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下: — 彭老师的回答

社会创新设计的实践范式:

——以同济大学“NICE2035”为例论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融合的协同路径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深度老龄化双重背景下,老旧社区的空间衰败与社会功能退化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难题。传统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往往陷入“重形态轻内涵、重经济轻社会”的困境,难以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文化价值再生的统一。本文以同济大学“NICE2035”项目为典型案例,从设计学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如何通过整合“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发展”两大目标,构建兼具人文关怀与经济活力的城市更新新范式。研究指出,该模式依托高校智力资源,以参与式设计为方法论基础,通过针灸式空间干预、跨学科协作机制与长期性社会实验,推动老旧社区从“物理修补”向“生态系统重构”转型,最终实现“宜居”与“宜游”协同发展、社会包容性与空间正义同步提升的理想图景。


一、理论框架: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的生成逻辑

“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University-based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是指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平台,融合设计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面向复杂社会议题开展系统性干预的设计范式。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包豪斯“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理想以及乌尔姆设计学院将设计建立在社会科学与工程学基础上的先锋探索。此类设计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形式、功能或美学的关注,转而强调设计作为“政治法案”(political act)的社会责任——每一次空间介入都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积极建构。

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五维结构:

  1. 教育—实践一体化:将真实社区问题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解决现实挑战中完成知识转化;
  2. 跨学科整合能力:打破设计、建筑、社会学、公共卫生等学科壁垒,采用系统思维应对复合型城市病;
  3. 以人为本与参与式方法:坚持居民主体地位,通过民族志调研、共情地图与共创工作坊挖掘深层需求;
  4. 长期性与迭代优化机制:区别于短期商业项目,注重持续观察、反馈调整与影响评估;
  5. 社会责任与伦理自觉:警惕精英主义与技术中心主义倾向,主张公平、包容与民主参与的价值导向。

在此框架下,“NICE2035”并非孤立的空间改造项目,而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一场关于“未来生活实验室”的制度性实验,旨在回应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老龄化率高达38%、公共空间匮乏、邻里关系疏离等现实矛盾。


二、案例阐释:“NICE2035”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

“NICE2035”(Nice Commun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Tongji)项目始于2016年,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地处典型的老工业城区腹地,拥有大量建于20世纪50–80年代的工人新村住宅。面对人口结构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社会资本流失等问题,项目团队提出“针灸式更新”(Acupuncture Urbanism)策略——即选择社区中的“剩余空间”进行小规模、高密度、强影响力的微干预,激发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设计理念:从“空间翻新”到“社会创生”

项目的根本理念是“设计即治理”,强调空间改造必须服务于社会关系的重建。为此,团队确立三大设计导向:

  1. 需求导向的真实介入
    通过长达数月的田野调查,识别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并非豪华设施,而是安全出行、便捷服务与情感连接。例如,许多独居老人因楼梯无扶手、夜间照明不足而长期困守家中,形成“空间囚禁”现象。对此,设计不再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聚焦于“隐形关怀”——如增设连续扶手、防滑坡道、应急呼叫按钮等细节优化。
  2. 包容性设计的普适原则
    避免将适老化简化为“特殊群体专属设施”,防止造成心理标签化。所有改造均遵循“全龄友好”标准:缓坡设计既方便轮椅通行,也利于儿童推车与快递运输;座椅高度兼顾不同身高人群;照明系统采用无眩光LED灯带,满足低视力者辨识需求的同时不干扰他人休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设计语言,实现了功能升级与社会融合的统一。
  3. 文化记忆的激活与延续
    社区不仅是居住容器,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项目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与老树植被,在公共墙面上嵌入口述史二维码、老照片拼贴与方言标识,唤起居民的身份认同。例如,“记忆花园”由居民共同打理,种植本地传统作物,并设置石凳供长者讲述过往故事,使空间成为活态的文化档案馆。
(二)实施路径: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构建

