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伴随科技进步设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1: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
分2: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分3:国际化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主义通过对标准化、批量化的设计探索,开创了符合大众利益的设计模式。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向21世纪的设计是基于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这对设计行业以及设计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设计教育者需要具备更综合、更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我国设计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
一、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位于工业4.0端口,面临着万物互联、与5G融合共生的问题。信息时代的设计是非物质设计,非物质的意义是相对于哲学领域的物质而言的,物质产品设计主要以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为目标,非物质设计因其不具备一定的物质形态,因此他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服务设计。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过程的反应,是设计本身发展的进步状态。因此,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具备与时代背景相匹配的新的设计理念,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综合性的设计。
未来设计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设计。这种观念的核心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例如共享交通工具作为服务设计的一种应用形式,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环境状况,是从产品设计向服务与体验设计转变的体现,是面向个体的设计转向群体的社会化设计,体现出信息时代下的设计观念的转变。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充分顺应和吸收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以此提高对设计前沿的洞察力和设计教育水平,促进我国设计领域的进步。
二、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包豪斯宣言提出艺术家和工匠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工匠,通过自身掌握的工艺技术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加工,独立的、深度的参与设计到制作的每一项环节。但是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系统解决方案的时代,是跨学科的综合设计的时代,设计从造型设计转向服务与体验设计,视觉设计转向交互与过程设计,面向产品的设计转向面向商业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设计学科需要融入新的科学技术、哲学基础,以及经济学、人机工程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实现在设计产品中的深度应用,融合多学科优势为设计赋能。
未来的专业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早期的学科分演逐渐不能适应当下多元复杂的挑战和需求,设计与其学科的跨学科合作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跨学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互动式学习方式。例如,通过分析各学科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和整合点,将分散的课程知识按照跨学科的问题逻辑结构化,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三、国际化背景下叫创新能力的提升。
包豪斯的教育家们将现代主义的理念带到美国,加之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促进了国际化设计语言的形成,最终形成了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虽然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却对本土的民族风格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国际背景下保持我国设计的民族特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接受,就需要在设计教育中实现创新,培养学生全面而独立的创造能力。设计教育从业者需要认清“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创造性的处理国际风格和民族特征的关系,通过将民族的动机、民族的风格,包括传统纹样、书法等元素与国际主义设计原则以及现代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以创新驱动我国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并使中国企业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从靳棣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及其CI系统中可以看出,作品将民族特征与国际型视觉传达要求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国际主义和民族特征既统一又多元的面貌。中国需要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实现国际风格与民族特色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和可预见性,设计教育从业者的能力和素养对未来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设计想要在未来迈入高水平行列,需要在设计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培养高水平设计教育人才,实现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国际化背景下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中国设计崛起提供更多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