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一、艺术疗愈的定义及设计范式的转变
二、设计范式转变的象征
1、情感载体——以樾和林泉疗愈木屋为例
2、主动参与——以《ASMR的世界》为例
3、拥抱复杂——以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为例
三、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艺术疗愈是一种借助艺术创作与艺术表达等非语言形式进行心理调节和心灵疗愈的方式。从包豪斯到乌尔姆再到现代主义,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通常是功能性和效率导向的。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则开始在设计中注入人文主义。在当今工业4.0的数智时代背景下,设计问题愈发复杂,设计策略也由单纯的解决问题向承载着情感的多元化设计范式转变。
设计范式的这一转变体现出了以下三点内容
一、情感载体——以樾和林泉疗愈木屋为例
艺术疗愈推动设计成为关注情绪体验的情感载体。当代设计正在经历由“解决问题”向“承载情感”的重大变革,设计的目的不再仅仅只是工具性的,而是更多的关注到了人的内心世界,从设计1.0到设计3.0,设计从关注产品本身转向关注用户的体验感与满足感,进而延伸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的使命在于洗刷我们灵魂中的灰尘。”
位于武汉黄陂木兰山的樾和林泉疗愈木屋正是情感载体的一个设计范例,地处于99%森林覆盖率的木兰山腹地,鸟鸣为伴,古井清泉流淌。空间设计摒弃繁复,选用木、石、竹等天然材质勾勒出疗愈氛围。这样的环境能绕过理性思维的防御,帮助人们更直接的面对内心真实状态,进而释放情绪。
二、主动参与——以《ASMR的世界》为例
艺术疗愈推动用户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产品与解决方案,而是主动参与共创。情感化设计就是通过诱发用户的情绪反应,让其有情感上的波动,从而主动参与进艺术疗愈的过程中来。在艺术疗愈设计中,设计搭建了一个舞台,而疗愈的过程则发生在参与者亲身投入创作的过程中。艺术疗愈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直伴随着过程始终。
在伦敦设计博物馆的一场专门针对ASMR感官现象的展览中,艺术家设计了一个交互作品。观众可以自由使用各种道具,如沙粒、刷子、麦克风、织物碎片,来创造自己的感官体验。《ASMR的世界》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场超脱和放松的感官之旅,使人们可以慢下来近距离观察和倾听世界,并达到内心的平静。
三、拥抱复杂——以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为例
艺术疗愈设计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创造一个可供探索与表达的空间。传统设计试图“消除”问题,而艺术疗愈则承认情感的复杂性,通过设计语汇为其提供一个表达的通道和存在的空间,从而实现整合和转化,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或简单,这一原则同样作用在人的身上。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是一所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艺术干预空间。该机构联合建筑师与艺术治疗师共同设计了一间专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表达教室。在这个空间里,采用天然材质来减少感官刺激,在墙面设置可擦写磁性板,供孩子自由涂鸦。地面嵌入压力感应装置,脚步轻重可触发不同光影变化。同时配备配备隔音舱,供情绪激动时短暂独处。这一空间并不急于“消除”自闭情绪,而是给了自闭症孩子们一个情绪释放的空间,尊重他们的复杂性。
四、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随着设计的角色转变,设计师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变为“创作过程的赋能者”,在艺术疗愈设计中,设计师不再仅仅创作最终的艺术品,而是设计并引导一个创作的过程,帮助参与者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设计师也应该关注不同参与者的之间的个体差异,包容不同,因人制宜的以设计过程疗愈参与者,为他们提供一个情绪自然流淌并且可被转化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下,艺术疗愈设计是设计发展的的必然趋势。它提醒我们:设计的最高境界,或许不再只限于让世界运转的更流畅,而是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生活的更丰盈、更完整。当设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职能,向着承载情感转变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项造物的技艺,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人文主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