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数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放缓,城市存量更新成为新增长点。而现有的大量早期建设社区,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高质量需求,存在有老龄化严重而空间,设施不适老,情感文化线索缺失导致老人心里缺失,幸福感低,活动体验缺失导致文旅吸引力弱,社区空巢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问题。所以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更新,并与文旅相结合进行焕活势在必行。接下来我将从无障碍通用设计策略,情感化设计策略,社会创新设计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宜居“,”宜游“同步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提升。
首先,更新的基础就是以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策略,对现有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关怀全年龄用户,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多样化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达成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当下老旧社区随着城镇扩张而人口流失,走向老龄化,空巢化,但其空间,设施等仍停留在原地,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被忽视,所以需要通用化的适老改造,首先更新基础设施,为提升大龄居民生活质量与文旅发展焕活打下基础,是物理上的宜居与宜游.
其中无障碍,通用设计策略,就是直接提升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易用性,适用性,以人体工程学为基,以最低能力范围设计,使其覆盖全年龄,全能力范围,从而提升居民与游客公共生活的便利性。如《人性化城市》中“五米社交圈”应用于适老化广场,以及慢行系统,口袋公园等,也呼应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的为弱势群体设计。如浙江丽水深澳村,在社区中进行路面防滑处理,在街巷安装无障碍扶手,降低坡道坡度,在社区中梳理分隔人车通行道路等,直接改善村中老人出行体验,建立便民急救站以及开拓急救通道等,直接提升安全性。
除生理上的基本生活需求,还需要以情感化设计策略,挖掘城市记忆和当地情感文化价值,寻求多方共同情感共鸣,推动当地传承与普适文化宣传同步。当下老旧社区居民除了老龄化生理上的不便,心理与情感上也有所缺失,导致幸福感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记忆线索的断代,文化传承的缺失,如农耕文化,传统邻里关系,工艺文化都受到现代化冲击。所以需要以情感化设计,深入挖掘现有的文化价值,重塑城市记忆,不仅提升当地居民文化共鸣与身份认同带来的幸福感,也有了发展文旅的锚点,推动文化旅游激活老旧社区,是心理上的宜居与宜游。
其中情感化叙事设计策略,即关注居民的情感需求与文化体验,通过叙事化的设计语言,运用文化符号,行为类比,建立居民,游客与当地社区的文化链接,情感共鸣,形成正向的文化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这即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所提到,除对美学与感官的本能设计,对功能与体验的易用之外,还需要意义赋予,关注文化内涵与情感联系共鸣的反思设计,由此以发掘深层价值激活社区。并且除此以外,要从贴近居民老人的生活入手,广泛深入的用户研究,警惕“文化表演”的虚浮现象。
如重庆万州东桥村更新项目,并非做一些乡建网红项目,而是深挖其在地文化精髓深刻演绎,不仅增添居民生活的文化共鸣,并成为顺应自然与文化根脉的文旅发展。其中回应农耕文化的生活记忆,募集当地老人的闲置农具,叙事化设计为具有农耕场景回忆的公共空间小品。除此以外,利用当地竹编文化,不仅以当地人的竹编作品,并且将竹编语言抽象,贯穿在整个更新项目建设中。
而这些社区的复杂性,还需要我们的视角进入社会链条之内来解决,即以社会创新设计策略,跨领域发展开放参与,活力共赢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将居民适老生活和游客文旅活动体验动态融合,形成体验与经济的循环与可持续。当下众多老旧社区面临日益复杂化,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交织,过去自上而下单一方案无法解决。如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环境老旧急需更新发展的矛盾,文旅开发与当地居民生活割裂的矛盾,造成游客文化误读,居民尤其是老人空间压缩且参与性低。
因此,需要以社会创新设计,拓展设计边界,以跨学科视角将在地资源创造性重新配置,来解决现存需求与矛盾。其一跨领域,将设计思维延展到符号,活动,社会关系,各利益体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其二综合再配置在地资源,如非遗传统,文保建筑,山水景观,政府政策,公益组织,旅游开发,生产企业等等,创造性重新配置串联,来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如政校合作田野调研写生,非遗共创工坊等等。其三贯彻包容性,自发性与可持续性,以同理心原则从每个参与者的利益出发;并非以计划操作模式,而是以新的模式关系使游客或居民自发参与,如游客帮助居民获得数字积分;并非一次性模式,而是内外合作,概念与资源的循坏流动;并非再生产的耗能模式,而是重新高效配置闲置资源而达成社会关系与资源的可持续。由此而达成居民生活融入,文旅互动,个各利益体互利共赢,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提升。
这与利维埃在上世纪提出的”生态博物馆“异曲同工,主张将文化遗产融入人文现象,社区日常生活,景观生态中,使其并非陈列在传统博物馆,而是构成动态性,活力性的系统焕新。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宁波乡村手工艺共创庭院项目,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非遗工艺资源,留守村中老人可支配时间多,增收需求强,以及外部政府乡村振兴鼓励政策,年轻人小众工艺品风潮等现有资源,形成传承师傅授课,村中老人与学生,游客工艺兴趣班学习,作品展览,售卖,创业村内品牌并持续吸引业态的手工艺共创庭院的多方合作模式。为村中留守老人注入新的活动体验参与活力的同时月增收千元,非遗手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游客参与式体验当地工艺文化,村内经济也得到发展,多领域互利共赢,动态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缺乏通用化关怀的设施与空间环境使老人与游客居旅生活不便,情感文化价值的缺失使老人幸福感低与文旅发展虚浮,社区内复杂矛盾交织导致适老更新与文旅发展障碍的问题,通过无障碍设计,通用化设计策略,情感化叙事设计策略,社会创新设计策略,来对老旧社区中从生理到心理的关怀,从基础设施到文化传统的发展,从居民与文旅相割裂到新社会模式带来适老化更新和城市文旅发展的融合,发展出新时代“宜居”又“宜游”协同的新社区。
(整体不太确定要写的深度,要不要很设计策略就像真的做设计的很现实的策略那种,所以不知道自己写的有些地方会不会有点悬浮,然后感觉论点比较浅显,特别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