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前思路:反正先交代专注的问题,讲些同理心以人为本,背景考虑。再说些设计价值、伦理、包容性之类的。。。适老化和文旅融合,就提系统设计协同设计,讲些曼兹尼观点。。关于设计策略难道是具体的举措,是说要建立一个系统。还是要具体到怎么建立这个系统。准备把赋能系统,慢食的例子放这,(Design-driven Innovation)
听课后: 涉及的知识点一堆,不只是社会创新这一个,难点在于适老化更新和文旅怎么融合,到底怎么做,关键词和能力考察维度分析什么案例、什么价值观都说出来了。。。那么多东西怎么都写进去,把我难倒了,最后按关键词查了点案例语料,把它拼成了这篇文章
提纲:
1、设计要关心的问题:适老化设计原则。+案例
2、具体策略: 协同设计强调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背景下的跨领域合作,系统整合思维
3、价值观表达: 用设计引导可持续、文化传承,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参与式用设计“搭建平台” 让居民参与设计共创。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城市更新转向存量提质阶段,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微旅游”“城市漫步”“在地文化体验”等也是近年城市发展的热点。本文从设计驱动创新的视角出发,结合适老化设计原则、协同设计方法与跨领域整合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跃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友好城市”标准强调,环境应支持老年人在身体、心理与社会层面的全面福祉。从设计学角度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真正的设计回应,不应止于工程实施,而应是一场关于尊严、记忆与共同体如何延续的深层重构。有效的适老干预必须超越“安全可达”的基础诉求,回应更深层的人性需求。
适老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伦理体现。首先,适老化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Safety),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这体现了设计降低风险的能力,具体措施有:地面防滑处理、夜间照明亮度调整等。其次,是可达性(Accessibility)的考量,这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不让任何人因身体条件被排除在城市生活之外。强调空间与服务资源对行动不便者的无障通行能力。
最重要的是,适老化设计应注重情感关怀(Emotional Care)超越功能主义,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归属、记忆延续与尊严维护。例如,重庆万州东桥村及吉祥街更新中,老年志愿者担任“山城故事讲解员”,形成非标准化旅游产品。在复杂地理条件下实现“低干预、高情感”的适老更新。最后,适老化设计应是全龄友好(Universal Design / All-Age Friendly)的,避免“只为老人改造”的割裂思维,倡导所有年龄层都能共享的空间体验。打造“代际共生社区”,而非单一服务对象的隔离空间。
最高级的适老化设计,是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与情感化设计三者的辩证统一。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进一步指出,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行为层(可用性),更要激发本能层(感官舒适)与反思层(意义认同)。这提示我们:适老设计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应用,更是对“人如何有尊严地老去”的伦理回应。它最终指向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赋能生活”。
适老化改造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城市文旅发展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协同机制,将适老化社区升级为文旅节点。例如,在上海四平街道,“适老休息点”同时挂牌“诗歌巴士站”,“应急呼叫按钮”外壳可融入传统纹样设计,使技术设施也成为文化表达的一部分。既是实用设施,又是文化触点。不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让外来者透过细节理解一座城市的温度与价值观。
建立融合公共服务与文化叙事的设计协同机制,关键在于构建“功能—体验—传播”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型,社会-空间-文化”协同进化。将设计教育、社会治理、城市发展三者融合,进行社会创新,设计师以“社会中介者”身份参与政策试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校园边界成为共创场域。例如,NICE2035与四平社区的实践,是一场典型的关于社区活力、文化认同与未来生活方式的社会创新实验,体现了“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
首先,构建有故事的生活场景__,以地方记忆、非遗文化、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进行__空间微更新__和 文化记忆唤醒__。设计通过低干预、渐进式改造,在保障基本功能基础上嵌入地方文化符号。在NICE2035的实践中,以“针灸式”的微更新手法,精准地在社区脉络上施针,激发其内在活力。鞍山三村的“红楼梯”项目通过在墙面创作传统纹样镂空图案,将日常通勤转化为光影交织的文化对话,使通行空间承载深厚寓意。
其次,__打造代际共生的公共空间__。 基础设施升级 并建立全龄共享机制 ,将养老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功能节点转化为开放的文化触点。在NICE2035的实践中,致力于将服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功能节点,转化为促进代际融合的文化触点与社交枢纽。将“睦邻小厨”与“NICE公社”等设施升级为复合空间,从单一为老服务转向全龄共享的社区客厅,有效促进了代际融合。
