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相应发生改变,设计作为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造物活动,当今的设计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探讨的范畴也不断加深。从工业1.0到4.0的发展,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设计不再是构思、构图、规划与造型,而是开始着眼于所有与人有关的系统化的体验与整体规划,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产品本身转向人的长远发展。根据当下设计现状的转变,设计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科技需求,紧跟社会发展,增强设计教育的学科间性,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的设计人才。
一、当下设计发展随着人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
一方面从设计的定义变化看,当下设计范围正不断拓展,设计对象更加宏观和抽象。从70年代到当下,设计的定义经历了四次变化,设计对象逐渐从可见的产品与工业制造本身转向不可见的一切为社会公众提高有形或无形的全部领域。受到技术革新的影响,自从步入工业4.0的数字化信息时代,如VR、AR、元宇宙、AICG等技术概念的出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而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随之不断丰富,并成为新的商业机会点,消费的异化促使设计开始以创造需求而非满足需求为目的。因此,当下的工业设计要求以战略眼光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产品、系统乃至服务与体验活动中,将创新、技术、商业、消费者紧密关联,提供新的价值及竞争优势,为人类发展创造更好的世界。
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需求来看,当下设计以非物质需求为主导。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温饱与物质享受,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乃至思考与追求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的本质也开始由外在转向内在,不在只关注人的生理、社会需求,也更加注重人的自我实现,满足个性化情感化需求。当代设计不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追随“理念”----以满足人们关于“环境、生态、多元、共享、体验”等诸多生活需求和设想。这时,设计的跨学科交叉合作在解决此类复杂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下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的学科间性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设计领域范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当今以系统化智能化产品为主的市场要求设计重视内部核心技术与理念的突破以体现设计的创新能力和价值输出能力。比起过去产品为贵族赏玩为目的外形设计,如今设计从实用艺术脱离出来,为实现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目的,使得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在人机交互方面应用最广泛的可穿戴设备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设计、以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为例的服务设计等,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与人、设备、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技术与理论应用,而设计本身又讲究理性与科学性,依靠单一的设计学科本身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设计学从艺术门类转入交叉学科门类,从以往工学、理学等学科中引入变量和数据,从而对复杂问题进行适当求解与论证,以解决与产品和人有关的交互流程中的商业性、功能性、社会性等等每个环节的系统问题。为使设计师符合此类整体观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设计教育跨学科交叉体系的重建是当下设计现状的必然要求。
三、未来设计教育结合新技术系统化培养战略性人才
首先,未来设计教育将不断转向交叉学科门类。从设计史看,过去包豪斯提出的设计基础课程与双轨制理论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而乌尔姆设计学院对包豪斯继承发展,提出了校企合作理念。然而当下设计从讨论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关系本身转向与人有关的一切的长远发展,为解决此类复杂问题,需要设计师将“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使二者进一步融合。
其次,非物质社会将不断偏向数字化设计教育。当下,AIGC等新兴技术的涌现正快速颠覆设计学已有的知识基础、基本技法和教学方法,不再像过去通过图纸测绘和实体模型设计,而是通过ps、ai、3dmax等虚拟参数化软件和ai生成式设计方法。未来设计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时代社会对未来设计师复合劳动形式的需求。
最后,未来设计需要更多综合创新管理人才。在设计前沿中“绿色可持续”“非物质”“社会创新””数字鸿沟”等更宏大的社会议题不断提出,设计的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具有整体设计思维观、具有综合创新能和战略眼光。面对此议题,同济大学提出T形教育架构,通过培养横向面对不同问题不同情景下选择性应用设计知识与纵向的职业能力相结合的T形创新人才。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议题,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并越来越处于引领地位,未来设计教育培养的设计人才将不断成为战略家,为小到企业战略、大到国家战略提供实际解决方案,未来设计与教育的发展趋势跟随时代需求飞速发展,必然是智能化、生态化、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以及人人参与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