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助力文旅发展作评述(30分)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下,中国旅游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型,从“传统旅游”转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设计,作为一种强大的创新整合力量,已不再仅仅是美学的点缀,而是被赋予了激活文化遗产、重塑旅游体验、驱动文旅发展的核心使命。46
一、人工智能助力体验式文旅
在数字技术已成为生活基础设施的当下,技术不仅改变文化的呈现方式,更重塑文化的叙事逻辑。科技赋能传统并不意味着技术主导文化,而是指技术成为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媒介载体,使传统能够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生命。
敦煌研究院开发的小程序“云游敦煌”,是首个将探索、参观和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小程序,用户无需外出即可欣赏敦煌艺术,定制个性化展示内容,并在互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使敦煌石窟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二、社会创新促进全民参与式文旅
文旅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让外来游客满意,更要让本地居民拥有获得感与自豪感。通过社会创新设计将居民和用户视为最重要的共创者,而非被动的服务对象或被观赏的客体,从而激发内生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核心引擎。
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将设计作为媒介,邀请艺术家,居民将废弃房屋、农田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将整个海域变为美术馆,并在艺术节获得了游客的高度赞扬。让老龄化岛屿重获生机的同时,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旅发展的参与者,成为设计振兴文旅的典范。
三、服务系统构建可持续文旅生态
理查德·布坎南:文化并非一种静止的状态,也不是某种意识形态或教条体系的体现;相反,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它是一种“建构一解构一重构”的持续活动。因此,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服务设计将设计的焦点从“物”转向“关系”与“全流程”,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浙江莫干山旅游胜地的成功,并非仅仅源于某一家民宿的独特设计,而是将本地有机农场、徒步探险路线、非遗手工作坊以及文化节庆活动有机串联,构建服务设计思维驱动了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文旅生态
四、设计助力文旅发展的反思与思辨
在文旅发展迎来光明未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潜在的局限与风险,这是设计伦理的体现,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最大的风险在于文化的肤浅化与同质化,仅仅是对文化表面符号的提取和简单拼接,造成了“千篇一律”的产品。其次是商业化与可持续的平衡仍然是当前面临的困境,容易出现过度商业化造成了对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与文化遗产转译的威胁,因此,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坚守文化内涵与设计伦理,助力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设计在助力文旅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多维的价值。它通过科技赋能体验,拓展了文旅的创新体验;通过社会创新促进共创,赋予了文旅的人文温度;通过系统思维构建生态,保障了文旅的可持续性,积极响应十五五计划,旨在建立文旅的“动态,高质量”的发展。
论述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对未来设计思维的影响。请结合产品、服务或交互设计举例说明。
过去的一段历史进程,设计教育与实践的重心被牢牢锚定在造物这一维度上,即通过形式赋予和功能优化来创造实体产品,随着数智时代的全面降临,尤其是AIGC与大数据技术的爆发,设计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完成一次从技术到思维、从造物到谋事的范式转型,即从关注孤立的物质形态,转向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策略。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此,具身智能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的、抽象的”数据处理,转向“嵌入的、具身的”情境交互,旨在建立一个人、物、机、境融合共生的新纪元。
一、具身智能的发展与定义
纵观设计史,人机关系的演进始终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早在20世纪中期,图灵便前瞻性地提出了具身智能的概念,随着深度学习与机器人技术的成熟,迎来了具身智能的爆发式增长,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计算走向了物理身体与环境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其定义是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实现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智能系统,表现为感知——运动一体化、动态环境适应及任务逻辑具身化。
从设计视角看,这意味着设计对象从静态的“物件”和“界面”转变为嵌入环境的“参与者”,要求设计师的思维从造型与虚拟的设计,转向对智能体行为、交互与情境的整体塑造,从而奠定了未来设计思维革命的基石。
二、思维模式的转变
2.1产品设计层面:从虚拟信息到实体感知
随着具身智能的高速发展,传统设计理念逐渐被数字化工具和智能技术所取代,从而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和设计思维的重塑,设计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功能与界面改进,而是让产品成为了一个拥有“体感”并能进行“实体操作”的伙伴,这正呼应了包豪斯所倡导将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特斯拉机器人通过视觉与关节扭矩传感器感知环境,能完成精细的物体分拣或自主导航执行任务。其核心在于语言指令的具身化,转化成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动作。赫伯特·西蒙曾说:设计是设想出旨在一种行动课程,旨在将现状改变为更优选的状态,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因为它并未将设计局限于制造物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策略性的行动
2.2服务设计层面:从服务系统的参与式共创
过去,设计在人工智能1.0阶段,其中90%为研发工作,10%为应用工作。如今我们的研究迈入2.0阶段,研发与应用的比例由9:1转变为1:9。传统的服务设计依赖于的用户旅程图和服务蓝图的方式,难以去面对的社会复杂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呈现动态的,灵活的,模糊的特点,在动态的真实世界中往往显得僵化。具身智能的出现,通过实时数据交换与参与式合作,动态地构建服务流程大众的生活,旨在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
在阿里巴巴无人酒店,机器人不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作为动态服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系统通过实时感知客户需求,动态分配任务,优化协同路径等方式,精准的满足了从入住引导、客房配送、餐饮服务到退房结算等全流程的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重构了传统酒店的服务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调度与体验的全面升级。
2.3交互设计层面:从传统指令到情感交互
具身智能推动交互设计从“传统的语音交互”走向“共情式情感体验”。具身智能将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念作为设计核心,并通过融合计算机、心理学、环境感知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使具身智能能够捕捉用户的表情、语调、姿态等行为特征,从而理解人的行为与情感,并作出充满情感智能的回应。正如IDEO 所提出,设计应致力于创造“有意义的体验”,而具身智能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终极路径之一
日本Lovot陪伴机器人通过全身传感器感知人的存在、触摸与语气,并以其温暖的外形、依赖性的行为等激发使用者的关爱本能,这种交互不再是“命令-执行”,而是通过模拟生命体征与情感反馈,与用户建立情感依恋与共生关系,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深度与温度。
三、构建人机和谐共生未来:从理性工具到共生伦理
具身智能拥有了在物理世界中行动的能力,并能深度介入人类的情感生活时,设计就不再仅仅是关于效率与美学的命题,更是一个关乎伦理与文明的深刻议题,设计的焦点必须从“工具理性”的极致追求,转向对“共生伦理”的审慎构建。然而设计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它能够为“中性的”,甚至“盲目的”的科技,注入人本主义的关怀与伦理的引导,充当科技“人性化”与“社会化”的关键桥梁。
同时,这绝非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跨学科共同制定“和谐,包容,动态”的设计准则。正如维克多·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所倡导设计应承担社会与伦理责任,应服务于广泛的人类需求,旨在构建一种动态平衡,实现真正的“人机共生”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从“造物”到“谋事”,是设计范畴的一次重大扩张;而从“谋事”到与具身智能“共生”,则是设计价值与深度的又一次革命性升华。具身智能的崛起,深刻重塑了设计的核心对象与思维模式,产品成为具身感知的伙伴,服务进化为参与式共创,交互升华为共情体验。在面对能行动、能共情的具身智能时,设计师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前瞻视野,为人机共生的未来注入人本关怀与伦理引导,驾驭变革,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动态和谐的永续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