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米老师
优米老师
双号同学作业批改~我们风雨兼程,绝不空手而归~2024咱们研究生见~

注册于 4年前

回答
18
文章
0
关注者
7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内容太少了,在总结的那几点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延伸才对哟~补充点案例、具体论述~

用户体验设计(英语:User Experience Design),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设计手段,以用户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设计过程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体验的概念从开发的最早期就开始进入整个流程,并贯穿始终。

1.什么是设计思维?
对于不同的人对设计思维的定义是不同的。
概括来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影响力,高效,可广泛采用的创新方式。是一种基于解决方案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创建未来。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以用户为中心,而是考虑到人和环境,和周围一切的统一和谐关系,要涵盖体现人类目标和自然法则的物体和现象。整合人的需求、技术的可能性、以及商业成功,为各类议题寻求解决方法。
1991年,David Kelley创立了IDEO(后来也是他创立了D.School),现今全球最大的设计咨询机构之一,用Design Thinking为其核心思想,贯彻落实到了IDEO的工作当中,成功商业化。他将设计思维的思考能力和方式融会贯通于商业模式中,将同理心运用到了商业运作里,实现了质的飞跃。设计公司IDEO将设计思维定义为:用设计的感知和方法满足在技术和商业策略方面都可行的,可转换为顾客价值和市场机会的人类需求的原则。
IDEO的设计思维模式:发现、解释、构思、实验、转化。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将设计思维定义为:一种在现有条件下寻求更好方案的过程。他认为设计思维设计到三个方面:认知性,情感表达和人机活动。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态度和方法,强调人的需求和行为,同时也考虑技术和商业价值上的可行性。
西蒙概述了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个正式模式。Simon的模式包括七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下面也有阶段和活动,在构建目前一些最广泛使用的设计思维流程模式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设计思维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思维是一种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是针对解决问题的,在解决那些定义不到位或未知的复杂问题时尤为有用。它可以了解所涉及的人类需求,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构建问题,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创建许多想法,以及在原型和测试时采用实践方法。了解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问题。例如风险高,时间紧,起步难的问题,可以应用设计思维方法聚焦问题、整合资源、集思广益。如设计思维可以用于产品创新、流程改进、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体验改进等:

3. 设计思维方法流程:
重点介绍斯坦福大学的Hasso-Plattner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d.school: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简称D.School))提出的五阶段模式。
一般传统的设计思路主要有四步:
1、Need-finding(需求的发现)
2、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
3、Prototyping(用户原型)
4、Testing(测试)

而D.School Design Thinking强调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客户需求,所以重新定义了传统步骤:
1.Empathize同理心:通过行为,人与人互动等全年了解用户各方面需求,领会用户意图
2.Define定义(问题):将用户意图剖析,定义用户所面临的问题
3.Ideate构思:发散思维,集结想法
4.Prototype原型:收敛思维,展示讨论和权衡解决方案
5.Test测试:测试反馈,反复迭代

D. School Design Thinking区别于传统设计思维的三个特点:
**1.步骤创新(以人为本,同理心 、定义(问题) 、 构思 、 原型 、 测试)
2.思维可视化
3.关注社会问题
**

1.步骤创新(以人为本)

1).同理心
第一步:Empathize(“移情”,意思是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去当一次客户,体会客户有些什么问题,社会化的思考在此最有体现)。
要做到Empathize,就要履行三点:
首先是Observe,观察:这里讲的观察不仅仅是只观察用户行为,而是去把用户的行为作为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来观察。除了要知道用户都做得了什么,都怎么去做的,还要知道为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要知道他这个行为所产生的连带效应。
然后是Engage,直译是吸引,但这里所指的意思类似Interact:与用户交谈,做调查,写问卷,甚至是要不以设计师或者是研究者的身份去跟用户“邂逅”,然后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想法。
最后是要Immerse,沉浸:意思是要去体验用户所体验的。
根据时间限制,在该阶段收集大量信息以供下一阶段期间使用,深入解读用户的需要以及特定产品的开发中会出现问题。

2.)定义(问题)

