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首段:设计是什么,现在老龄化背景
论述:1️⃣设计源于生活(工艺美术运动,实用设计)
2️⃣设计高于生活(适老化设计、无意识设计、社会创新设计)
3️⃣如何做,设计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生动论据
设计是人认识自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是调节和反映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途径。伴随着人类生活实践活动设计从萌芽到发展成熟,设计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和延伸,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并实现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不仅要满足他们在身体和健康上的需求,更要考虑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
设计源于生活。纵观设计史,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就不断探索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莫里斯以其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和坚实的实践精神引领了一场反对粗制滥造的机械化产品的设计革命,推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蓬勃发展,将艺术的审美性带入到生活之中。他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设计与生活的关联性,重视阳光和新鲜空气,这种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促使其设计理念不断发展,并为后世设计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设计作为创新引擎的价值也正越来越广泛的被认识到设计驱动创新的口号如日中天,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对更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包括教育,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文化创新等至关重要。重新定义问题,用设计思维在老旧社区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动能,而不是简单的将老旧社区翻新化。
好的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社区最贴近问题,最贴近需求,而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在社区里。因此需要当代设计师致力于重新整合现状资源,以人为本,理解困于具体社会问题的群体的需求,焕发出城市的更多设计价值和可能性。在现代适老化设计中,社会创新设计强调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空间,促进居民美好生活方式。设计师应通过创新设计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提供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设计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生动论据,设计通过对物品空间和服务的精心打造,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为设计带来持续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面对未来种种不确定性,只有不断的反思,永恒的追问,才能使设计思维不断前行设计未来的发展奠定方向,不断创新,以满足新的需求,回应新时代问题。
提纲: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塑造设计的民族性,设计的丰富民族性传统文化内涵。
提纲:1️⃣传统文化是设计民族性的源泉
2️⃣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德国,北欧,日本)
3️⃣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现代设计的内涵
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拾起人造物,设计经有技术,经济文化对人造物的影响,使文化篆刻在人造物中,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环境技术,民族宗教和时代等因素都有巨大联系在我国设计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设计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设计民族性的的发展源泉,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如被绿名设计的香山饭店融合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建筑原则为一体是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典范。丹下健三的香川会所利用钢筋混凝土将木构建筑的美感提高到了新的层次,以现代技术再现了日本古建风貌。所以将现代设计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各种民族图案,传统建筑与传统手工艺中获取灵感,提取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结构美,色彩美,材料美等,并将它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以提升设计的品质。因此现代设计可以立足民族性设计,灵活运用众多有内涵的传统元素,将它与技术和社会需求结合,创新性的提供符合用户认知的方案。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和标志物,设计反映文化也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同样秉持功能主义的信条,德国,北欧和日本分别在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期发出的三种不同的极简主义,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也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性设计发展的选择。
纵观设计史,各个民族设计特征明确,其背后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选择。德国的文化背景主流哲学思潮是理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渗透进其设计之中,使得德国的设计往往强调严谨的结构、精准的工艺以及简洁实用的造型,从德国的工业产品到家居设计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出对功能性的极致追求,一切多余的装饰都被摒弃,用最直白的设计语言来展现产品的价值,这正是其民族性在设计上的鲜明体现,也是理性主义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在设计层面的具象化表达。
北欧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漫长的极夜、广袤的森林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质朴追求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其传统文化。反映在设计上,北欧的极简主义更多地融入了对自然材质的偏爱,像木质、棉麻等天然材料被大量运用,设计造型上注重柔和的线条与温暖的色调,展现出一种简约却不失温馨、亲近自然的风格。这种民族性设计背后是北欧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对舒适生活的向往等内涵在起支撑作用,是地域文化与生活哲学在设计中的生动演绎。
日本的极简主义则深受其禅学文化、岛国资源相对匮乏等多种因素影响。禅学所倡导的空灵、静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让日本的设计追求一种极致的纯粹,在有限的空间和形式中传达出深远的意境,无论是建筑空间的留白,还是产品设计上对简约形态的把控,都体现着日本民族性中细腻、内敛且善于从简中见繁的文化特质。而且日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重设计的耐用性与多功能性,这也是其传统文化中节俭、物尽其用观念的一种设计映射。
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基于自身传统文化发展出的独特设计风格,在展现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为全球设计领域注入了多元且丰富的养分。当这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走向世界舞台时,人们在欣赏和借鉴的过程中,增进了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和交流。
而在当下,我们更应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现代设计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设计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表面的挪用,而是要深入探寻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它启示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或者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打造出更具可持续性、更贴合人性需求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3D打印等,将传统文化中那些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呈现的精妙之处,以全新的形式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例如通过数字建模还原古代精妙的建筑结构,再结合当代的审美和功能需求进行创新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设计既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能满足当下社会的多元需求,从而在世界设计之林中凸显独特的民族魅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提纲:首段:设计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两者和谐统一的必要性,民族性和设计文化结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设计文化内涵。
