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长大-张雪
41 长大-张雪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32
文章
0
关注者
0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开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都是工业化大背景下的挣扎尝试。两者都对工业化风格进行强烈的反对,希望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他们都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他们都受到东方装饰风格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们都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动机;

新艺术运动是英国“工艺美术”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但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构思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工艺运动的发展,引导了别国对自然风格的出现,新艺术是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家具、装饰工艺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社会结束,从之后的时间到工业革命之前被称为欧洲的手工艺时期。欧洲手工业时期的发展与中国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手工艺是随着各朝代的统治者的喜好去发展工艺美术,而欧洲手工业时期是随着宗教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影响的。

  例如,13世纪哥特风格讲究的是神明至上,一切向上帝的旨意。所以尖尖拱门与高耸塔顶,并搭配着有棱筋的穹顶,又被称为高直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是为基督教服务的,他们认为直冲云霄可以更接近上帝给人一种高大飘渺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神明将士的压迫感,具体典型建筑例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到后期开始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的兴起开始了文艺复兴,要求解放人性,主张人性高于神性,注重人的地位。于是开始反对哥特式,并从古希腊古罗马吸取灵感曲线得到大量的使用。
  以及后面16-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以及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他们都是浪漫时期的代表风格,都以奢靡为典型象征。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催生产物,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与人文主义,共同是解放个性情感抒发。
  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关,也与当时所处的统治者喜好有关。

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使生活更为舒适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于是人们便由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为舒适和有意义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主社会,人们已从游猎生活转向了定居生活,开始创造更多精美的产物来为他们享用。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就是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残酷的阶级统治是青铜器设计的基本特征。所以都采用威严神秘的饕餮纹、兽面纹、龙纹等纹样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来控制统治的需要,所以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施加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祖先们发明陶范法和失蜡法等制作方法制作出更加精巧的青铜器,后期更是多种加工方法使其更加精巧绝伦,例如焊接、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宴乐水陆攻战壶是其珍品。
 直至春秋时期,青铜时代慢慢过去,直到秦统一六国,汉代时青铜器只转为一部分生活用品,许多铜器被漆器和瓷器所代替。由于漆器制作成本低于青铜,且胎体轻便,便于使用,具有防腐防潮的功能,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装饰方法上用于彩绘,贴金等方式,装饰纹样也从原先兽面纹开始转变为云气纹,几何纹,植物纹等等。此时漆器的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卓越和超前的设计思想,它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功能的组合以及图样的多样,统一,既科学合理,方便使用又极富装饰性。
  但是由于漆器的制作成本依旧较高,仍是服务于贵族,不利于百姓享用,这个时候瓷器被发明出来了。瓷器从商出现了原始瓷器,到宋代时达到了顶峰。宋代五大名窑奠定了中国瓷器顶峰,也被称为瓷的时代,祖先们将瓷器最优越的使用功能,最优美的造型和最精湛的制作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后世有名的青花瓷,釉里红,珐琅彩等等都独具特色,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除了青铜,漆器,瓷器等,明代家具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明珠。先人们巧思妙手,使明式家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品类繁多用材讲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玉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
  中国手工艺阶段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人,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纵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整个的造物历史进程来看,其发生与发展跟同时代的科技水平是并列前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物活动所用的材料、功能、造型、装饰和采用的工艺技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和进步,这是人类对自然物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以及申美观念、申美情趣变化的结果。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质的生产活动,它始终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飞跃性发展的特征,体现出古代先民对造物科技水平掌握的提高与应用。

生存设计就是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需求的工具设计,也是人类最早期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得以生存的设计根本。在危急条件下,由生存的愿望和能力就会产生出生存设计。这种设计的质量决定了设计者的生与死,因而常常是很成功的设计。尽管原始社会的设计在技术上极为简单,但实用性极强。于是慢慢设计的概念开始产生了,人们为了更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开始有意识得制造与使用原始工具和装饰,例如原始社会人们从打制石器开始转变为更有效率的磨制石器。

