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市更新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老旧社区既承载着居民的生活记忆,也蕴含着城市文旅发展的文化资源。从设计学视角探索适老化改造与文旅融合的协同路径,不仅能提升社区“宜居性”,更能激活其“宜游性”,推动城市空间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的双向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问题
1.生理需求的无障碍设计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层次,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对空间的安全性、便利性要求更高,无障碍设计是保障其基本生活质量的前提。例如重庆万州东桥村改造中,通过增设防滑地面、连续扶手、缓坡化台阶等措施,实现老年人出行摔倒率降低,既满足了老年居民日常通行需求,也为后续文旅开发中游客(尤其是老年游客)的安全游览奠定基础。这类设计突破了“单一适老”的局限,实现了空间对全龄群体的普适性服务。
2.共治共建的参与式设计
适老化改造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工程式推进,而应成为居民共建共治的过程。设计学强调“用户中心”,老年居民作为社区长期使用者,对空间的情感联结与功能诉求最为深刻。若缺乏参与,改造易陷入“标准化”误区(如盲目加装设施却不符合实际需求)。唯有通过工作坊、议事会等参与式设计手段,让居民成为改造的“设计者”与“讲述者”,才能使空间既契合生活需求,又承载情感记忆,为后续文旅融合中“社区故事传播”提供真实的人文内核。
3.文脉传承的在地性设计
老旧社区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地方文化。适老化改造若忽视在地性,会导致文化符号断裂(如盲目拆除传统建筑、替换街巷肌理)。设计学的在地性原则要求改造以“保护—再生”为核心,通过保留建筑风貌、激活传统场景,维系社区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老年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文旅融合中吸引游客的“文化磁极”。
4.推动可持续的系统性设计
从设计学系统观来看,社区是包含空间、人群、文化、产业的复杂系统,适老化改造需超越单一空间视角,转向社会治理创新,整合政府、居民、企业、游客等多元主体资源。若缺乏系统性设计,易出现“改造后设施闲置”“文旅开发与居民生活冲突”等问题。唯有构建“改造—运营—反哺”的闭环机制,才能实现适老化与文旅融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融合的设计策略
首先,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独特的文旅财富,适老化更新的核心是留住记忆,更要创造未来。它绝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守护历史肌理的同时注入现代功能让老社区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北京杨梅竹斜街更新中,设计保留传统街巷格局与四合院肌理,同时植入微型展览馆、非遗工作室等文化设施,老年居民可在展览馆讲述街区故事,游客能沉浸式体验老北京生活场景,实现了居住功能与文化旅游的共生。这种“记忆型”节点既为老年人提供了文化展示的空间,也让游客触摸到真实的城市记忆。
其次,“银发经济”兴起,老年游客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设计可针对性开发适老文旅产品。“银发康养旅居"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模式。例如,桂林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而闻名,当地的银发康养旅居项目充分结合了这一优势,为老年游客打造了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旅居环境。老年人可以在此欣赏漓江美景、体验桂林特色美食,还能参加各类康养活动,享受惬意的旅居生活,实现“银发经济”与适老化的双向赋能。
最后,老旧社区改造需通过设计思维,将分散的资源与利益相关者需求凝聚为系统解决方案。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改造整合了物联网技术(老年人活动监测传感器)、商业逻辑(“时间银行”服务兑换民宿折扣)、文旅体验(老年手工艺工坊对游客开放)。设计师通过绘制空间功能图谱、制作场景原型,让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快速达成共识,最终形成“适老化服务+文旅消费”的闭环系统。
三、推动城市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提升适老化与文旅融合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城市空间的社会价值。当老年人不再被视为需要被隔离照顾的对象,而是作为知识传递者、文化守护者与社区运营参与者时,其社会地位得以重构。设计在此过程中扮演催化剂角色,通过制度设计、服务流程与空间叙事,推动多元群体间的理解与共情。 每一次设计都在为世界未来发展发表声明。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更新,本质上是对 “什么样的城市值得居住” 的价值回应。它倡导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与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不同年龄、能力与背景的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与尊严。
综上所述,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融合的协同,本质是通过“空间人性化设计”“文化在地性激活”“系统资源整合”,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共生。这不仅能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归属感,更能让城市历史文化在当代旅游语境中焕发新生,最终推动城市空间向更具人文温度与社会包容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