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问答
知识观察室
话题
认证
提问
会员
中心
登录
注册
题目如下: — 江大-陈怡秋的回答
题目如下:
设计学视角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与文旅融合的协 同路径 针对中国老旧社区在建筑性能、公共配套、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老年人的 生理、心理、行为及相应需求,提出了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设计理念。当前国内多数 城市逐渐形成了新老城区并存的局面。老城区老旧社区改造是当前推动城市建设存量提 升和惠民宜居的关键政策手段之一。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从“物理空间适配” 向“人文关怀与系统安全”的深度转型。 一、适老化改造的核心问题:从“功能满足”到“人文关怀” 从设计学视角看,需以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行为习惯特征及心理需求为核心,突破 单一硬件改造的局限,构建“安全、便捷、自主、温暖”的全维度居住环境系统。 设计的核心脉络,是从“形式追随功能”到“人性化设计”的演进,这一逻辑直接奠定了老 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问题。其本质并非单纯的设施堆砌,而是解决“老年群体与空间 环境的适配性矛盾”。 老旧社区改造不仅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好住”。首先是安全需求问题,这是适老 化设计的基石。现代设计先驱威廉·莫里斯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安全正是“大众服 务”的底线。随着机体的衰老,体力减退,老年人往往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行动多 有不便等问题,在空间上需考虑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与适配,避免台阶高差、地面湿滑、 光线昏暗等环境问题。如包豪斯倡导的“标准化、理性化”设计可直接应用:将社区内 30cm以上台阶统一改造为15cm缓坡+扶手,扶手采用防滑材料,贴合老年人抓握习 惯,规避金属材质冬季冰凉的缺陷,这既是对“功能优先”的当代诠释,也是对老年人生 理安全的基本保障。 其次是功能性便利设计问题,老年人受行动不便的困扰较多,使用轮椅的频率较多,对 地面高差较敏感,因此需践行“无障碍设计”理念。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 设计》中批判“设计浪费”,强调设计需解决社会问题,尤其关注残障人士、弱势群体的 使用便利,无障碍设计不是“特殊设计”,而是通用设计的基础。老年群体的“便利性需 求”并非“特殊化照顾”,而是“普适性适配”。适老化改造需将“便利性”融入细节,让功 能设计真正贴合老年人的日常行为逻辑。除了满足无障碍需求外,还需满足老年人的可 达性(交通便利易出行到达)。各类活动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应设置在老年人步行可达的 空间范围内,以便老年人就近获取相应的服务。 对于老旧社区适老化的安全需求和便利性需求改造外,其核心还应为老年人营造出精神 归属感(人文关怀),从生理到情感,从精神到自我认同感实现。老旧社区老年群体的 “孤独感”“被忽视感”,本质是对“生活习惯、邻里关系、情感记忆”的归属感认同。设计 若过度追求“标准化改造”,易破坏社区原有肌理与情感联结,导致老年人产生“陌生感 与排斥心理”。20世纪60年代后在欧美等国家开展的一场无障碍设计运动-适老化与 人文关怀的系统化实践中的代表-丹麦“新福利设计”流派,在设计公共设施(如公园 座椅、街道扶手)时,兼顾老年人的行动能力与心理需求,让座椅间距适中、材质温暖、 鼓励社交互动、避免孤独感,让”设计服务于功能”升级为“设计服务于人本身”,兼顾心 理层面的情感与归属。 二、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融合的设计策略:从“宜居”到“宜游”的协同 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叠加“旅游元素”,20世纪60年代德国乌尔姆 设计学院提出“系统设计”为核心,构建“宜居”与“宜游”的共生系统,老年群体的 “日常需求”与游客的“体验需求”并非对立,通过设计转化可形成互补,推动城市空 间人文价值升级。 (一)以“功能主义”为根基,重构空间的“全龄适配性” 包豪斯提出的“功能至上、形式服务于需求”,及国际主义设计的“标准化、通用性”原 则,为适老化与文旅的基础融合提供核心逻辑-让城市空间同时满足老年群体的日常使 用需求与游客的体验需求。 公共设施“隐性适老+文旅化表达”:如将街道座椅按“适老标准”设计(高度45cm、带 扶手、防滑底座),同时以本地文化元素(如古城墙纹理、非遗纹样)做表面肌理或材质 拼接(参考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自然材质与功能结合”理念),既方便老人休 憩,又成为游客打卡的“微型文化符号”。 