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老旧社区更新实践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居住生活环境的特殊需要,在无障碍、安全性、情感关怀等核心需求方面响应不足。
一.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中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1.无障碍需求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因此反应相对迟缓,对危险的感知和应对能力较弱。所以在改造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融入无障碍与便捷性元素至关重要。
在曹杨新村改造中,设计师王平仲将直角的顶面、转角都做成了弧形,地面没有任何高差。房间内还设有很多处紧急按钮,一按就会发出警报,告知看护,以及防摔倒雷达、烟感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等。设计师坚守人文关怀的初心,没有超高难度的改造或者翻天覆地的拆改,更多的是将内容着重在独居老人生活不便的痛点上,选择贴近真实生活需求的改造。
2.情感需求
老年人群体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在年老退休后,与社会的交流方式随之发生巨变,往往会失去与社会的交流,因此感觉失去自尊和胜任感。而社区交往所需的公共设施可以有效地提供社区住户和邻里之间频繁的社会接触和联系的物质基础,提高群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为社区用户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物质条件。
例如重庆万州东桥村,设计师在公共场所中设置了闲置农具、休闲健身设施,打造了多个广场和活动空间,方便老年人进行各种活动,不仅唤起了老人们对过去农忙时光的回忆,也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认同。另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用竹编进行栏杆和围栏的装饰,搜寻当地废弃的老石板、砖、瓦等作为主要的铺装及墙面装饰材料。设计团队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注重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将适老化改造与乡村特色相结合,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还实现了乡村的整体发展和振兴。
3.全龄友好
社区改造不应只是针对特定群体,而是从儿童、青年到老年人等不同年龄层居民的需求出发,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实现“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人城融合。例如在老旧小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不仅细分为15分钟、10分钟、5分钟三种可达类型,还细分老人服务设施圈、儿童日常设施圈、上班族周末设施圈等多种活动场景,以及利用有限空间推进养老托幼、文化休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有序集成与空间复合化利用,实现全龄关怀与资源时空共享。
二.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融合的设计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需求日益迫切。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相融合,不仅能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品质,也能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科技与政策策略
老年人普遍拥有更强的健康意识和更长的可支配时间,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体验。旅游对他们来说不再是简单的身体位移,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一种追求健康、社交、学习和娱乐的综合性活动。中国政府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鼓励发展老年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社会创新的落地与规模化,离不开技术与制度的双重驱动。例如“下扬州”小程序中,整体界面设计简洁,突出行程定制与AI数字人功能,可通过文字转语音的方式提供无障碍旅游服务,实现24小时不间断接待,并可根据老年游客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供一对一的智能旅游管家式服务。
2.文化策略
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与经络,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见证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更是城市魅力的所在。
例如上海四平路街道,着力于打造富有老工人新村气息的“文化样本”,聚焦文化创新和非遗传承,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擦亮“江南丝竹”“上海市布艺创意大赛”等系列传统文化品牌,开放“四平非遗展厅”交流平台,打造非遗文化名片;还举办“睦邻文化节”“舌尖上的四平”“亲子嘉年华”“非遗体验乐趣多”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使社区公共空间呈现了功能性和艺术化的双重表达,以艺术的形式把先进文化展现在群众面前,促进居民间的交流,增强了社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适老化设计与城市文旅的融合,本质上一种以设计为驱动力的、系统性的社会变革过程。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现实背景下,将适老化理念系统融入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不仅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未来我们应继续以人为核心,推动设计、技术与政策的协同创新,让城市真正成为属于所有人的、一个促进成长、安放身心、激发连接的伟大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