在了解了客户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写出一个Problem Statement来阐述一个Point of View(POV)。
POV有点类似一个企业的Mission Statement,是用一句很精简的话来告诉别人你这个团队或者项目是想要干嘛,又怎样的价值观。
要得到一个POV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于这个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哪些已有的假设?有什么相关联的不可控因素?我们想要的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是什么?我们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总的来说,Define就是定义出自己的立足点,让人清楚地知道你想干什么。并以人为中心的方式将问题定义为一个问题陈述。
比如,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或公司的需要定义问题:
“我们需要将我们在年轻女孩的食品市场份额增加5%”。(商业角度)
更好的定义方式是
“十几岁的女孩需要摄入有营养的食物,以健康茁壮成长”。(用户角度)

定义阶段将帮助团队中的设计人员收集好的想法,以确定特点,功能和帮助解决问题其他元素,用户以最小的难度解决问题。在定义阶段,你就开始进展到第三阶段,构思,通过提出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的想法。

*3.)构思Ideate(“设想”,其实就是做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去想解决方案,想自己项目可能涉及到的人,然后再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方法)。*
跟Brainstorming差不多,主要分为两小步:Go for Volume+Go for Variety,即是尽可能多地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Ideate就是Say “Yes!” to all ideas.

创意技巧有数以百计,如头脑风暴,书面头脑风暴法,列出最糟糕的想法和奔驰法。头脑风暴和列出最糟糕的想法刺激自由思维和扩大问题空间。在构思开始阶段尽可能多的获得想法或问题解决方案。在构思结束阶段选择一些其他技巧,调查和测试你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或提供规避问题所需的元素。

*4.)原型Prototype(“原型”,用最短的时间和花销来做出解决方案)*

Design Thinking提倡的Prototype除了做产品原型之外,还强调的是要在这个做原型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瓶颈。
为此,D.School还自创了一个新词叫“Pretotype”,就是Prototype的Prototype。
在D.School,为了能让学生快速,廉价地做"Pretotype",有一些专门的柜子里放着各种手工原料和工具,像是剪刀,贴纸,卡纸,布料,布条,旧的易拉罐,雪糕棒等等。
总的来说,Prototype就是做出产品原型并展示,从而反思产品。
这只是一个实验阶段,目的是为前三个阶段确定的每个问题找出最佳可能的解决方案。所有解决方案通过原型中实现,并对每个方案进行调查,基于用户体验的这些方案可能会被接受,改进和重新检查,或者被拒绝。到本阶段结束时,设计团队将更好地了解产品内部的局限和目前出现的问题,对用户与终端产品的互动过程中的行为、想法和感觉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5.)测试Test(顾名思义,测试产品原型)

总的来说,Design Thinking所提倡的Test是通过测试产品原型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甚至是去完善早前定下来的POV。
设计人员或评估人员使用原型设计阶段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严格测试整个产品。这是5级模式的最后阶段,但也是一个迭代过程中,在测试阶段所产生的结果常常用来重新定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告知对用户,使用条件,用户思维方式,行为和感觉的理解,并产生同理心。即使在这个阶段,为了排除一些问题解决方案还会进行了更改和改进,并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产品及其用户。

设计思维的非线性性质
我们可能已经概述了一个直接和线性的设计思维过程,一个阶段完成后进行下一个阶段,在用户测试阶段得到逻辑结论。然而,在实践中,这个过程以更灵活和非线性的方式进行。例如,设计团队中的不同组同时执行多个阶段,或者设计者可以在整个项目期间收集信息和制作原型,这样他们能重现他们的想法并可视化问题解决方案。此外,测试阶段的结果可能启发一些关于用户的见解,这又可能促成一次头脑风暴会议(想法)或新原型的开发。

要注意的是,五个阶段并不总是按顺序进行的 ,它们不必遵循任何特定的顺序,而且它们通常可以并行地发生,可以迭代地重复。因此,阶段应被理解为促成项目的不同模式,而不是按顺序步骤。然而,五个阶段设计思维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系统化地识别了在设计项目和任何创新的问题解决项目中要进行的阶段和模式。每个项目都将涉及正在开发的产品的具体活动,但每个阶段背后的核心思想仍然相同。

