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设计史是一部根本价值转向的历史。过去,设计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强调理性与功能,而当代社会更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艺术疗愈正是这一价值革命的集中体现,使得设计超越物质范畴,成为心理修复与社会关怀的媒介。设计的意义也因此由从造物走向疗愈,回归人的内在世界。
一、 历史透视:设计价值从理性到感性的更迭
检索设计史,主流叙事被理性主义、功能主义长期主导。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使设计沦为效率与功能的代名词,工艺美术运动率先反抗这种冷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中世纪工匠精神重申手工的温度与人的尊严,新艺术运动则借自然主义形态重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而包豪斯虽以理性著称,但其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依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理想,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彻底摆脱理性神话,转向多元、感性与人性化的表达,情感维度重新进入设计核心。
理论层面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需求由生理向心理、自我实现的递进逻辑。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提出,设计必须超越商业与形式,回应真实的社会与人文问题。布坎南将“棘手问题”引入设计学领域,强调设计面对的是复杂、开放、具社会性的议题。由此可见,设计从关注“造物逻辑”转向关注“人的心理”,其价值范式从理性工具论迈向情感与伦理共生,为情感化设计与艺术疗愈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情感化设计:由“解决问题”向“承载情感”的疗愈转向
当代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向,来自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他提出了设计的三层情感模型:本能层、行为层与反思层。本能层关乎人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是即时的感性反应;行为层则涉及使用体验,关注功能、操作与可达性,当用户在操作中感到顺畅愉悦时,正面情绪由此产生;反思层则超越当下体验,关联记忆、文化与自我认同,是人们在使用后通过回忆与思考形成的长期情感联结。
诺曼指出,本能层与行为层发生于“现在时”,而反思层则延伸至时间的维度,它关乎人与产品之间的持续关系、象征意义与情感归属。人们通过反思层确立对物的自我投射,感受到骄傲、温情或羞愧,从而赋予产品独特的社会与心理价值。
以川美师生设计的重庆智星康自闭症儿童医院屋顶疗愈花园为例,该设计以情感化原则打造包容性空间,并体现了诺曼的三层模型。
1.在本能层上,以柔和色彩与自然曲线营造安全感,让儿童在第一感知中获得宁静与信任;
2.在行为层上,通过可触摸、可参与的游戏与种植活动,引导儿童在交互中建立秩序与掌控感;
3.在反思层上,则超越空间本身,花园成为家庭记忆与情感寄托的象征,使疗愈从功能修复转向心理安慰。设计由此体现出从“解决问题”到“承载情感”的转变,使空间真正具备温度与共情力。
这一设计实践说明:情感化设计并非感性附属,而是在功能性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机制的科学回应。它以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支撑,使设计容纳情感疗愈,体现出设计走向情感共鸣的时代逻辑。
三、 设计师的角色:跨学科合作中的疗愈实践
艺术疗愈的出现,标志着设计角色的根本转型。它不是单一学科的成果,而是一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其底层逻辑源于设计思维,将心理学、医学与设计学整合在同一系统中。医生提供临床经验,心理师分析心理情绪,设计师则构建情感空间与互动媒介,形成从认知诊断到情绪修复的整体路径。
川美师生设计的重庆智星康自闭症儿童医院疗愈花园,项目团队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儿科医生、心理学专家、教育学研究者及感统治疗师组成,采用循证设计方法,将医学疗法与设计策略相融合。设计师与医生协作分析自闭症儿童的感官特征,如对声光刺激的敏感性、对触觉材料的反应,转化为具体的空间构造逻辑,如采用柔性铺装、环绕式步道与可触摸的自然元素,营造安全可控的探索环境。
此外,设计过程引入感觉统合理论,心理学专家通过对儿童行为数据的追踪,为空间布点与游线规划提供反馈。教育研究者则开发自然课程模块,使空间不仅是疗愈场所,更成为情感与学习的媒介。设计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由造物者转变为协调者与系统整合者,通过共创会议、原型测试与长期观察,促进医学、心理与设计之间的良性循环。
这一案例揭示了当代设计的目标已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修复关系,修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而未来设计将更加关注情感健康与社会可持续,以跨学科合作为途径,实现从视觉美学到心灵关怀的全新范式。
结语
艺术疗愈让设计回归“为人而设”的初心,真正的设计不止于功能的完善,更在于心灵的抚慰。当设计师以共情之心面对社会创伤,以设计之力修复人类情感,设计便成为一种社会疗愈的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