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水晶宫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 bearvodka的回答

整个18世纪,各种发明此起彼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粗制滥造者比比皆是,工厂主和发明家无暇顾及产品的艺术问题,认为工业生产和艺术家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个世界。手工业时代工匠们那种孜孜以求的艺术家风范,在机器生产中是无法保持下来的,这个负面效应的问题,在1851年举行的伦敦博览会上,被敏锐的艺术家发现了。
(1)“水晶宫”的两面
英国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定于在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博览会的建筑采用了帕克斯顿的“水晶宫”的设计方案。水晶宫本身便是工业革命成果最好的展示。从材料上,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钢铁、木头和玻璃这三种材料。从建筑技术上看,所有的材料部件全部是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按统一规格模具化生产,组装方便,节省时间。这座建筑的组装已经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节奏了。
对于在博览会展出的许多新发明、新工艺、新制品参加展出,它们多数满足于以机械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所取得的廉价效益,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工业品的优美形态和装潢;另一方面,各国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倒以其精雕细刻而大放光彩。这些现象被拉斯金和莫里斯察觉到这些问题,并发起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毋庸置疑,水晶宫反映出来“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的根本技术特征;而“水晶宫”内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机械的展品——哪怕是粗糙,也恰恰是现代主义时期以来的现代设计最值得炫耀的一笔财富。而莫里斯和拉斯金却只看到了其外观的粗糙低劣,因而呼吁艺术与技术结合、反对机械。然而其对机械的反对恰恰阻碍了“现代设计”的另外一个进程。
(2)从水晶宫到中国馆
“现代设计”所包含的根本性的议题至少包括这样两个前后因袭相承的时序段落,一个当然是基于艺术的立场,对于“纯艺术”向“应用艺术”的呼吁和转向。而另一个,则是立足于设计自身的特点,从不同于艺术的视角提出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市场、媒体、受众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基于这些问题的立场上所提出的包括审美风格在内的一系列“现代性”的问题。不幸的是,如果说拉斯金的理论比较彻底地完成了以上这第一方面的使命的话,那么他对于这第二方面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是一种压抑。
反观中国,当今中国的设计与150年的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设计环境更趋向“水晶宫”时代的英国。中国也面临着设计的“现代性”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的设计行业和设计教育,只有在现代性、科技、市场等很多方面充分的与真正的“大众”沟通,尽快培养起一个接纳设计的社会环境,才能毫无羁绊的实现“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个唯一永恒的梦想。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