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艺文
卢艺文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4月前

回答
16
文章
0
关注者
0

数字点亮生活,科技照亮未来,工业4.0阶段下的数智化时代,其核心是“智能化+网络化”生产,然而,不断出现的“数字鸿沟”让不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数字生活的红利,随着政府大量投入对老旧社区的改造,设计师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关怀适老化设计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设计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引擎。

适老化设计概述

包容性虚拟设计

情感化设计与老年人产生情感共鸣

实时帮助与引导轻松找到信息

延续性原则引发老年人共鸣感

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设计师更应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进行智能化与适老化设计改造,切实地感受老年人的特殊情感需求;利用情感化设计以及延续性原则,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实现老年人与数字化时代之前的互动联结,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情感体验。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先辈们所创造和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和根基。纵观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设计,几乎都是建立在各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由此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灵感,是民族性设计的来源,基于文化传统的设计是民族智慧的展现。

1.1传统文化是民族性设计的源泉

设计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同时也部分地创造着文化,这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相冠中先生曾经讲道:“设计师要创造新文化”。这便体现了设计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去创造文化。例如故宫的文创产品是以故宫文化为根源,融入视觉符号和科技元素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传统工艺和高新技术结合;故宫文创很好的把历史文化底流呈现于设计中,设计师把自我代知识灌溉到产品中,将传统文化体现在民族性设计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2.1民族性设计推动文化通古活今

中国设计中传统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元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风韵需要依托符合现代审美的外壳来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古今交融,共同发展。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设计,其灵感来源于我国一千多年前的“长信宫灯”,既有源自与长信宫灯的基础造型,又有现代流畅的线条与几何造型,展现了属于中国工艺美术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设计之美。

3.1以民族性设计助力传统文化升维

日本设计善于表达对单纯质朴美学的追求,“闲暇、幽雅、朴素”,既是设计的上层境界,亦为创造空灵、简朴意境的金科玉律,恰如中国的天地人和的传统儒家思想,而且寄托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柳宗悦曾说:“手工艺的创作中,十二分的美有十分是涩的秘意所在,剩下的两分是含蓄的东方之美。”涩之美所体现的简朴、高雅等特征,与东方美学中的禅宗思想、老庄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使其工艺美学有其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思想观念。再者,柳宗理的蝴蝶凳造型融合功能主义与传统手工艺,展现日本设计风格,成为融合传统工艺、现代设计与生产技术的典范。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文化。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内涵,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

1.1设计文化的民族性在设计史中的体现

1.1.1中国传统设计的民族性(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1.1.2日本设计的民族性(柳宗理蝴蝶登

2.1设计文化民族性在设计前沿中的体现

2.1.1民族特色推动文化通古活今

2.1.2民族符号的美学表达

3.1设计文化民族性的价值

3.1.1促进文化多样性

3.1.2推动设计创新

3.1.3文化传承性

综上所述,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设计的桥梁,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动力,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设计师更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进行符合大众的设计,为民族性文化传播提供保障。

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设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是一种创新性的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传播成了当今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设计作为创新技术手段,是中国文化“活态”传播的核心支柱,因此,探索文化主题与产品设计融合,虚拟设计吸引文化体验,品牌设计激发传统活力,IP设计定义民族个性,进一步寻找可持续发展释放的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保护与多元化发展。

1.1设计为文化创造新的载体

1.1.1文化再生激发活力-IP

1.1.2着力凸显民族个性-品牌

1.1.3民族符号美学表达-文创

2.1设计为文化提供传播方向

2.1.1虚拟设计吸引文化体验

2.1.2产品设计传承文化魅力

2.1.3技术与艺术交织交融

3.1文化与设计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传统文化与

工业4.0阶段下的数智化时代,其核心是“智能化+网络化”生产,数字经济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以先进的科技为载体,创造出与传统设计迥然不同的形式语言。然而,不断出现的“数字鸿沟”让不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数字生活的红利,因此,帮助老年人适应新数字生活的脚步刻不容缓。

关键词:适老化设计;数字产品;情感化设计;设计师

1.1适老化设计

1.1.1适老化设计的概述

1.1.2产品设计适老化

1.1.3情感化设计与老年人产生情感共鸣

2.1适老化智能产品的发展趋势

2.1.1包容性虚拟设计改善老年人心理负荷

2.1.2简化数字界面和文字直观反映功能

2.1.3实时帮助与引导轻松找到信息

3.1数字时代下适老化设计的设计策略

3.1.1情感化设计消除老年人抵触心理

3.1.2易用性原则降低老年人出错概率

3.1.3延续性原则引发老年人共鸣感

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设计师更应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进行智能化与适老化产品设计,切实地感受老年人的特殊情感需求。利用情感化设计、易用性以及延续性的原则,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实现老年人与数字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结,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使用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是工业4.0转型阶段下的核心技术,机器不仅承担了部分“体力劳动”,而且还承担了部分“脑力劳动”从而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利用智能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加速新材料研发,个性化服务,优化生产流程,协同创新,也使得用户高情感、高体验的需求加速。