论述1️⃣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中国银行行徽)
2️⃣设计中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推陈出新(李子柒设计创新)
3️⃣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现代设计内涵(苏州博物馆)
总结
设计作为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与文化相互交融,既受文化影响,又丰富文化内涵。人类总是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的改造自然,发展文明、社会、科技。
中国银行的行徽堪称民族性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经典案例。其行徽整体造型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外圆内方的形态巧妙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一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数千年来人们对天地自然的认知与感悟。设计中将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元素进行提炼和简化,运用到现代银行标识的设计里,使其既保留了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又契合了银行这一金融机构所需要传达出的稳健、权威的形象特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中国银行行徽在世界众多银行标识中脱颖而出,不仅让国人看到时倍感亲切,能瞬间联想到中华民族悠久的货币文化历史,也让国外友人对中国银行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有了深刻且独特的印象,成功地把民族文化通过设计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展现了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现代设计源泉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古代文化的回顾与依赖。古代文化固然是中华民族深厚底蕴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与辉煌成就,但仅驻足于此的文化自信是片面且缺乏发展动力的。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建立在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传承基础上,同时要着眼于当下与未来,推动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不断创新、转化,使其能与现代科技、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从而展现出文化在时代进程中的持续生命力与影响力。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德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学院,通过学院进行理性主义设计教育,培养出一代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对于德国总体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50年代到1968年关闭为止,迅速完善了设计教育的体系,提出理性设计的原则,与企业联系,发展出系统设计方法形成了所谓的乌尔姆哲学,它的作用犹如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战前的作用一样,不仅是德国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中心,同时对世界设计也起到推动作用。学院的理念强调了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为现代设计教育树立了典范。
一、沃尔姆重要贡献
1.1确定了工业设计的理性、技术型方向
1.2奠定了一个适应发展大方向的教学体制来实施设计教育
1.3通过与企业合作,把系统设计概念贯穿到设计实践上
启示
跨学科与综合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
社会责任
启示
博物馆和高档百货公司举办的设计展览
为教育消费者和生产者,许多博物馆相继举办以现代设计为主题的展览,其中,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突出。
1926年,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两个关于现代设计的大型展览:一个是“美国当代设计和产品展”,另外一个则是巴黎博览会精品巡回展,引起极大轰动,令美国民众得以亲见什么是现代设计。
1931年,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展”。
1932 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现代建筑:国际展览”。
1934 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机械艺术展”。
1934年,由大都会博物馆主办的以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为主题的“当代美国工业艺术展”等等。
芝加哥和纽约的世界博览会
20 世纪以后,举办大型的世界博览会成为各国宣扬国力、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
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进步世纪”为题的世界博览会;
1939年在纽约举办“建造明日世界”为题的世界博览会;贝尔·盖迪斯为GM设计在博览会上最受瞩目的“未来世界”展厅;世博会的展品不仅向他们展示了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经由精心的展示布局和设计,更令他们确信这种未来生活方式的可行性。
提纲:首段:人工智能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对于当代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人工智能助力设计发展(设计效率,创意灵感,用户体验)
2️⃣人工智能对于设计行业的挑战(同质化,情感化设计)
总结:设计师应增强设计技能多样化,正确把握人工智能和设计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2023年横空出世,其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影响并重塑设计行业,为现代设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了解人与设计的关系,把握技术与艺术统一的要点是形成当今重要设计范式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在图形设计中,一些智能设计软件能够根据设计师输入的关键词,风格偏好等信息,快速呈现大量的设计草图,这些草图方案在布局,色彩搭配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设计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修改,节省构思方案的时间。
人工智能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创意灵感。它通过对海量设计作品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能够发现并运用不同设计元素之间的模式与潜在关联性。在设计中,我们可以绘制初步形态草图利用智能系统推荐的色彩组合,色调搭配,图形样式建议,这种建议可能是设计师在自己知识储备和经验从未考虑过的,扩宽设计师创作思路,促进设计师尝试设计方向。
借助人工智能,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可以更理性的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反馈,并预测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倾向。诸多产品交互界面设计可根据用户日常使用的频率来调整界面布局,将最常用的功能摆在更易操作的位置,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和舒适度。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为设计领域带来高效,精确的数据支撑,作为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使设计行业反思。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设计的广泛应用,如果设计师过度依赖智能算法,可能会导致设计作品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智能设计软件往往是基于已有的大量设计数据进行学习和生成的,其输出的结果可能会局限在某些流行的风格和模式中,缺乏真正独特的创意,从而使设计作品在市场上失去个性和辨识度。
人工智能是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对设计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为了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设计师除了应具有基本的设计专业能力和设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具有跨专业整合协调能力、跨学科和终生成长的知识结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背景的基础知识、能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辅助设计信息整理及提高设计流程的能力。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身为设计师的必备素质,因此设计师要在思考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提纲:首:时代社会发展问题,“三旧一村”的更新设计上的优点