马家窑彩陶文化类约5000年以前已非常发达,马家窑在庙底沟型爽朗风格下,表现更为精致。装饰多以同心圆为中心,形成图案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方式,内壁施以内彩,器物几乎都饰以花纹。点与螺旋纹也是其时代的装饰亮点,形成了马家窑绚丽又典雅的艺术风格。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其在造型上也多样化,罐、豆、勺等造型也相继出现。马家窑型是彩陶艺术的高峰,其中以《舞蹈纹彩陶盆》最为代表。

修地球可以指可持续发展。设计不仅可以为改变设计所需要的物质环境,更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推动“集群式的行为改变”,这包括设计全新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设计可以做的就绝不是仅仅把回收材料做成漂亮的椅子、灯,参加各种各样的展览,得各种各样的奖。这些活动和作品有启迪意义,但对真正的变革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没有规模效应!

设计也必须走出画廊、走出杂志、走出各种展览、走出瓶瓶罐罐、走出布尔乔亚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直面当今世界最重大的危机。对可持续危机,不仅是要减少破坏,更要实现“有效修复”,这才是可持续设计的广阔前景。2020年开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人员流动、日常生活的停摆,这固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对人类的可持续转型而言,可能又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可持续设计有一下的几点发展趋势:

第一: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思维。可持续设计涉及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特别是人员和技术的非线性组合。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正是通过向“经济问题”的转化,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支持。但很多时候经济问题其根本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可持续设计必须具有能综合环境影响、实现创新、商业成功和生活品质提升的系统思维。

第二:从改进表现到范式创新。可持续设计一般有两大思路,一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改进,也就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从用户体验到行为改变。在可持续发展中,技术驱动的思维往往会导致重供给端、轻需求端的情况。例如各种绿色解决策略总是习惯性地关注生产性的技术改进措施,而忽视人,也就是消费端的社会需求管理。一个技术上先进的系统,比如LED照明技术,尽管使得照明的能耗大幅度降低,但可能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整个城市的能耗。因为人们可能因为能耗的降低而带来经济上的减负,从而选择点亮更多的灯。这种节能技术最终不能真正节能的案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节能产品应用当中,从汽车到住房。用魏伯乐的说法就是“反弹效应”。因此,对消费端那一侧的“人”的理解,是一个可持续设计是否奏效的根本。一个在理论上是绿色的新系统与万亿计的使用者的界面和接触点是否足够友好,是否能够创造足够好的用户体验,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放弃旧的不可持续的系统,而参与到新系统中来。例如,一个城市公共汽车租赁系统,如果没有足够友好的用户体验,尽管可能减少了一些费用,但还是无法把用户从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舒适的私家车中吸引过来的。

第四:从产品创新到企业战略。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实施可持续设计的主体。丹麦设计中心的“设计阶梯”理论指出了设计能力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四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I.缺乏系统地应用;II.企业的产品设计(造型、装饰、体验和服务);III.企业创新流程的一部分(但不是决定因素);IV.被视为企业的核心和引导性因素。在越高的阶梯(III或者IV)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和方法,往往其影响就会越系统,取得的成效也就越大。提升企业可持续设计能力,不仅要利用可持续设计来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呼应消费端的绿色需求;更需要成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管理的一部分,包括在企业文化、设计作用领域、用户角色、创新动力来源、设计能力的来源等各方面的表现。中国要在这一波未来经济发展中,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阔前景!

第五:基于社群的可持续社会创新。除了新的设计专家,我们还需要新的设计社区和社群。可以通过结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复合式社区营造,以“生活实验室”的方式,研发可持续社会技术、解决策略和超级场景,并成为积极社会交互的孵化器,助力驱动社会在更大规模上更容易和有效地实现可持续的变革。这种社区营造不仅是一种新的设计文化、研究文化,更是一个新的公共领域创新。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多方参与、巩固链接关系、及时提供反馈、实现共识形成,社区完全可以成为各种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变革的解决策略原型孵化器和超级应用场景。

意大利设计进程:

