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加粗为修改)
提纲:总:设计本土化是。。设计全球化是。。两者关系给我们启示。+设计与文化关系
分:+两者详细定义
1:全球化导致本土化问题,在同质化下保持民族性(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银行)
2:全球化本质是本土化的交流,要具有交流传播性(考虑语境)(泡泡马特)
3:全球化更推进本土化新的当代性与升华,要创造力(选择,重构,突破)(版本馆)
+设计语料论证
总:总结,走向中国创造
文化是设计的源泉,为创作者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设计,即造物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他艺术形态和人类活动形式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反映着文化的完整性。某种程度上,设计有着文化代表者的角色。而随着工业革命以来,批量化标准化的设计观念席卷世界,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设计文化,引发了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也一直是设计界普遍关注探讨的问题。而清楚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做我们中国设计当今的本土化,有着重要启示。
(一)__设计的本土化和__全球化定义。
设计的本土化是指设计中体现__一__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积聚下来的特性,即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是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表达,并通过设计语言和形式外化表现。例如北欧国家常年地理环境寒冷,光照少,其设计形式发展出温暖柔和有机,富有人情味的独特设计形式
设计的全球化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设计观念,设计方式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传播与认识。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现代主义设计以来,为了应对批量化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和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理想,发展出功能决定形式,一切从简的通用设计范式。随着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加快加深了设计全球化这一过程,且西方设计文化占据着主流。例如国际主义风格的流行,减少主义的玻璃幕墙大厦影响着全球审美,并在各个城市矗立着,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局面。
(二)全球化导致本土化问题,我们要在同质化环境下坚守传统文化。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并不存在所谓本土化。正是由设计全球化所带来统一的现代化工业化的价值标准,观念风格,生产方式,设计形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同质化现象,各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降低,如国内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江南一带出现拆除传统白墙黑瓦民居,而纷纷建起欧式现代化小洋楼的现象。诸如此类,引起我们关注重视本土化问题。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同质化的环境下坚守我们设计的民族性,独立性与特殊性,意识到中国设计的身份危机,需要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注入来增强其生命力。如日本即使是在全民西化的过程中,也采用双轨制,一面发展生产国际化现代化产品,如索尼相机,一面又发展着蕴含传统文化与形式的产品,如柳宗里设计的蝴蝶凳,不仅可以批量生产组装,凳身的优美弧线又体现着独特的日式禅韵审美。
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要结合民族符号与非物质形态文化。其一是要学会运用民族文化符号,形式特色,这是最直观有效的方式。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运用古代中国钱币和汉字 “中” 的形式特征,而相结合,贴切中又带有文化的古典大方与简洁。其二是对传统文化中非物质形态文化的深刻理解,包含人民生活习俗,行为礼仪,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可以代表中国精神的文化。如唐纳德-诺曼所提出的三个层次设计,首先是只注重外观的本能设计,其次是注重功能注重人的使用的行为设计,最后是他所提倡的结合两者既有形式美又有良好功能而又体现行为观念的反思设计。由此才能做到不牵强附会,而引起本民族的深层共鸣与身份认同。
(三)全球化的本质是各本土化设计间的交流,我们的设计要具有交流传播性。
设计全球化的本质是设计本土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融,但在传播交融过程中文化符号与内涵的传播具有有限性,所以提取本民族文化符号运用于设计,还需要参考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和不同认知方式与心理需求,以此更深刻的产生文化共鸣和文化价值,从而融入甚至影响全球化。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影响范围由英国向整个欧洲的扩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计的形式更具传播性。工艺美术运动反对过分矫饰,为大众服务,推崇哥特与自然风格,但也因此有所局限。新艺术运动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出更具全球传播力的自然形式语言,开始采用具有自然风格的简单几何造型,如霍夫曼的棋盘椅,简单直线造型上带有少量植物纹样装饰,__更好的诠释了__那个时代__形式与功能的特点__,对后世引领全球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而当今,如泡泡玛特,会输出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的 IP 形象与自身企业风格相结合,在泰国推出crybaby,在欧美推出labubu等特色ip,__并通过__适用全球年轻人的反传统,怪异丑萌__的__极具传播力的形式语言,打开全球市场。如青蛙公司为苹果打造的“白雪公主”设计风格,融合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理念与极简的国际主义风格,并结合信息时代所推崇的高技术科技形式语言,从而极具传播力,在科技产品领域独占鳌头,并影响后续一系列科技产品设计。
(四)全球化更推进本土化新的当代性与升华,我们要在平衡两者中激发选择、重构与突破。
历史上的先民创造了既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设计文化,而今天的全球化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带来新的技术,如多感官交互,3D打印技术,VR技术,AI生成式设计等,也将推动我们创造属于我们与未来的本土化设计,使曾经的本土性成为如今具有新的当代性的本土性,创造新的设计文化。
我们要平衡两者,就需要我们既有对设计全球化的传播形式,新兴技术与设计观念等有所吸收,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选择、重构、突破的创造力。选择文化中深层次,传递共鸣的内涵,选择适合的场景、人群与需求;重构,将本民族文化进行加重组,制造激发新的创造力;突破,“不破不立”,没有突破就没有创造,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进行突破性移用,并结合现代语言与技术,才能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如中国建筑师王澍,利用《园冶》中的造园方法,对中国传统园林 “移步换景”“自然山水” 等意趣和窗花、游廊等符号的突破性移用,结合现代设计__简洁__语言与__批量生产块件组装的__生产模式,以及吸收生态设计理念,采用当地废弃砖瓦进行回收再利用,建出如版本馆等具有新当代性的本土化建筑。
综上所述,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又对立统一。平衡两者,在设计的全球化中做到本土化,在设计的本土化中做到全球化,坚守民族性的同时具有传播力并带有创造力,是 人工智能时代从“中国制造” 走向 “中国创造” 并创造新文化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