设计思维不应被视为一种具体和僵化的设计方法。为了获得特定项目的最纯粹和最翔实的见解,这些阶段可能被切换,同时进行和重复多次,以扩大解决方案空间,并缩小最佳可能的解决方案。
正如你从上图所看到的,五阶段模型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在后期阶段获得的知识可以反馈到早期阶段。信息被不断地用于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空间的理解,并重新定义问题。这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设计师不断获得新的见解,提出新的方式思考产品及其可能的用途,以及获得用户和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全面的了解。

2.思维可视化
Design Thinking的一个特点是视觉化思考
早在1973年,Robert McKim的一本书《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就讲了视觉化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整个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里我们都有一两个presentation要做,最基本的是列举关键词或句子来表达,然后是用画漫画的方式来“讲故事”,或者用表演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3.关注社会问题:
Design Thinking第三个区别于传统设计思维的是它关注社会问题。学习和落实Design Thinking的人在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要考虑做出来的东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商业运营之间取一个平衡,这一点贯穿于整个Design Thinking,但没有被特地拿出来讲,而且也是我们很多设计师所忽略的。
举一个例子,D.School最引以为傲的产品是Embrace,Embrace是一家NPO,设计与生产了一款专门为早产儿保暖的可加热“襁褓”。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国家,很多早产宝宝在生下来的那几天因为没有条件在医院里得到照顾来保持体温而夭折,而早产儿夭折的案例里,有98%是这个原因。D.School的学子就这个问题开发了Embrace Warmer,帮助了好多欠发达国家的家庭。(后文案例会提到)

总的来说即:Design Thinking=传统设计思维方式+视觉化思考+社会化思考。

21世纪开始,随着世界各国对医疗,教育,文化机构、社会安全等问题的关注与投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机构(NGO,NPO)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使得全球产业的格局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活动不再局限于企业。英国和欧盟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公共服务与产业方面的设计,给社会,产业带来了结构性得到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英国政府提出“用户驱动的公共服务”政策,使得“参与式设计”成为欧洲当代设计的特征。在对医疗服务的设计中,由于病人体验和治疗效果同样重要,因此对诊治流程与医学标准流程的兼顾使得“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的概念和方法在在服务设计中得到了发展。在公共服务及其设施的设计中,既要考虑通用性又要考虑个体的差异。这一切给当代设计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服务设计的工具与方法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这些设计项目往往与政府结合紧密,因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远远为传统设计项目所不能及。

设计不再只是应用美术,不再只有对有形的物感兴趣,而是可以对任何人为事物进行设计,包括无形的服务。

产品思维设计思维意味着设计自身的经济价值开始独立显示出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财富,设计思维走到了企业战略的层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教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2001)的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他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the sciences of Artificial 1996 MIT)中提出了“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打破设计传统边界的观点。到了21世纪,设计思维收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不再只是应用美术,不再只有对有形的物感兴趣,而是可以对任何人为事物进行设计,包括无形的服务。

索斯泰克博士(shostack)与1982年和1984年,在她的两篇论文“How to design a service”和“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里是最早提出了对服务进行设计的想法和“服务蓝图”的概念,即**将有型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活动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设计。
**
在对服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使用“服务蓝图”来记录和安排服务过程中,活动的序列和基本职能,并明确这些目标和达成的方式。服务的规划与设计活动一直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和管理领域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迈克尔.埃尔霍夫教授第一次将“服务设计”在设计领域提出,在以后的日子里,KISD在发展服务设计研究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2001年,“Live|work”,全球第一个服务设计顾问公司在伦敦开业。2004年的时候,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国际设计学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林雪平大学(Linköping University,瑞典知名高校)和米兰理工大学以及意大利多姆斯学院(Domus Academy;1982年建立于米兰,它既是一所研究生学院,也是一个专注于设计,美学和设计营销的研究型实验室)联合创建一个服务设计国际网络SDN(Service Design Network),致力于服务设计的学术与实践推广。

随着工程与制造的组织化发展,设计不得不再次介入另一个更加复杂的情景中。但也正是这些促进了设计思想与概念的飞跃。早期的设计管理是将设计作为市场竞争力来理解的,设计不是美学功能问题,而是项目管理问题。市场要求设计成为企业预先计划的一部分,同时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需要被纳入组织行为并管理起来