意大利是一个具有深厚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和手工艺传统的国家,从中世纪就开始超越欧洲很多国家,著名的文艺复兴就是起源意大利。许多杰出大师,例如达芬奇也在这片土地上闪闪发光。在意大利,艺术如同生活一样重要。意大利的民众艺术水平也是高于其他国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设计在意大利无处不在。

当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意大利成为现代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意大利设计开始崛起,意大利设计师们的创造性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内容。当60、70年代社会激进思潮最猛烈的时候,意大利发起了激进设计运动、“孟菲斯”运动,以至60年代的波普设计到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意大利的设计师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至20世纪20年代名为“意大利家用产品新风貌”的展览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从此确立了意大利设计的世界性地位。

启示:

  1. 紧随潮流,但不照搬照抄,化为本土风格

在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其他很多不同的设计风格运动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三十年代兴起的德国包豪斯,欧洲与美国融合产生的国际主义、六十年代产生的后现代设计风潮和波普风格设计,以及产生于七十年代由阿里桑德罗门蒂尼提出的反设计和设计激进派,之后包括八十年代的后现代设计,在多种设计风潮的洗礼下,意大利设计总是可以从中融会贯通,在不断前进的设计潮流趋势中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设计产品,使得出自意大利设计师们手中的作品多姿多彩,不断推出具有创意的新作品。

  1. 将艺术与现实结合,不是理想主义

意大利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艺术和功能结合得十分紧密。意大利不但很会生活,更懂得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二战后,为适应战后现状,意大利设计迅速成熟,以此支持国家的发展,并推出了新的研究概念。在推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意大利设计塑造了发展目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1. 现代设计与古典文化的融合

同时,意大利设计鼓励文化融合,这是全球化的最佳成果之一。它不仅促进制造过程,而且促进跨文化对话。设计师的艺术杰作背后的理念塑造了一种通用语言,绝美的日常物品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是意大利设计学派的直觉的产物。

意大利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离不开其过去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即“古希腊罗马文明”所为今天意大利现代设计的高度成就所做的贡献及影响,古罗马作为欧洲古代的重要文明发源地,也是欧洲哲学初级阶段的发源地,古罗马的哲学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在那是诞生了非常多对后期影响颇深的哲学理念,也成了日后哲学的基础。

  1. 让人敬佩的意式匠心精神

意大利一直是一个以手工工艺闻名遐迩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在意大利,工匠们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认同。工匠对产品以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即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也要精益求精。意大利设计强调匠心精神,将每一件设计当成艺术品般认真、浪漫地对待。

  1. 意大利人的人文自豪

意大利一直是一个以手工工艺闻名遐迩的国度,不但紧紧跟随世界的潮流趋势,同时也极其重视民族文化特征,强调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发挥个人才能,从而在继承和开发祖先遗产的同时,把革新的DNA融入于现代设计中。调设计作品的“情感价值”和艺术导向以及设计的“环境效应”。被赋予创新和反叛的情感属性,是意大利艺术化设计美学的代表之作。

纵观意大利的设计,既不同于美国设计,也不同于北欧设计。但意大利的设计师在每一件设计品中,既注重紧随潮流,重视民族特征,也强调发挥个人才能,他们的设计是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材料等等的综合体。

意大利设计覆盖了诸多领域,从家具家居到工业,从汽车到时装,意大利都是这些领域重要且独特的设计中心。时至今日,意大利设计的重要地位已不言自明,在众多设计领域位均居领先地位,并且凭借其创新精神、精湛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将其独特的设计推向更高,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在设计的多元化潮流里,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占据着住到地位。他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这种设计观念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与早期现代不同,并不着急于艺术与技术上的结合,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

无名性设计风格:
1.它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占着主导地位,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想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了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
2.产品的设计不是强调个性风格,而是产品的内在使用质量和生产工艺。(因而使同类产品在造型上彼此雷同。若非同行,很难从外观造型上判别出生产厂家。)

