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同济大学对于开招艺术设计学的目的和作用。 — 江南大学-闫文豪的回答

答案:

柳冠中老师的设计事理学的核心是先谋事后造物,设计不再只是有形产品制造,而是一种谋事手段,那么设计教育也不该只是有形产品的经验积累,而是在其自然状态下,随时间推移,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更重视谋事智慧培养。传统设计教育主要依托手工艺行会的常识和经验积累,设计对象是有形的产品,而如今的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谋事能力,涉及多学科知识,设计对象是无形的人造物,注重人类真实需求,而同济大学增一停三的正是应对学科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实举措,体现从艺术性与科学性对立走向共生范式,也是谋事的极致体现。

一、传统设计教育演变:从艺术性到科学性对立与融合

纵观整个设计史,传统设计教育主要依赖于手工艺行会和学校的常识经验积累,从艺术学科演变为理性科学。设计改革时期,设计教育具有一定阶级性,强调手工艺,设计教育主要是依托传统手工艺行会的常识经验,注重设计师的草图能力和手艺,重视手工艺行会传统。与之相反,同济大学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前沿视野系统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设计领导力,这些是设计事理学所强调的“谋事”,传统教育根本无法做到,因为谋事涉及多学科知识,必须走学科交融道路才能实现。

现代主义时期,设计教育强调设计的民主性,艺术与科学并重。第一所完全发展设计教育的学校-包豪斯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为了艺术与技术统一,采用双轨制的教育模式,技术与艺术导师共同教学,希望艺术家掌握技术,为机械化产品赋予新的美学形式,以此来实现设计成果普及大众。同济大学的一体吸收了包豪斯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思想,借鉴了双轨制模式,进一步发展出超越包豪斯的设计人文和设计技术一体两翼的设计专业布局。

二战后现代主义经由美国商业性设计影响,演变成国际主义风格,设计教育以理性科学为主,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将设计从以往似是而非的艺术与技术立场上转移到技术层面,设计变成一门理工学科,以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然而同济大学以艺术为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是对乌尔姆的单一理性学科的改良,

后工业社会时期,设计教育注重艺术与技术融合。国际主义影响设计千篇一律,人的人有我有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从追求共性转变为追求个性,设计艺术性回归,正如后现代主义那样,借鉴历史文化符号表现娱乐性。通过艺术与技术结合不在是现代设计冷漠呆板。设计艺术性回归,设计教育开始艺术与技术融合发展。与同济大学一体两翼设计专业布局异曲同工之妙。

二、当代图景:designX与设计未来

designX:设计研究的复杂性

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复杂的环境、多个组织利益者的产品以及每个层面需求,这说明设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综合编织网,去整合这个时代对应的社会现象以此解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把更多人联系在一起,并且让这些人享受更好的生活,同济大学增一停三正是对于这种复杂性的切实举措。

设计未来:多元的设计教育

传统设计教育注重设计内容训练,依托常识经验积累,现在的设计教育从内容创造者走向策略制定者,在当下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分析综合规划能力,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设计教育,这些传统设计教育无法培养,同济大学开设的设计艺术学学科,赋予了 “艺术设计学”新的内涵。它是一个以艺术为基、多学科交叉的设计类“新”专业,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前瞻视野、系统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设计领导力的世界一流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

设计创新是设计教育重点,中国设计一直存在创新不足的现象,对于国外某种艺术语言存在大量抄袭和复制,这种复制对于设计发展来说毫无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也就是设计教育方面强调,培养创新精神。

设计教育为设计师划定责任,当代设计面临复杂社会问题,这要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通过设计教育能够帮助设计师树立正确价值观,肩负社会责任,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痛点提出策略性解决方案,例如维克多帕帕那克的设计伦理告诉我们技术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设计师的设计应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且满足大众精神需求,这是设计教育最高追求之一。

学科融合是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必经之路,当代设计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需求以及人造物结构和过程的边界模糊,这要求设计师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在合作中发挥作用,才能构建出符合人类真实需求的生态系统,才能创造出更具有艺术化的服务和体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IDEO的T型人才概念,强调纵向的主要技能和横向的其他技能,将设计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阿尔托工厂是一个跨学科中心,将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工业界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激情的学习文化,

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

当今数字化时代,aigc工具出现,创作过程也从手绘转变为物的数据分析,设计师工作不再用笔绘画草图,而是需要精准的提示词来生成设计方案草图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不能局限于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设计师角色从创作者变成策略制定者。这要求设计师具备深挖人类真实需求的能力然后通过设计整合分析,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教育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从设计史角度来看,设计教育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变化,当今设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与传统设计教育不同,现代设计师必须为他们所处的背景,制造的工具制定策略,设计曾依赖设计行会的常识和经验,而数字时代的设计更多是使用模型模拟决策理论和系统思维这样的方法。想要成功做到这些,设计师必须获得基于研究的更宽广的技能。同济大学‘增一停三’不仅是从宽口径和应需求角度出发,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艺术思维与技术思维碰撞。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艺术’并不是传统的已经被固化了的艺术‘形式’,而是指全新的‘启蒙和唤醒’的方式和方法,是当代设计应该是艺术与技术走向共生典范。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