设计管理的历史并不是在包豪斯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早在190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Destscher Werkbund)就集结德国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力量,利用设计与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产业竞争抗衡。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工业设计师”的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第一次吧企业识别CI的概念提出并在AEG付诸实施,开启了设计管理的历史。早期的设计管理,虽然一般被理解为只能在美学和具体项目层面上发挥有限的作用。但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设计可以作为竞争手段在企业层面帮助公司达到商业目标。20世纪60年代,企业中的设计力量日益强大,设计的团队化需求更加注重系统化和内部的组织协调性。设计执行和设计战略系统的构成成为设计管理的两个重要议题。随着对设计规律的深入研究,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的概念也被尝试着提了出来。今天,设计管理的角色开始显示出向更加战略性的方向的转移,在欧盟甚至被提升到国家产业战略的层级。设计管理的话题更加开放。这些话题的产生分别来自如下设计和管理的前沿探索;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交互设计,开放式创新与参与式设计等。

一、中国当代标志设计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展开了全面建设的阶段,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标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70年代的标志,范围圈定在企业的商标上,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同类产品,形式上也存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共性特征。标志的造型大多采用几何形,常常使用圆形、锐角以及方形边框作为构成元素,并配有适量说明性文字。标志在色彩的选择上受到当时印刷技术条件的影响,多为单色,以黑白色为主。70年代的标志设计在形式基本对称的情况下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整体看起来没有繁缛复杂的多余元素。但在当时,标志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很多企业只是使用简单的厂名,并没有自己的标志。
到了80年代,国内经济渐有起色,国家大兴工商业,创办了许多国有企业,并开始确立企业的标志。80年代初期,标志设计刚刚被人们所关注,由于受技术手段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标志还延续着70年代的特征。在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平面艺术设计的概念引入中国,但还没有被公众广泛认可,标志设计仍以缓慢的速度发展着。此时,我国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还处在混沌状态,运用平面设计的主要形式依旧是标志。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平面设计的萌芽阶段,标志设计照搬国外理念,并复制其形式,所设计出的作品有较多的模仿痕迹,并不成熟。
中国标志设计在90年代中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标志的形式、配色还是传播使用都在逐渐步入成熟。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全面推行和加深改革开放,大大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标志形态也更加多样,内容丰富,并能与国际设计接轨,开始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期,经历了重重挑战的工商业慢慢成长了起来,各大企业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国美电器”、“哈尔滨”啤酒、“华为”手机等。电脑作为工具加入设计,使得标志形态、色彩有了很大的突破,从先前单一色彩的粗略图案,向着绚丽多彩、丰富多姿的图形蜕变。90年代后的标志设计改变了以往工业标志浓郁的机械感,开始在图形的设计上和颜色的选择上传达着一种现代科技感。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标志面临着设计全球化的趋势,标志的设计比之前更加多元化,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多数企业为了更好的融入国际大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如“中国移动”、“中国石化”等企业。当代标志设计逐步打破了过去陈旧落后的设计观念,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指导设计并迎合市场需求,开始根据行业文化的不同进行精细化的分类,特征更加突出。同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我国标志设计领域也进入高速发展期,数字媒体类标志也在现代信息传播中显示出它的技术优势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中国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如今,标志最明显的趋势是追求国际视野,使图形符号具备一流品质。[8]标志设计逐渐打破了地域及文化的差异,开始以融入全球环境为设计目标;在设计层面摒弃以往毫无创新的模仿,力求设计作品蕴含独创的内涵;在标志中加入“情感”元素成为一种时尚的设计方式,更能满足受众的心里诉求。
融入全球环境的设计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下,我国社会面貌变得多样化。标志作为一种浓缩的艺术,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它通过视觉上的互动达成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继而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实现信息的互动传播。[9]标志开始朝着以融入全球环境,更好地为企业形象代言为目标的方向发展,逐渐从原来单调的风格,向充满活力、烂漫无拘束的人性化和个性化风格转变。我国标志设计灵感的源泉不再仅仅局限于广博高深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逐渐放眼世界,展开思路,设计视角变得更加广阔,标志作品也被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接受。在全球大环境下,伴随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标志能否快速被识别变得愈加重要,因此要求标志设计的主题更加简单明确、造型更加明朗简洁,对信息的传递符合“少即是多”的原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标志走向世界,能够在全球快速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地域环境和宗教信仰对信息传递的干扰。
突出独创内涵的设计原则。当代社会的标志,不仅要具有展示企业以及产品信息的效力,也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与世界标志设计接轨的同时,多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突出其独创的内涵。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认知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新的消费群体不断出现,对于标志设计消费者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愈加偏爱人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标志作品。标志的独创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大胆尝试,展示标志别具特色的内涵意义,敢于用平面表现的技法来传达多维的世界。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这为标志的设计以及推广带来了更多方便,突出独创内涵的标志设计理念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逐渐在标志设计界占据重要的地位。
加入情感诉求的设计理念。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类本身需求为目的,与环境为善,标志设计也是如此。未来标志设计的发展势必要充分尊重人的心理需求和视觉喜好,加入情感诉求成为一种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设计理念。[10]21世纪人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产生了一些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如“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提倡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使其对环境的总体负能量减到最小,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种设计理念符合当下人们的情感诉求,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标志在视觉上加入了“情感”元素,能使其视觉秩序看起来更为合理。例如运用动植物形象来设计标志时,把形象转变成拟人化,让原本缺乏情感的图案更具亲和力,使视觉语言人性化,贴近受众心理。这类标志常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更加能吸引儿童以及年轻人的目光,赢得他们的青睐。
结语
中国标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标志的成长见证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荣辱与兴衰。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先民创造了图腾符号,逐渐演变出标志的雏形,我国的标志开始进入原始萌芽时期。这时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没有标志设计的概念,相对制约了标志的成长。到了先秦、汉唐、宋元时期,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种类和形式更加多样。如印章、封泥、花押以及在包装纸上面印刷标志的使用,标志发展进入初步繁盛时期。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品流通频繁,标志得到广泛应用,类型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出现印章、题记和肖像标志,这一时期的标志多作为防伪标记使用。近现代时期中国的标志发展受到当时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发展缓慢,但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爱国标志。直到后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社会逐步稳定,经济日趋繁荣,标志设计才逐渐受到重视,之后广泛运用起来。如今,中国标志设计进入成熟稳定期,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形式之广泛以及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带动,使得标志设计迅猛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未来的标志设计,会在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环境的设计目标下,秉持突出独创内涵的设计原则,以及加入情感诉求的设计理念的引导下,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形式和内涵上不断丰富起来。