“无名姓”设计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日本家具产品公司“无印良品”的产品。”无印良品”在日语中是无品牌的意思,希望通过简单、直接的设计创造一种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生活。尽管无印良品的设计者田中一光、原研哉、山本耀司、深泽直人等都是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师,但是他们的名字从不出现在产品上,在设计中也不刻意强调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种“无名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工业设计的主流,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装饰艺术运动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反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中世纪的复古,也对单调的工业化风格进行批评。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设计运动的折中运动的衔接,它有着两者的特征,但是并不在于重复,而是开创了自己的形式。

我们不能将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设计运动看成两个对立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都时间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都肯定机械化生产,主张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设计中都注重简单几何外形,无论从时间、特点、形式特征来看,他们都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联。其中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装饰和工业设计展,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后来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和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装饰艺术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艺术运动或是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工业革命后,设计界全然机械化的理念,让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种枯燥、冷漠的氛围。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过度的强调功能而忽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而装饰艺术运动的产生,重新把世界拉回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中,对近代中国及当代的建筑领域影响深远。格罗皮乌斯曾说过,美的观念会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之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迅速发展,机械设备的不断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下,产出的产品却不尽如意,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装饰、安全性、方便性上都存在这众多的问题。无论是在建筑上或是公共平面上必须要有新的设计方式的出现来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或者是新艺术,装饰运动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一批先进的建筑家,设计师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新建筑运动。他们主张运用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倾向功能主义,反对任何装饰,颠覆了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旧立场和旧原则,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宗旨。这场运动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民主主义、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观点在这场运动中极为突出。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设计艺术运动。为后来的国际这一设计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 现代设计于德国首先展开,1907年在穆特修斯和贝伦斯的推动下成立了德意志工业同盟,这是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也可以标志着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轫。期间1914穆特修斯与亨利·凡·德·维尔德就产品标准化与机械化的问题进行了历史上的著名的科隆论战,最后穆特修斯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这场论战也为德国的现代设计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工业同盟同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现代主义大师,例如格洛佩斯,密斯,柯布西耶等等,格洛佩斯在1919年创办了后来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虽仅仅只存在14年,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实践方面以及包豪斯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被迫关闭的包豪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康定斯基去了巴黎,克利去往瑞士,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将现代设计带到了美国,并通过美国传到了全世界,将现代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德国于1953年由包豪斯学生马克斯比尔等人创办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德国的现代设计并影响了其他国家,德国设计大国也慢慢打响。
  • 除德国外,俄国的构成主义也是现代设计一大支撑。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大批有思想有意识的艺术家开始探索,最早出现在雕塑领域,后发展到绘画,建筑设计等等,他们追求结构是设计的起点,这一观点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特别是现代主义设计的起点,包豪斯受其影响很大。构成主义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探索理性主义,追求简单造型,标榜艺术的思想性、形式性与民主性。其中1922年的国际构成主义大会的举行,杜斯伯格与李希斯基对于各自形式的想法发表,构成了新的国际构成主义观念的形成。在柏林祛斑的苏联新设计的展览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俄国构成主义的探索与成果,格罗皮乌斯也因从改变了包豪斯的教学轨迹。
  • 荷兰的风格派也是现代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配堪称现在主义中的重要形态之一。他们以“风格”杂志为联系点,主张将传统建筑中的特征剔除,变为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称为元素。其中杜斯伯格,蒙德里安等艺术家影响巨大。风格派以其简单的几何形式,中性色彩为主的几何色彩,立体主义与理性主义特征对于世界现代主义风格形成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其中通过杜斯伯格的大力宣扬,风格派为包豪斯也带来了新鲜空气,杜斯伯格演讲完不久就更换了新图标,其中能看到风格派的影子。