“NICE2035”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 政府支持:杨浦区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部分资金保障,赋予项目合法身份与实施权限;
  • 高校主导:同济大学组建跨专业师生团队,负责前期调研、方案设计与后期评估;
  • 企业参与:联合科技公司开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低碳技术产品;
  • 社会组织联动:引入NGO组织运营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
  • 居民共创:通过定期举办“社区营造营”“设计听证会”等形式,确保居民全程参与决策过程。

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更新中“政府出资—企业施工—居民搬迁”的线性逻辑,形成了“问题诊断—原型测试—反馈优化—制度固化”的闭环流程。例如,“温馨小屋”适老化样板间最初仅为一间废弃车库改造而成,经多轮居民试用与意见征集后逐步完善,最终被推广为全区适老住宅改造标准。


三、设计策略体系:整合适老化与文旅功能的协同模型

基于“NICE2035”的实践经验,本文提炼出一套整合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发展的设计策略体系,涵盖空间、服务、技术与文化四个维度,旨在实现社会包容性与经济活力的双重目标。

策略维度核心理念具体举措案例体现
空间策略(Spatial Integration)新旧共生,有机生长采用“针灸式更新”,在不破坏原有社区结构前提下植入微型文化节点;设置“共享客厅”作为居民与游客交流中介改造闲置集装箱为“好公社”农园;利用废弃电话亭设立“声音博物馆”
服务策略(Service Co-Creation)居民即服务生产者激活老年人社会角色,鼓励其担任文化导览员、手工艺导师、社区调解员“爷爷奶奶讲故事”计划邀请长者为青少年讲述街区历史
技术策略(Technological Accessibility)智能普惠,去门槛化推动数字技术适老化转型,构建“低学习成本+高响应效率”的服务接口开发语音交互导览APP,集成紧急呼叫、路线导航与活动预约功能
文化策略(Cultural Activation)地方性转化为吸引力提炼地域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景设置非遗工坊、怀旧市集、口述史展览等文旅触点

尤为关键的是,该项目通过“共享客厅”模式实现了“宜居”与“宜游”的动态平衡。这些空间白天作为老年人日常休憩、棋牌娱乐、健康检测的场所,晚间或周末则转换为文创市集、亲子工作坊、城市徒步起点站等功能,吸引外来访客进入社区内部,促进跨代际互动。但流量控制严格,避免商业化侵蚀居住安宁,真正实现“有限开放、有序共享”。

此外,项目还开发了“银发友好型旅游产品线”,如“老城记忆慢行之旅”“三代同堂手作体验课”等,既满足老年游客对舒适性与安全感的需求,又通过代际共游增强家庭情感联结。这种“内生驱动”的文旅模式,不同于传统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的路径,而是通过提升社区整体品质吸引自发性访问,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生态。


四、结论与反思:迈向更具人文温度的城市未来

“NICE2035”项目表明,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有能力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它不仅解决了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重构了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推动城市从“效率优先”向“人文优先”转型。

本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 适老化更新的本质是社会包容性的空间表达。真正的宜居城市不应仅服务于健康、年轻、技术熟练的主流人群,更应关注边缘群体的基本权利。设计的任务是在差异中寻求共通,在限制中创造自由。
  2. 文旅融合的价值在于激活地方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当社区不再是封闭的生活孤岛,而是开放的文化节点时,其历史记忆得以传承,居民身份获得尊重,外部资源亦能反哺内部发展。
  3. 高校应成为城市治理的知识枢纽与创新试验场。“NICE2035”证明,学术机构具备独特的中立性、公信力与跨领域整合能力,能够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推动制度创新与政策演进。

当然,该模式仍面临挑战:如何实现规模化复制?如何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如何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坚持“设计为人”的初心,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所有人共享的家园。

正如意大利设计师斯丹法诺·马扎诺所言:“每一次我们设计某个产品,就是在为世界将何处去所发表的声明。” 在老龄化加速推进的今天,“NICE2035”所发出的宣言清晰而坚定——未来的城市,应当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安心行走、自由交谈、被看见也被听见的地方。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