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它由美国IDEO公司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她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
为了产品有效易用,为了让客户对产品产生依赖,为了让客户使用产品愉悦。当客户想要设计或者改进一个交互式系统,使用户与其交互的过程更加有效、易用,比如:某个交互系统,用户通过它来进行日常的工作,通过执行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某项任务交互设计可以使系统变得简单易用,用户使用其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交互设计在本质上就是关于开发易用、有效而且令人愉悦的交互式产品。

迪特·拉姆斯提出的优良(好)设计十原则:
1、出色的设计是需要创新的。
2、出色的设计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3、出色的设计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4、出色的设计让产品简单明了,让产品的功能一目了然。
5、出色的设计不是触目、突兀和炫耀的。
6、出色的设计是历久弥新的。
7、出色的设计贯穿每个细节。
8、出色的设计应该兼顾环保,致力于维持稳定的环境,合理利用原材料。
9、出色的设计越简单越好。
10、设计应当只专注于产品的关键部分,而不应使产品看起来纷乱无章。

可用性是指技术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这个定义包含了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可用性不仅是涉及到界面的设计,也涉及到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
第二、可用性是通过人因素反映的,通过用户操作各种任务去评价的。
第三、环境期间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在各个不同领域,评价的参数和指标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例如,计算机在飞机上,在财务管理上,儿童在家里,网络教学中,对于专家与新用户,对于数据处理和绘图,它们的可用性参数和指标各不相同。因此,可用性测试十分强调环境期间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包含用户类型、具体任务、操作环境等方面。当时,很少有人从用户操作心理角度分析可用性的含义,因此没有提出适当的内容。
第四、要考虑非正常操作情况。例如用户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紧急任务、多任务等具体情况下的操作。一般说,可用性被表达为“对用户友好”,“直观”,“容易使用”,“不需要长期培训”,“不费脑子”等。