论述: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3️⃣可持续设计
总结启示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老化、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的居民需求多样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因此,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现时代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成为了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老旧小区的改造,作为这一背景下的一项关键举措,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社会创新设计强调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老旧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适老化、儿童友好、无障碍环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政策最先服务“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让社区更安全、韧性、共享、便捷,而且提升活力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不再是政府或开发商的单一行为,而是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过程。
致力于重新整合现状资源,以人为本,理解困于具体社会问题的群体的需求,焕发出城市的更多设计价值和可能性。高迪的巴特罗公寓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不光是因为其外形独具匠心,材料使用生动丰富,更是因为高迪在设计时注入了民间故事,内部与外部也同时呼应,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真的海底王国。这种形式与功能甚至心理感受与巴塞罗那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见,不论是三旧一村改造还是巴特罗公寓的建造都是基于满足所在时代需求和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设计中应以人为本,理解困于具体社会问题的群体的需求,以设计的角度焕发出城市的价值和可能性。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保留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既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如上海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改造,就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生态特征,并通过“风景记忆”的方式延续其历史价值。在乡村或老旧社区改造中,强调对当地文化符号的提炼和重塑。通过挖掘村落文化、传统建构等元素,可以助力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和景观,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绿色建材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维克多·帕帕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强调设计应该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在城市更新中,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水质环境等措施,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如成都武侯区高碑社区邻里中心的改造,就通过梳理场地植被、规划林间绿岛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在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中,它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调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提纲:德国工业设计地位,特点
论述:1️⃣探索期(青年风格彼得贝伦斯、雷迈斯克米德)
2️⃣成型期(包豪斯三任校长)
3️⃣成熟期(乌尔姆设计学院)
启示
从历史悠久的“包豪斯”风潮席卷全球,直至今日引领未来的“工业4.0”时代,德国的工业设计及其产业发展理念,无论是创造美学领域,还是在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广阔舞台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工业设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及对功能性的高度重视,持续引领全球潮流。其将技术与美学完美融合,创造兼具实用与美感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设计领域的标杆,值得深入探究以启迪未来创新与发展。
一、匠心独运,锐意创新(探索期)
德国设计的萌芽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见证了手工艺传统的蓬勃复兴,尤其是对手工产品的精致装饰,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与视觉吸引力。在这一背景下,“青春风格”作为德国设计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应运而生,它深受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却又在后期逐步转向对几何形态的深入探索,为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两位杰出人物——彼得·贝伦斯与雷迈斯克米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彼得贝伦斯1901年创作的餐盘,初时虽反对机械化和工业化的直接介入,强调自然主义的装饰美学,展现出曲线与流畅有机形态的和谐共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设计理念逐渐演变,作品中开始融入几何造型的元素,并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转变预示了未来设计方向的新趋势。雷迈斯克米德,作为“青春风格”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00年设计的餐具系列,则是对传统餐具形式的一次大胆突破。这一系列作品不仅体现了对餐具形态与使用方式的深刻反思,更以其卓越的设计品质跨越时代,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雷迈斯克米德的设计实践,进一步推动了“青春风格”向更加简约、实用与几何化方向的发展,为后来的功能主义设计开辟了道路。
二、精益求精,卓然成家(成型期)
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期,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此阶段,功能主义、理性原则和民主特色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这一时期,德国设计强调功能主义、理性原则和民主特色,追求“优良造型”的原则。
克尔斯汀设计的“人民收音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该收音机以模压成型的塑料外壳和简洁的控制旋钮为特点,既美观又实用,满足了当时民众对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需求。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德国工业设计对功能主义的追求,还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将美学形式与商业、技术因素相结合。包豪斯不仅培养了众多杰出设计师,更为全球设计教育树立了典范,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成熟期)
进入成熟期,德国工业设计继续深化功能主义和理性设计原则,同时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德国工业设计在这一时期继续深化了功能主义和理性设计的原则。设计师们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确保产品的设计完全符合其功能需求,并追求产品的耐用性和实用性。这种设计理念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中,从结构布局到材料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和严格测试。在追求功能性和理性设计的同时,德国工业设计也开始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1982年,哈特穆特·艾斯林格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青蛙设计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德国设计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其设计理念与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引领了全球设计潮流。
纵观德国设计发展的历史,德意志固有的理性、务实的民族气质和德国开放的文化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理性功能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功能以人为本,设计因不同时代人的不同需要而宜”的主导思想,引导德国设计历经曲折忧患,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其成功经验值得全球设计界深入学习和借鉴。
问 论述题:当下的经济模式从服务性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以信息化为主的模式转为以数字孪生为主的新模式,请简述设计在社会与文化、数字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