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把椅子
我是一把椅子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4
文章
0
关注者
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此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以丰富的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后来的社会意识与社会文化,其中许多思想具有领先时代的前瞻性,与当代设计提出的某些观点达到暗合。如墨家学派的代表人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其含义就是“不仅仅爱自己也要如爱自己一般对待他人,交往时候相互带给对方关怀与好处”墨子认为如此可以让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冲突。这种思想强调了以人为本对人关怀的民主思想,以及互惠互利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这真是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重要议题,对于现代设计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相爱”与人性化设计
现代主义以理性、冰冷的功能主义作为设计的铁律,无差别的选择功能与性价比最优的批量化生产方案,很少考虑到人与人之间个性、情感不同的需求与需要这才战后受到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抵制,英国设计学研究者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强调设计不单单是为了大多数的健康人,也要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残疾无法正常生活的人。这正是一种墨子“兼爱”思想的表现,以自身发达国家健康人的立场仍然兼顾以及考虑到并没有这种物质条件的人,提出为他们进行设计。墨子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在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向国际主义化、机械大生产让人异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呼唤人本主义的思想,让作为个体的人不再被一言以蔽之而是关注到每个不同情况的真实个体,缔造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基础。20世纪末“ideo”公司的全设计理念就很好践行了这一点。
(二)“交相利”与可持续设计
上文中提到维克多·帕帕奈克提出的设计伦理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以人为本的方面,也体现在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答上。现代主义到美国发展为国际主义,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在后期甚至成为了“功能追随形式”的形式主义装饰大行其道的地步。美国商业里奉行的“有计划的废止”方案大大破坏了传统设计对于质量和耐用的追求,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导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而墨子提出“交相利”则是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性,在与对象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和谐共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奉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遏制现代设计资本化,树立设计伦理的观点,让人和自然达到和谐。在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奖牌使用电子废料进行可循环的设计,一边很好的解决了废料处理的问题,一边又给设计带来很强的伦理名声被人赞许,达到了“交利”的双赢。
总而言之,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非常契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前瞻性智慧,我们应该运用这种思维为指导改造现代主义的弊端让现代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更新的能量,为真实的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设计的进化与结合。@Perry

国际主义风格是一种现代主义发展,讲究极度理性、秩序感、功能主义冷漠的设计。最早的雏形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举办的韦森霍夫现代住宅展上,美国现代主义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受到其影响,将其语汇带回美国逐渐在战后发展为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风格比起包豪斯时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因为与商业化联合的更紧密,对于功能理性的更加科学的应用在美国设计的推广下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格,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产品、平面、教育等各方各面。以下我将从这四个角度来说明国际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所产生影响。
(一)建筑领域
国际主义建筑贯彻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的理念,使用现代材料,不加任何装饰,用钢筋与玻璃打造出整洁的几何立方体建筑,如其代表作“西格莱姆大厦”就是国际主义建筑的典型。采用预制件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方法,以功能主义为核心追求的理念减少了很多建筑成本,对于当时当代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大启发,许多简单无装饰的现代筒子楼应用而生,虽然粗糙但极强的功能性尽可能的满足了更多人的现代化住宿需求,随后在70年代北京长城饭店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之一,运用了与“西格莱姆大厦”相似的结构,大批量的采用玻璃幕墙,形式简单无装饰,强调现代的功能性,这些设计给了当时的中国耳目一新之感,是国际主义影响中国建筑的最好代表。
(二)产品领域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发展密不可分,乌尔姆强调“产品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无装饰性、功能主义、秩序的美感。把产品设计从繁琐的外观中解脱,剔除设计中的“乌托邦”成分,成为可以真正大批量生产的、真正为人服务的现代功能品。这种低廉、批量化、高产的产品设计理念很快在战后各个国家得到发展,符合了战后复兴缺少物质产品的现实国情,国际主义产品追求的平整和秩序之美也符合了战后人们对于安宁与稳定的精神需要。中国在战后经历了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如今到达了工业4.0时代的关口这种设计思想给了中国产品制造很大启发,曾经的解放收音机、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用了最简洁的设计提高了产品的普及率,到了现在华为手机、大疆无人机高科技产品设计中对于形式的简化和功能美学的突出,都受到了国际主义对于功能理性追求的影响。
(三)教育领域
不仅仅在实际应用方面,教育领域中国当代同样受到了国际主义很大的启发。国际主义是伴随着乌尔姆-博朗体系而发展的,比起包豪斯时期更加注重实操性,把技术与艺术分离,把设计看作纯粹的理性与功能的任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工业设计从传统的设计领域中分离开来成为理科学院的一门新型学科。如今我们高校中的工业设计系仍然在沿用乌尔姆设计学院带给我们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另外也有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受到了乌尔姆设计的传承在中国开办相关的设计教育体系,如今天的同济大学设计系。
(四)平面领域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80 年代随着如靳棣强在1980年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平面图标为代表,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主义风格热潮,这种设计在把我国企业推向国 际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主义的平面设计语汇的融入很快让中国的平面设计国际化进展有了很快的发展,让现代企业的ci设计不再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性和乡土性的特定,更加契合“全球化”的未来趋势,是当下中国跨国公司能够在世界舞台中取得记忆点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见国际主义的风格渗透影响在中国当代设计的各个方面,让设计再一次审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繁琐的装饰中解脱出来迎合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趋势。但另一个方面来说,国际主义设计也有过于冷漠理性、发展为了商业符号而忽视了功能的弊端,随着“普鲁迪艾戈住宅区”的一声巨响逐渐淡化在历史长河当中,当下我们的中国设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中注入民族性与时代性让其影响在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Perry