时间:1980-
风格特征:凌乱 残缺 突变 失重 超常 反正统
概述:解构源于“结构主义”反对正统原则和标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具有随意性和个人性。
1、解构主义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2、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
3、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4、解构主义貌似凌乱、残缺、突变,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解构主义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及作品:弗兰克-盖里(古根海姆博物馆)

时间:1966-1990年代末爆发,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作品:文丘里(少生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栗子山别墅)、、查尔斯-詹克斯(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术语)、格雷夫斯(自鸣式水壶)、穆尔(新奥尔良广场)、矶崎新(纽约世贸中心)、伍重(悉尼歌剧院)
主要内容(特点/主张):1.文脉(历史)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
2.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的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是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折中),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3.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并非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推翻与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

芬兰的现代主义设计起步较晚,直至 1917 年芬兰独立之后才开始有所发展。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芬兰的文化也有一定的边缘性,无论建筑还是家具设计,芬兰设计都没有受巴罗克、罗可可以及其他设计思潮的影响,始终保持了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和简洁明确、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

实际上,芬兰设计就是对生活的设计,本着功能实用、美感创新和以人为本的设计风格,其设计的触角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0—30 年代芬兰最有影响的设计界人物是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他通过其建筑、家具等设计成为北欧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大师。1931 年他成功地采用热压成型的曲木工艺设计的扶手椅, 轻巧、舒适,形式优美而结构合理,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的最经典作品。1936 年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木茶几,延续了芬兰传统的家具材料和造型形式,并独出心裁地将茶几一头设计成双轮式样,既可固定, 又便于推动,于设计中融入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特征,成为芬兰家具设计的杰作。、

他在1937年设计的玻璃花瓶,采用了多层次的有机造型,如同蜿蜒而出的芬兰湖泊,波光荡漾,极富温馨浪漫的艺术魅力,自然而亲切。阿尔瓦.阿尔托还是新建筑运动的大师级人物,其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史上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他的设计对英、美等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30 年代(1930S)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走向国际的时代,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大工业相结合, 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在设计上的典范,其独特的设计特征和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对以后国 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寻求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很多启迪。

尽管芬兰在战时遭到很大破坏,但战后芬兰迅速在工业设计上重新起步,功能主义的原则与严格控制 的设计风格上的典雅与人情味,很快使其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的重要国家。

战后芬兰成立了一系列与工业设计有关的机构,有政府的,也有民间的,如芬兰工业设计师协会、芬兰对外贸易协会、 芬兰手工艺与设计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组织宣传、质检、标准化等方面对芬兰工业设计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1951年和1954年的米兰三年展上,芬兰设计终于崭露头角,受到世界关注。

由依塔拉(Ittala)玻璃制品公司展出的大量玻璃器皿,得到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赞扬,从而奠定了芬兰设 计的国际地位,代表人物是塔比奥·维尔卡拉(Tapio Wirkkala1915—1985)。在阿拉比亚(Arabia)陶瓷 公司主持设计的芬兰设计师凯·弗兰克(Kay Franck)主张朴素而民主化的设计方向,50 年代他设计的被 称为“基塔”的系列陶瓷餐具以朴素大方而著称,成为芬兰现代设计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生产销售。
战后芬兰的家具也得到世界公认,跻身于世界优秀家具之列。其代表人物是伊马利·塔皮奥瓦拉(Ilmari Tapiovaara)与安蒂·鲁梅斯涅米(Antti Nurmesniemi),他们是芬兰 50 年代最重要的两位设计大师。他们 在设计中把现代主义原则与传统风格相结合,以机械化生产制造新一代家具,其设计的家具得到国际的承认和推崇。

鲁梅斯涅米 1960 年设计的一种公共场合用的椅子获得这一年米兰工业设计大展的金奖,而塔 皮奥瓦拉设计的“卢基一型”(Lukki 1)可堆放椅子被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看中,作为该公司在赫尔辛基 展示间的座椅,显示了芬兰家具设计在世界工业设计界的优势地位。

特点:
1.具有良好的功能
2.具有简洁的造型

### 一、介绍
丹麦王国是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中最小的一个,本土由日德兰半岛的大部分及西兰岛等四百多个岛屿组成,一百多年以前,丹麦仅有少量农业和渔业,而如今,丹麦已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工业国之一。丹麦较瑞典略晚进入现代主义,但在二次大战后很快迎头赶上。

