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冷峻和与人疏离的风格产生厌倦,引起了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简单的几何风格和功能主义、技术至上论的反思。现代主义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着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和多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设计应运而生。
设计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兴起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他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着重于从各种历史风格中吸取装饰营养并加以利用,并不是单纯的恢复历史风格,而是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和拼接的折中处理方式。并且追求富于人性的、变化的、传统的、重表现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设计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成果
1.折衷主义与历史文脉的重构。“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符号装饰,采用的对象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风格,从哥德到巴洛克,从古典到文艺复兴,无所不包。”设计师们引用历史要素和古典传统语言和符号,以解构、变形修饰的手法,将其注入设计作品中。
2. 隐喻主义的符号语言。在设计中强调设计语言的多重表达,追求形式与象征含义的互相联系。以符号的象征来暗示含义,不仅在形式上产生视觉的联想,甚至能达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后现代主义的实践成果
1.贝聿铭在日本美秀美术馆中,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融入到上山进入美术馆的通路中,壮观的山谷全貌与和谐的建筑群如微缩景观让人一览无余。在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借鉴传统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愿景,设计出了沿平面中心四角抬升体量组合,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赋予造型以象征主义的内容。在实践中,贝聿铭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具有历史性、文明象征性的含义,探索出独特的道路。
2.罗伯特· 文丘里出版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提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或简单的。他的“母亲住宅”使用了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墙、拱券结构作为新的建筑符号,运用历史元素并折中处理,并加以戏谑性的、娱乐化的矛盾处理,从正面对三角山花墙的断裂处理可以看出,这种看似矛盾的化的处理,传达出文丘里对家庭的理解—家庭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后现代主义扩宽了设计师的视野,打破现代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潮中,人们追求更加多样性,更加自由的生活,熟练地运用人性化、多元化和文化装饰主义以及新旧糅合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段,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超越性的多元化特点,丰富了设计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