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我们所熟知的工业产品与工业设计现代概念还未诞生,世界上的造物大多都是传统的手工艺造物,手工艺造物讲究“精心致巧”的匠人精神,讲究手工艺者对于造物整体的把握,有十分强烈的制作者个人特色和审美表达。在20世纪中叶的战后年代因为现代设计一味的追求功能性,忽视了人的个性追求,许多设计者们希望重新找回手工艺的精神,把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进行融合,让现代设计达到更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的跨越式发展。以下我将从思想和物质两个层面,具体谈谈传统手工艺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一)回溯“中国匠人精神”的时代意义
如今我们正在面临工业4.0时代发展任务,需要加快进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积累了几千年的“匠人精神”成为了可借鉴的要点,中国的“匠意”中包括了极强的创造性与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代匠人通过实践摸索和经验传承发明出了“失蜡法”、“夹伫”、“青花五彩”等革新性的创意技艺,这与其可以求新求精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也是在当代我们对于形式僵化情况的解决良策。另外,正是因为有了在匠人在制作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制用利人”、“重己役物”的设计思想以及《考工记》中提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设计规范才让我们古代造物诞生了“长信宫灯”这样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并且具有人性化的优秀设计。这些思想与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绿色设计、形式与功能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往往不谋而合,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从本国特色民族手工艺精神中汲取力量,不仅是升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融合,并且还让本国的现代主义具有民族性,在世界范围了弘扬了“中国精神”的内核。
(二)融合促进设计产业发展意义
手工艺在经历现代主义的机械化冲击后逐渐的转向了“纯艺术”领域,成为另外一种层次的力量。回顾现代设计史,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对于手工艺力量的呼唤到美国“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的手工艺当代表达再到英国70年代“手工艺复兴运动”可见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的融合的融合从未间断,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了不同的目的和形式,都在当前的时代解决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当我们感叹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设计出“蝴蝶凳”的实用并兼具意匠之味时,当我们感叹英国设计师韦斯特伍德的“迷你蓬裙”在商业时装设计上既潮流又复古的品味时,我们都应该追寻其在背后对于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实践,如民艺运动等的思潮运动,只有把握这一点我们才能发挥手工艺对于现代设计的促进作用,提高整个设计产业品味和商业上的发展。

总上来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融合有着溯源精神思想、促进实际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古国,这一传统优势我们应该不断思考转化为时代优势,为中国面向工业4.0的新时代、设计的增强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Perry @Perry @Perry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此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以丰富的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后来的社会意识与社会文化,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中道家代表老子的思想理念,恰恰与当今现代性所追求的特点达到了某种程度上暗合。以下,我将以“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这一思想为例对现代设计对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道家”器与用”之间的思想内涵
“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有给了他作用,无给了他好处”是一种对于有与无哲学思想的辩证观,对于看似“无用之处”并不是一概加以否定,而是辩证的理解其在某些地方带来的益处。道家站在万物的立场,认为万物和人一样都有本性,因此也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是一种超越功利对于人和自然本质关系的思考,即所谓“无用之用”
反应到设计上解决的便是设计的实用功能性问题。西方的理论早在苏格拉底时期就提出“美是效用”是以“本体论”为中心,即一味的追求对人的效用与功利,这让其在20世纪的设计当中建立起了追求功能性、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设计,但另一方面这种过度的功能性追求造成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以及消费主义的膨胀,以这个节点来看老子的“无用之用”对待优化现代设计的弊端有很大启发作用。
(二)“无用之用”的绿色设计
“无用之用”超越功利性对于人和自然本质关系的思考,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要求设计不仅仅只考虑功能性,也要考虑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这些在产品当中不能直接体现的“无的“影响。另外对于功能和机械大生产的过度追求让现代主义在20世纪40-50年代发展成了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和不考虑人情感需求的设计让人疲倦,人逐渐被机械与功能所“异化”,这时老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可以让现代设计重新考虑这一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境界。而这些思想也具体反应在20世纪后半叶的设计运动中,随着“绿色设计”、“全设计”、“可持续化设计”等设计观念的提出,实则就是对“无用之用”的肯定和重申,完善了现代设计的弊端。
由上可知,中国的道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是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素材库,我们要重新从传统的中国优秀思想中汲取力量改变当下设计中不完善、不完备的缺陷,更好的发展现代主义。@Perry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