的理论体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发展现始终围绕着为大众生活而设计。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是指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形式美,他强调建筑的功能好又不能缺少形式美感,在考虑到人们物质追求的同时,又要注重精神需求。由此可见,早在这个时期,密斯凡德罗已经注意到了设计需要满足于人的精神需求。而受到他影响的建筑大师阿尔托的设计进一步发展了以注重人情感需求为目标,即情感化设计。例如在疗养院的设计中,他充分考虑到了病人需求,并运用了心理学。在设计上注重了病房环境的控制和私密性,灯光的照明避免使卧床的病人刺目,淡雅悦目的色彩等。无论是总体环境的构思还是细节的考虑都顾及到了人们在功能上和审美上的需求,也实现了密斯凡德罗所说的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而这种情感化设计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浪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使各国文化不断碰撞渗透和交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生产形态,思想观念和情感需求,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对设计提出更复杂的要求。因此中国设计教育的新起点便是注重情感化的表达,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设计教育一定要围绕人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而展开。

1.2民族化性设计

回溯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历程,以“包豪斯风格”为基础的国际主义设计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呈现出来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景象。针对这种为了风格而风格的国际主义形式,许多学者指出设计教育发展应该具有民族性。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千人一面,而是要百花齐放,即在设计中要体现出其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色。

正如包豪斯理念中的,“知识可以传授,创造能力只能启发”,设计出的产品不应该出现同质化,而是应该体现设计对象时代和地域特色。如阿尔托在芬兰音乐厅中有凝重大气的雕塑感和富有浪漫主义变化和情趣,展现了芬兰人稳重,朴实,坚定和机智的民族性,以及在举世闻名的北欧家具中采用当地的木材和风格特点。由此可以得出,设计不应该追求时尚和受各种“风格”“流派”的桎梏,只有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设计才不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设计教育理念也要从填鸭式的教育转变为寻找个人风格,多元化,民族化,地域化的设计教育。

综上,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为中国未来的设计教育指引了方向,在当今时代,中国设计教育不能走向过度理性好前篇一律,而是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以及多元化的追求。

包豪斯“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新体现在哪里?

 提纲:

第一部分:总起。

第二部分:(1)格罗皮乌斯时期:传统手工艺与艺术结合不能为大众服务,意识到艺术要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结合——为大众生活而设计

(2)汉斯时期:“为人民服务”促进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3)密斯凡德罗时期:“为现实生活服务”少就是多的形式美和功能结合,现实生活决定设计。

第三部分:总结。

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是包豪斯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为大众生活而设计”在包豪斯三个时期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与以往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形式都有显著的区别。

(1)格罗皮乌斯时期的包豪斯

格罗皮乌斯时期的包豪斯,新的体现在将设计与现代化生产结合以此来实现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工艺美术运动时期通过艺术与手工艺结合意图来实现为大众设计,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能力和审美意向与大众生活需要相去甚远,设计并没有做到为大众服务反而成为了精英艺术。因此格罗皮乌斯认为实现这种理想必须从现实世界出发,将艺术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结合。设计采用低廉的现代材料没有装饰,以此来为当时德国贫穷人民服务,真正实现设计为人人理念。

(2)汉斯迈耶时期的包豪斯

汉斯迈耶在包豪斯任教时期开设了三大构成的课程,实现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统一,这是“为大众服务而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他认为设计是要与消费者,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为了促成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他将学校的车间与企业中实际生产设计相结合。这是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前所未有的。

(3)密斯凡德罗时期的包豪斯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逐渐接受了大工业生产,密斯凡德罗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少就是多”,强调设计中的简洁,几何化。他设计思想与设计形式仍围绕着“为大众而设计”,设计中的形式和美感是要与现实生活为前提的,做到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服务。

综上,“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具体体现在格罗皮乌斯时期是其在确定艺术美感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从以往手工艺生产方式转变到了大工业生产方式;到了汉斯迈耶时期,他又将这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结合,而到了密斯凡德罗时期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不论是追求新的生产方式还是新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为大众而设计”,这也是其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新的体现。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