借鉴勒·柯布西耶“城市规划的流动性”理论,在老城区增设缓坡道、盲道,同时将导览 标识与无障碍标识整合--如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色彩标注“百年老店”“历史建筑”,既 解决老人“看不清、走不稳”的问题,又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文旅动线。 (二)用“波普设计+在地文化”激活存量空间,实现“老场景新体验” 20世纪60年代波普设计打破“精英美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后现代设 计则强调“文化语境与多元表达”,这一思路可破解“适老化更新易显沉闷、文旅需求需 新鲜感”的矛盾。 老旧社区“适老改造+文旅场景植入”:如将老年活动中心的外墙改造为“本地历史涂鸦 墙”(借鉴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大众文化符号化”手法),内部保留适老设施(如防 滑地板、放大镜阅读角),同时向游客开放“社区文化体验课”(如跟着老人学非遗手作), 让老年空间成为文旅“活化石”。 不盲目拆建,而是对社区内的老建筑、老设施进行“保护性改造”: 将社区原有废弃的锅 炉房改造为“社区文化驿站”,保留锅炉外壳作为装饰符号,内部设置老年活动室(满足 日常休闲)与城市记忆展厅(展示社区变迁史,供游客参观); 将社区主街道的老店铺统 一改造为“复古便民商铺”,保留木质门面与手写招牌,既售卖老年人常用的日用品,也 提供本地特色小吃(如老面馒头、手工酱油),让老年群体“家门口购物”的需求与游客 “体验在地生活”的需求形成共振。 (三)以“可持续设计”为核心,构建“长期宜居宜游生态”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设计从“功能优先”转向“人与自然共生”,可持续设计的“低干 预、可循环、全生命周期”理念,可实现适老化更新与文旅发展的长效协同-避免“短 期改造、长期闲置”。 通过材质可以选择“适老安全+文旅质感+环保可持续”:如景区步道采用防滑透水混 凝土(适老防摔),同时混入本地石材碎料(体现在地文旅特色),参考北欧“绿色设 计”的“材质自然性”,既减少维护成本,又让空间呈现“岁月感”,适配老人日常与 游客拍照需求。 资源复用“适老设施+文旅功能转化”:如将废弃的老厂房改造为“适老文旅综合体”- 内部设置无障碍阅览室、康复活动区(宜居核心),外部保留厂房原有结构,用灯光设计 勾勒工业遗迹轮廓(文旅亮点),借鉴德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设计思路,让老建筑同时 承载老年生活与文旅记忆。 (四)以“代际文化互动”为核心,设计全龄参与的文旅活动场景 文化传承的关键是“流动与共享”,通过设计跨代互动场景,让老年群体的“文化经验”成 为文旅亮点,同时让游客的“新鲜视角”激活适老空间的活力,推动社会包容。 在城市文旅街区或社区内,打造“共享工坊”-配备适老操作台(高度可调、台面防滑), 定期举办“祖孙共创”活动,如老人教游客/儿童写毛笔字、做传统糕点, 工坊内设置“文 化展示墙”,陈列老人的手作作品与背后的故事,既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又为文旅增添 ‘互动性文化产品”。 66 民俗节庆+适老适配”场景营造:结合本地传统节庆(如端午、中秋),在城市广场、景 区打造“全龄友好型节庆场景”-设置低强度的民俗表演(如皮影戏、评弹,音量适中 适配老人听觉),周边布置适老休息区(带靠背座椅、无障碍通道),同时向游客开放“民 俗体验环节”(如跟着老人学包粽子、做灯笼),让节庆文化成为连接“本地老人日常”与 游客体验”的桥梁。 适老化与文旅融合的本质,是将“人文关怀”通过“功能重构、美学表达、生态可持续、 文化传承”四大路径,植入城市空间的每一个细节-既延续了包豪斯以来“设计服务于 人”的核心,又契合后现代设计“文化多元、场景共生”的趋势,最终让城市空间既成为 老年群体“有温度的家园”,也成为游客“可触摸的文化载体”,实现人文价值与社会包 容性的双重提升。
相关答案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8.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7.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6.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5.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4.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3.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2.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21.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19.html
/ask/question/6127/answer/8218.html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