丹麦的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设计兼具现代简单明快和传统恬静朴素的特征,是现代功能主义与传统风格的巧妙结合,在20 世纪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丹麦的家具设计大量采用榉木、柚木等天然材料(可作为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案例),重视参考传统家具式样,同时具备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表现出典雅、轻巧、自然而现代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卡尔·克来恩(Kaarre klint)等人。
克 莱恩设计的椅子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特别强调采用不上漆色的木材自然本色和皮革及素色 织物相结合,创造了一种自然而亲切的设计语汇,形成了北欧家具风格的典型特征,对丹麦恬静而富有韵 味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优点:1.强烈的自然感
2.具有传统的美感
3.体现手工艺风格
4.具有现代精神
5.简洁轻巧便利
6.成本低廉
特点:
1.具有多方面适应性的设计
2.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设计

丹麦的灯具设计具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以科学安排光线分布及讲究与室内建筑的融合而著称。丹麦20-30年代最著名的灯具设计师保罗-海宁森( Poul Henningsen 1894-1967),他认为照明灯具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而柔和的阴影效果,还应利用一些相对向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作用。灯具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925 年他设计的 PH 灯具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一举成功,获博览会金奖,标志着北欧现代 设计的国际地位得到公认。PH 灯具根据室内采光的要求和设想,从照明的科学原理出发来确定其造型, 重叠式灯罩既形成了反射面,又增加了光线的层次,并且形成优美独特的外形轮廓,照明效果柔和、均匀、无炫光刺激,光色适宜,具有极好的功能效果。由于该灯具具有极高的设计价值,至今仍在生产和销售,成为北欧灯具设计的典范之作。

丹麦设计被称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战后丹麦的设计发展也受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丹麦在德军战领期间,曾出现了一股重新恢复手工制 造家具的手工艺复旧风,战后丹麦政府为了有效控制住向手工艺的极端发展,对工业设计与家具设计订立 了严格的标准,促进了手工艺与现代生产的有机结合。

战后丹麦成立了一个专门部门--丹麦家具生产者质量管理委员会,来管理丹麦家具的产品质量并订立标准,对新产品进行抽样质量检验。与此同时,丹麦还成立了丹麦手工业与工业设计协会
( Society of Arts and crafts and Industrial Design),该协会的测试中心对所有丹麦的工业产品进行严格的破坏性质量检测,以保证丹麦所有产品的质量,从而在国际上树立起“优质产品”的形象。这一作发对发展中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很有启发。

50 年代丹麦的设计界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形成了阵营强大的“丹麦现代设计群”,对丹麦工业设计发展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早在 30 年代即已声名显赫的设计大师海宁森在战后推出了新的 PH 灯具系列,如他设计的 PH—S 形吊灯和 PH 洋蓟吊灯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成为世界灯具设计的典范, 至今仍在市场上畅销。

PH灯的设计特点:
(1)所有光线都经过至少一次反射才到达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并且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避免室内照明的反差过强。这类灯具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因为它是来自于照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由于任何附加的装饰,因而使用效果非常好,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鲜明特色。

汉斯·华格纳(Hans Wegner 1914— )是确立战后丹麦设计国际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设计的椅子, 椅背大多采用一排扇状的细杆组成,扶手部分自然弯曲,细部考虑得十分周到,在体量和视觉上都显得轻 快优雅,其使用的自然材质和高雅的格调体现了一代大师的极高造诣,很多成为传世佳作。他 1944 年设 计的“中国椅子”,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风格,艺术品位极高,是西方设计师模仿中国家具设计最杰出的例子之一。

伯格·摩根森(B rge Mogensen)则是丹麦 50 年代后期非常有影响的新潮派设计师之一,在家具与室 内设计方面追求非正规化的、多变与特殊的形式,与美国设计师依姆斯等人的设计不谋而合。摩根森对于室内设计的标准化最为关心,强调按照模数从事设计。1954 年他展出了一套按模数标准设计出来的现代室 内组合,表现出摩根森在设计上严格的科学性,其设计更具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特征。

