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材料,用案例分析法,论述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 北师-赵洁瑶的回答

一、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

二、理论+实践

“少即是乏味”—强调装饰与复杂性,文丘里母亲住宅

象征与隐喻—设计不仅是功能的载体,更是情感和意义的载体,意大利孟菲斯

娱乐与戏谑—采用扭曲、变形和并置等手法,解构主义,波普运动运动

文脉与历史—注重地域特色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贝聿铭

三、总结

正文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并非一个单一、统一的设计流派,而是一个包含多种风格和观念的集合体。它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进行的人情化改造和修正,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和理想主义的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则反对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体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的趋势。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表现为“少即是乏味”、象征和隐喻、娱乐与戏谑、文脉与历史。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1.1 “少即是乏味”

“少即是乏味”这一口号由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直接反驳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着重强调设计的装饰性和复杂性。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中写道:“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喜欢‘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白或者灰,胜过非黑即白。”他倡导设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为建筑应该既实用又有趣,这一思想也在为他母亲设计的住宅中得以体现。母亲住宅中加入了现代主义设计所抵制的装饰性,抛弃了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方匣子建筑形态,采用以烟囱为中心的倾斜房顶、三角形山花墙、古典拱圈弧线和大小不一的窗户进行装饰,传达出一种非理性和复杂的后现代美学趣味。文丘里不仅从理论上对现代主义教条进行了否定,也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1.2 象征与隐喻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设计不仅是功能的载体,更是意义和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形式、色彩和细节来传递故事、情感和文化象征。这一点在意大利的激进设计中有明显体现,孟菲斯主张设计尽力去表达各种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要求设计的产品不仅要有实用价值,更要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种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最典型的是索特萨斯设计的机器人书架,采用比拟手法,由一些积木式的板块组成一个机器人形象,色彩丰富,造型奇特。尽管书架可以放置书籍,却又和传统概念的书架完全不同,带有反设计倾向,用索特萨斯的话来说,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该书架已经不是功能主义产品,而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类似雕塑的审美对象。

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实践

2.1 波普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带有浓厚的娱乐与戏谑色彩,往往通过扭曲、变形、并置等手法对设计元素进行戏谑性处理,追求大众化和通俗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例如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波普风格,在设计形式上追求异化和娱乐化的表现倾向,采用机械复制、拼贴组合的诙谐设计方式,来满足战后婴儿潮一代对娱乐性和享受性的追求。例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和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将流行文化纳入设计,采用复制技法和艳丽的色彩,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采用打碎、叠加和重组的手法,以奇特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解构主义设计,颠覆原有的垂直墙面与矩阵平面传统。由此可见,波普艺术和解构主义通过戏谑调侃的设计手法,来满足精英阶层对智慧和幽默的欣赏,也打破现代主义严肃刻板的面孔,

2.2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后现代主义注重地域特色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强调设计的历史文化内涵,倡导设计不应该脱离其存在的环境,建筑和产品应该考虑其所在的历史、文化和地域背景,与周围环境进行对话。以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为例,苏州博物馆以苏州园林为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和苏州地区色调组合,并将水和光引入设计中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是建筑主体与周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文人气息和神韵。又如卢浮宫水晶金字塔,以纯粹几何和光影逻辑,创造性将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成为法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此可见,贝聿铭坚守现代主义内核的设计与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与新现代主义主义的坚守共同形成张力,是对设计的功能与形式、理性和情感的重新审视。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通过理论上对现代主义的大胆颠覆和实践上的形式创新,其核心精神——对多元化的追求、对历史和文脉的尊重已深深融入当代设计基因,当下设计的叙事性、地域性、跨界融合、情感化设计等,都是后现代主义所奠定的设计基础,为后世设计师提供了新的风格参考和借鉴经验。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