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济大学“NICE2035”为例论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融合的协同路径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深度老龄化双重背景下,老旧社区的空间衰败与社会功能退化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难题。传统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往往陷入“重形态轻内涵、重经济轻社会”的困境,难以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文化价值再生的统一。本文以同济大学“NICE2035”项目为典型案例,从设计学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如何通过整合“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发展”两大目标,构建兼具人文关怀与经济活力的城市更新新范式。研究指出,该模式依托高校智力资源,以参与式设计为方法论基础,通过针灸式空间干预、跨学科协作机制与长期性社会实验,推动老旧社区从“物理修补”向“生态系统重构”转型,最终实现“宜居”与“宜游”协同发展、社会包容性与空间正义同步提升的理想图景。
“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University-based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是指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平台,融合设计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面向复杂社会议题开展系统性干预的设计范式。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包豪斯“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理想以及乌尔姆设计学院将设计建立在社会科学与工程学基础上的先锋探索。此类设计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形式、功能或美学的关注,转而强调设计作为“政治法案”(political act)的社会责任——每一次空间介入都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积极建构。
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五维结构:
在此框架下,“NICE2035”并非孤立的空间改造项目,而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一场关于“未来生活实验室”的制度性实验,旨在回应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老龄化率高达38%、公共空间匮乏、邻里关系疏离等现实矛盾。
“NICE2035”(Nice Commun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Tongji)项目始于2016年,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地处典型的老工业城区腹地,拥有大量建于20世纪50–80年代的工人新村住宅。面对人口结构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社会资本流失等问题,项目团队提出“针灸式更新”(Acupuncture Urbanism)策略——即选择社区中的“剩余空间”进行小规模、高密度、强影响力的微干预,激发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项目的根本理念是“设计即治理”,强调空间改造必须服务于社会关系的重建。为此,团队确立三大设计导向:
“NICE2035”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更新中“政府出资—企业施工—居民搬迁”的线性逻辑,形成了“问题诊断—原型测试—反馈优化—制度固化”的闭环流程。例如,“温馨小屋”适老化样板间最初仅为一间废弃车库改造而成,经多轮居民试用与意见征集后逐步完善,最终被推广为全区适老住宅改造标准。
基于“NICE2035”的实践经验,本文提炼出一套整合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发展的设计策略体系,涵盖空间、服务、技术与文化四个维度,旨在实现社会包容性与经济活力的双重目标。
| 策略维度 | 核心理念 | 具体举措 | 案例体现 |
|---|---|---|---|
| 空间策略(Spatial Integration) | 新旧共生,有机生长 | 采用“针灸式更新”,在不破坏原有社区结构前提下植入微型文化节点;设置“共享客厅”作为居民与游客交流中介 | 改造闲置集装箱为“好公社”农园;利用废弃电话亭设立“声音博物馆” |
| 服务策略(Service Co-Creation) | 居民即服务生产者 | 激活老年人社会角色,鼓励其担任文化导览员、手工艺导师、社区调解员 | “爷爷奶奶讲故事”计划邀请长者为青少年讲述街区历史 |
| 技术策略(Technological Accessibility) | 智能普惠,去门槛化 | 推动数字技术适老化转型,构建“低学习成本+高响应效率”的服务接口 | 开发语音交互导览APP,集成紧急呼叫、路线导航与活动预约功能 |
| 文化策略(Cultural Activation) | 地方性转化为吸引力 | 提炼地域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景 | 设置非遗工坊、怀旧市集、口述史展览等文旅触点 |
尤为关键的是,该项目通过“共享客厅”模式实现了“宜居”与“宜游”的动态平衡。这些空间白天作为老年人日常休憩、棋牌娱乐、健康检测的场所,晚间或周末则转换为文创市集、亲子工作坊、城市徒步起点站等功能,吸引外来访客进入社区内部,促进跨代际互动。但流量控制严格,避免商业化侵蚀居住安宁,真正实现“有限开放、有序共享”。
此外,项目还开发了“银发友好型旅游产品线”,如“老城记忆慢行之旅”“三代同堂手作体验课”等,既满足老年游客对舒适性与安全感的需求,又通过代际共游增强家庭情感联结。这种“内生驱动”的文旅模式,不同于传统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的路径,而是通过提升社区整体品质吸引自发性访问,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生态。
“NICE2035”项目表明,学院式社会创新设计有能力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它不仅解决了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重构了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推动城市从“效率优先”向“人文优先”转型。
本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当然,该模式仍面临挑战:如何实现规模化复制?如何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如何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坚持“设计为人”的初心,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所有人共享的家园。
正如意大利设计师斯丹法诺·马扎诺所言:“每一次我们设计某个产品,就是在为世界将何处去所发表的声明。” 在老龄化加速推进的今天,“NICE2035”所发出的宣言清晰而坚定——未来的城市,应当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安心行走、自由交谈、被看见也被听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