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社会创新设计是什么,设计驱动社会创新是改变社会结构和模式
分
一、设计驱动社会创新必然性
城市化进程
设计范式革命
二、设计如何驱动社会创新:设计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2.1设计赋能城市更新
2.2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2.3设计赋能共同富裕
三、设计驱动社会创新的批判性反思
设计驱动创新过程中的注意的问题-教条、好心不好用和环境破坏
总:设计赋能社会结构的更新,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在产业方面,创造经济链,在空间方面宜居宜游,在社区方面人人参与,在文化方面,历史文化符合转译传承。
社会创新设计可以定义为设计驱动创新,是产品服务模式的新想法,它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转换自身角色,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出新的功能和意义,符合现阶段所有人的需求,具有包容性自发性和可持续性特点。设计驱动社会创新是以设计思维改变社会结构和模式——包括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共同富裕等方面,主要通过赋能方式,为社会更新创造条件,促进乡村城市内在的更新活力。
一、设计驱动社会创新必然性
首先,城市化进程转变,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设计驱动社会创新进行城乡建筑重建和基础设施创造改良。如今城市化进程从追求高速度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其次,设计范式的变革,设计从造物转变谋事,设计定义为一种系统、模式、模型和工作方法。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发现人们真实需求,从设计过程中的专家转变为协作者,与社会群体协作共创。最后,通过设计思维驱动社会创新,发现社会群体真实需求,快准狠的找到解决方案,推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共同富裕。
二、设计如何驱动社会创新:设计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社会更新包括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以及共同富裕,通过“针灸”理念,进行微小干预,以此实现三者的更新。
2.1设计赋能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并非是简单的基础设施设计,而是对于城市系统的新的创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更新。而设计赋能城市更新,通过协同共创和模式创新,对城市空间、产业、社区、文化赋能,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构建全新生活方式。对于城市空间更新,设计应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和生态治理;对于城市产业更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对于城市社区更新,构建社区共同体,协同共创激活社区参与,通过设计教育,培养社区居民能力,具有处理问题能力,让更新成果更加可持续;对于城市文化更新,不是淘汰老建筑,这些老建筑都是城市的独特之处,是地方特色,而是应该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重新活化老建筑,叙述历史故事,延续城市文脉,增强居民居住的幸福感。
上海四平空间的可持续设计社区项目,说明社区形态转型意味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型。通过微更新方式,联合本地居民及社会资源参与地区共建,和居民一起改造楼道公共空间。通过多方参与协力打造宜居活力有温度的四平社区。
2.2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本质从为乡村设计转变为与乡村共创,不只是为乡村振兴设计产品,而是对乡村的生态系统的重构,包括乡村的产业、空间、文化、社区的赋能。在乡村产业方面,设计赋能产业链更新,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链条进行重新设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乡村空间方面,设计赋能乡村的宜居与宜游,既要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又要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成为旅游圣地吸引世界各地人民游玩,实现审美与实用统一;在乡村文化方面,设计赋能乡村文脉传承,设计将乡村文化符合转译到农产品或体验服务之中,将乡村文化的智慧转译为当地乡村治理之中,以此传承传统文化和丰富中国文化宝库,为世界社会问题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在乡村治理方面,让村民成为农村治理主角,构建乡村社会创新平台,通过设计教育培养村民的能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振兴模式。
2.3设计赋能共同富裕
公益设计实现共同富裕有效途径,公益设计本质运用设计应对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挑战,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传统公益设计是为受益群体设计,如今公益设计是与受益群体协同设计,培育受益群体的能力,激发受益群体的内生动力,因此就要更新公益设计系统,在公益设计主体方面,让受益群体参与设计,发现真实需求,避免“好心但不是好的设计”;在公益设计中介方面,使设计方案和工具包等开放共享,降低其门槛;在公益设计的客体方面,也就是公益设计系统,为了这个系统能够可持续,就要培养受益群体的认知能力和系统思维等,不在只是一个项目,而是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即使项目结束后受益群体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继续生活。
三、设计驱动社会创新的批判性反思
设计驱动社会创新不是大刀阔斧的重建,而是针灸式的干预带动区域创新,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挑战,在文化方面,外部干预与本地文化智慧,设计实践必须与本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在伦理方面,注重以人为本颠覆专家独断,避免“善良但无用的设计”和“好心但不是好的设计”;在环境方面,高质量要求必然要提供高质量居住环境,避免过度追逐经济效益,导致经济-生态平衡破坏;在社会方面,避免单一线性思维,强调系统逻辑思维,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设计赋能社会结构的更新,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在产业方面主要是创造新的可持续的产业链;在社区方面主要是搭建平台,让社群参与实现过程公开透明;在空间方面,着重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宜居与宜游;在文化方面,转译传统文化是设计重点,这不仅能够保证文脉可持续,还能够为世界提供新的设计方案参考。总之,设计不再只是造物,而是一种模式模型和工作方法,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并通过赋能方式,为社会创新提供条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