1.1人工智能技术对材料、生产、生活的影响

1.1.1创新性的艺术材料与设计新模式

1.1.2科技生产力创造人机新体验

1.1.3用户的情感互动体验

2.1设计前瞻,探索科技新方向

3.1设计师的要求与社会责任

随着脑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许多设计已经使机器取代人类生产,使人们的生活逐渐智能化,机械化;因此在人机代替人力的同时,人们就期盼着更多情感化、个性化的设计能够与之共同出现。用户对情感的需求,使“以人为本”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关怀。在智能化交互水平不断增产的当下,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从“满足需求”到“满意需求”,产品设计由“以人的使用为本”向“以人的情感为本”转化。

1.1情感化设计

2·1用户的情感互动体验

3.1产品的叙事性表达

4.1可持续创新

综上所述,设计师应具备顺应时代的能力,世界正处于工业4.0的转型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用户的认知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在此背景下,设计的智能力成为创新的引擎,同时也需要具备前瞻性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因为它融合了艺术、技术、科技与人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纵观设计发展史,在工业2.0阶段,设计从工艺艺术视角转变为科学理性,设计逐渐引进多学科交叉,比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哲学、生态学等。

1·1跨学科融合

2·1直觉审美与理性技术

3·1创新与传承并举

4.1综合性创造活动

从“设计1.0到设计3.0”,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与实体产品;产品的范畴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展,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拟,从“设备”到“内容”再到“平台”;这也使得设计师从关注功能实现的单一维度,扩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多元维度;设计研究、交流与传播理论、设计伦理、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建设也逐渐成为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新的专业能力,来综合运用技能知识来解决问题。

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与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丘里认为的“少就是乏味”,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上的不同追求和价值取向。

1.1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

密斯设计的西格兰姆大楼是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 运用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 充分体现“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

2.1罗伯特·文丘里的“少就是乏味”

文丘里的“母亲住宅”充分体现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通过复杂的形体、丰富的装饰和空间界限来打破现代主义的冷漠和单调。

3.1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设计师的职业化是设计成为一种专业或专门的行业之后才出现的。1919年美国人西奈尔开设了自己的职业设计事务所,并首次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这意味着设计这一行业开始确立和发展起来,当时从事“工业设计”的职业设计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驻厂设计师,二是自由设计师,职业设计师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职业化、专门化的新阶段。

1.1美国职业化的进程

2.1职业化对现代设计师的作用

规范设计行业、促进设计创新发展、提升设计作品质量与价值

当代设计师要顺应美国的职业化进程并实现创新发展,加强跨领域合作与交流,关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工业设计以德意志工业同盟为开端,经历了包豪斯、乌尔姆等时期,建立了与工业设计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对于世界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启示中国设计教育形式。

关键词:乌尔姆设计思想;设计教育;当代设计

1.1系统设计法,高度秩序简洁灵活

2.1社会责任感,人文民主科学实用

3.1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教学标准

4.1精神与物质需求结合的技术美学人文主义

5.1以新材料、新技术、新风格为依托的革新思维

通过对乌尔姆设计教育理念的探索,当代设计教育要重视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教学标准,以设计、艺术、科学为内容的设计模式;中国设计师要严谨细致以思维创新推动中国制造,以文化情感滋养传统个性,以人类共同挖掘隐形需求,推动中国设计蓬勃发展。

1.人工智能引发设计领域的变革

1.1提高设计效率与创新能力

    首先,人工智能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失误,一方面,传统设计模式中,需要搜集各学科专业知识,只有面面俱到,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弊端,通过信息化系统避免人为失误。其次,人工智能具有更高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新手段、新材料、新课题。AI分析能提供新颖的设计思路,帮助设计师拓展多元化的设计思维。

1.2提供个性化灵感与概念设计

    AI可以提供灵感、自动生成设计草图,加速设计过程,使设计师能够更专注于创造性和策略性的任务。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会出现更多AI创意工具,进一步帮助设计师在不同领域生成创意和设计。例如ChatGPT,能够回答用户的问题,提供信息和解释概念,帮助用户获得所需的信息生成文本内容,甚至进行创意工作。基于AI的数据分析能力,设计师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整体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促进跨学科融合

    在工业4.0的转型阶段下,人工智能促进了设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拓展了设计的外延和内涵,设计师与计算机科学家、数据分析师和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加密切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设计的交叉点。例如,特斯拉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利用AI技术来收集和分析车辆周围的数据,并将其可视化在车辆的HMI上。

2.情感化设计与技能多样化的挑战

    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无法创造艺术与欣赏艺术,缺乏对于用户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因此设计师应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亲切感、亲密感与认同感,这也是AI无法理解无法达到的地步。同时,设计师应以多样态的设计能力回应未来,做一个AI的使用者,与科技合作,才能在科技的浪潮只不被湮没。

开放设计通过协作、开放的方式来实现创新设计,强调用户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它强调信息的透明共享,广泛合作,提高设计效率。

模块设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设计系统的可用性与灵活性,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