极简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叉可被称为低限主义,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
它起源于60年代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最初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应,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最初表现在绘画和雕塑,后来遍及整个艺术领域,包括服饰界的 Calvin Klein 都是受极简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简约风格。极简主义亦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上造成一股风潮,强调纯粹空问的单纯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问简化至光、墙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别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极简风格的四个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 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Domus》--全球建筑与设计领域的顶级权威杂志,1928年创刊于世界现代设计发源地之一米兰,在长达快百年的悠久历史中,以其敏锐的视角、深刻的洞见和充满活力的内容为特色,奠定了在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至高地位,见证并推动了世界现代建筑、设计及品牌的发展,成为一本设计界无人不晓的最具影响力杂志。

它的发展也同时折射出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迁,记录了城市、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那些思想和作品。许多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当年都曾在《domus》工作过,例如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等等。

而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当中国成为整个世界的“工厂”、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并吸引和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时,这本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杂志,带着它的传奇故事,开始在中国续写它的篇章。《domus》意大利原版将和中文版在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而并不仅仅停留在将原版内容翻译为中文的层面。《domus》国际中文版对正在发生的中国建筑、设计、艺术现实进行观察、记录、评论、激发和推动,它搭建起中国和世界建筑、设计及艺术领域的互动平台,将最新的讯息和全球化的视角传递给中国,也把中国的最新动态展现给世界,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和艺术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萨穆尔·宾是一个出版商、贸易商、酷爱日本艺术,曾专程去日本体验日本艺术,并收购大量工艺品。1888 年出版了《日本艺术》,杂志大肆宣传日本艺术。1895年在巴黎开办 “新艺术之家” 设计事务所,出资与几位重要设计家从事 “新艺术”没计。 1900年举行了“新艺术之家”的家具作品展示,因而 “新艺术”扬名欧洲。作品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模仿植物的形态和纹样,取消了直线,刻意强调有机形态。萨穆尔·宾强调 “回到自然去”口号,将植物纹样运用到室内设计的各方面,风格统一。

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杰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同时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设计作品主要包括首饰、银器及家具三大类。
阿什比的设计艺术作品,上承欧洲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下启新艺术运动的设计特色,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阿什比起初成立了手工艺行会,他认为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仿效普通的技术学校,每个学生首先必须学习设计创意,然后借助于其他课程,学习怎样将设计运用于不同的材料。最后因行会搬迁到乡村最后以赤字破产告终。
阿什比的贡献还在于对工业与机械化态度的改进方面。将机器视为威胁手工艺、威胁人类生活的洪水猛兽,这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一大特点。在1908 年的《手工艺与工业竞争者》中,他提出放弃拉斯金、莫里斯式反机器的“文化卢德主义”立场,停止与工业体系的抗争,而致力工业体系的改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他以其极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和全面的设计才能,多方位地阐释了他设计艺术的审美意趣及人文理念,对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欧洲设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来的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工艺设计即纯手工完成或者借助工具制作的手工艺品。手工艺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从最开始的石器打制到磨制,到后来越来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青铜,陶器,漆器,瓷器,纺织等等都产生了大量的精美绝伦的作品。制造设计是指在工业革命变化下,标准化批量化所制造的设计产品,俗称流水线设计。
1.两者服务的人群不同。手工艺设计专为为权贵所服务,平民百姓接触不到更享受不到成本高昂的手工艺设计。制造设计更多为大众服务,通过大批量生产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产品,提升生活幸福感。
2.两者生产方式不同。手工艺设计纯手工打造,费时费力费钱,往往一件不起眼的产品也需要昂贵的代价才能打造,且效率不高。制造设计是通过机械化生产,标准的设计与流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两者设计分工不同。手工艺设计往往由工匠自己与完成,产品精致耐人寻味,展现出手工艺者的高超技术。制造设计往往设计与销售分开,审美观点没有手工艺设计富有深意,常常以冰冷形象展示,技术与艺术的分离。
4.两者所展现的含义不同。手工艺设计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出的产品除了高超的技艺,更富含了民族情怀以及民族特点,是一个有文化生命力的作品。而制造设计往往第一考虑点为经济效益,更加商业化。

手工艺设计与制造设计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手工艺设计美而精巧,但成本高。制造设计成本低,但是设计度远远不及手工艺设计,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如何保护现有手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