最后,__形成差异化文旅吸引力__。__注重__地形适应性设计并重视__在地叙事表达__。设计尊重原有地貌与居民习惯,避免“千村一面”的标准化改造。四平社区的更新,核心魅力在于根植本地基因,拒绝标准化改造。在密云路赤峰路口的口袋公园,设计师设置了感应式鸟鸣装置,在人经过时营造出自然的氛围。更为巧妙的是 “新话亭” 的设计。它保留了原有的公用电话和报警功能,照顾了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人急用,同时增加了手机充电功能和互联网接入点,服务年轻的“低头族”。
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正从追求经济效益与空间扩张的“工程思维”,转向关注人的尊严、情感与社群关系的“生命思维”。当城市更新从物理空间改造走向深层价值重塑,设计便超越了技术范畴,成为塑造社会伦理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要解决老龄化、社区活力等具体问题,更要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渴望怎样的共同生活?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适老化与文旅融合的实践应当立足于可持续性、参与式设计和文化传承三大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实现社区的整体振兴。
首先,以__可持续(Sustainability)__的理念__构建长效发展机制__。
真正的可持续性远超越环保材料的使用,而是建立能够自我维持的社会机制。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政府合作成立的“社区设计基金” exemplify这一理念 - 它资助学生将课程成果转化为社会企业,形成价值闭环。“智能药盒”收益反哺社区养老基金,创造了“社会价值+商业回报”的双循环模式。这种实践呼应了埃佐·曼奇尼提出的“协同生活方式”,让创新从短期项目延伸为持久的日常实践。
例如,在北京白塔寺片区,改造采用“微更新”策略,保留胡同肌理的同时植入模块化适老设施,并使用本地青砖修补墙面,既降低运输能耗,又保持风貌统一,体现了从材料到机制的全方位可持续思维。推出文化行走路线,实现了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活化。在狭窄巷道中设置折叠座椅、应急照明灯箱;利用废弃墙面打造“老城口述史”音频导览墙;推出“白塔夜话”行走路线,由本地长者担任讲解员。既提升了老年人夜间出行安全(宜居),又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产品(宜游)。
其次,用参与式设计__(Participatory Design)__搭建社区共创的协作平台
“适老化设计的终极伦理,是从‘为他设计’转向‘与他共创’。老年人不应是被动接受解决方案的‘问题’,而应是共同定义需求的‘专家’。这需要打破专家主导的传统模式,通过工作坊、试错式微调、建立反馈渠道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创造。最深层的价值变革在于恢复居民对公共事务的掌控权。设计的角色从“提供方案”转变为“搭建平台”,让居民成为问题的共同定义者和解决者。在上海四平街道,82岁的退休教师主动担任“空间监督员”,每周巡查公共设施并反馈问题。这种参与不仅是程序正义,更是心理赋能,印证了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街道的生命力来自居民的自发组织。”
例如,上海曹杨新村的项目,改造前通过"一户一图纸"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改造中借助"美好生活掌中宝"数字平台实现全民议事协商;改造后培育居民自治团队持续维护社区空间。这种"共同设计"模式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社区更新的主导者,既解决了适老化改造的个性化需求,又建立了长效治理机制,使老旧社区焕发出持续生命力。
最后__、__以文化传承(Cultural Continuity)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
文化传承旨在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遗产,防止城市更新沦为"去历史化"的空间清洗。这需要通过建立社区档案库、传承传统技艺、在新建构筑物中融入地域符号等方式,守护社区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白塔寺“共生院”中,新建的钢结构廊架刻意保留焊接痕迹,与老砖墙形成时空对话,象征“旧与新的共存”。正如阿尔瓦·阿尔托所言:“现代性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将其转化为当下可用的形式。”更深入的文化传承体现在“文化转译”能力上 - 将江南窗棂纹样转化为符合人体工学的扶手造型,或将传统技艺纳入社区课程。文化传承的精髓不在于复制古建样式,而在于激活地方精神。
例如,重庆万州东桥村的改造中,设计团队运用竹编等乡土工艺,通过农耕小品和本土材料,既解决了适老化需求,又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记忆,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振兴。强化了老年人的身份认同,也为乡土材料与传统工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
综上,应走向“有温度的城市更新”。适老化改造不应只是工程清单的完成,而应成为一次城市文明的自我反思。当我们在胡同里为老人加装一个扶手时,也在为整座城市添加一份同理心;当我们倾听一位长者讲述童年往事时,其实是在抢救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未来的理想社区,是这样一个场所:年轻人愿意走进来了解过去,老年人能够自信地分享经历,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正是设计的力量所在——它连接功能与情感,贯通历史与未来,最终让城市成为一个“所有人都能安心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