安尼·雅各布森(Aine Jacobsen 1902—1971)是丹麦战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大师,他那独具匠心的金属餐具、卫生洁具和家具设计,具有典型的功能主义和现代设计美学巧妙结合的特征,成为现代 设计的经典之作。50 年代初期他设计了钢管脚的胶合板椅子,按人体工学以热压方法加工而成,具有曲面 形式美的特征。1958 年他为弗里兹·汉森公司设计的“天鹅型”椅和“蛋型”椅,运用_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_金属支架配以用皮革包裹的大曲面,具有极高的现代美学价值。这两种新式座椅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 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与欢迎,并直接引发了 60 年代新风格的出现。

对丹麦设计的评价:
1.具有人情味的设计
2.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3.简单的形式和完好的功能
4.传统的风格、现代主义的时代精神和功能主义相结合

瑞典是个历史悠久,政治长期稳定的国家,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之一。由于一直严守中立,所以自拿破仑战争后瑞典从未经历战火,即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瑞典也置身局外。瑞典是北欧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工业设计的瑞典是北欧最早出现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

1900年即已成立了类似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设计组织— —瑞典设计协会,功能与德国工业同盟类似,旨在促进设计界的接触,最终达到提高瑞典产品设计水平的 目的。
瑞典的陶瓷和玻璃器皿设计以造型简单朴实、功能良好而著称,被称为“瑞典现代风格” ,它深深影 响了世界各国的餐具设计。
陶瓷公司 古斯塔夫斯伯格(Gustavsberg) 罗斯特朗(Rorstand)玻璃公司奥列弗斯(Orrefors)特点:
1.风格简洁朴实
2.使用功能良好
3.便于批量生产

陶瓷设计的代表人物是威廉·盖茨(WilliamKage1889—1960),他长期为古斯塔夫斯伯格公司设计 陶瓷产品。他于·1939年设计的一套餐具,采用白色底色,加上浅灰色的波浪纹装饰,既现代又典雅,是 瑞典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作品。
瑞典的家具及室内设计既强调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原则,又强调图案装饰性、传统与自然形态的重要 性。如家具设计师布鲁诺·马斯逊(Bruno·Mathsson)等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料、皮革,加上高度重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细节,设计的家具方便、安全、舒适,成为瑞典式现代主义家具设计的代表。

1935年他设 计的一套扶手椅和搁脚板,其自然的材质、弯曲的形式和舒适的功能都隐隐表达出设计师对人的情感的尊 重,传统和自然意象的注入是其设计的重要特征。瑞典家具在二战后得到世界承认并广为流行,成为世界 最杰出家具设计的同义词。
1939年瑞典产品第一次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意味着瑞典产品设计开始走向世界。

受英国的影响,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提高工业设计水平都纷纷成立专门部门,控制产品质量与标 准化生产,这成为战后北欧设计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 20 世纪初期成立的瑞典工业设计协会已 成为官方机构,专门从事工业设计国民教育,解决工业设计师与厂商之间合作与联系的问题。

瑞典为了提高消费者对工业设计产品的品位与消费水准,提高设计水平,还出版了设计杂志,成为当时瑞典的流行刊物。战后瑞典出现了-批以工业技术为背景的设计师群体,他们以设计整体而非个人的方式活跃在工业设计领域。瑞典的家具在战后得到世界承认,不少家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最优秀的设计,成为欧洲的畅销货。

卡尔·马姆斯登(Carl Malmsten)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他与另一位瑞典设计大师布鲁诺·马 斯逊(Bruno Mathsson)一样,其设计活动全盛期都是从二战期间开始,两人设计概念接近。两人都具有 民主化的政治倾向,在产品设计中讲究功能主义,强调设计的人情味,反对过分机械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也使瑞典家具在国际市场上长盛不衰,直到20世纪90年代瑞典家具仍独具魅力。马姆斯登所说的“适度则永存,极端则生厌”反映了瑞典家具设计的理论精髓。

瑞典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也闯出了一番天地,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瑟克斯顿·沙逊(Sixton Sason)是瑞典另一位杰出的工业设计师,也是一个设计多面手,他曾为相斯奎纳公司设计家用设备及电动工具, 为Electrolux 公司设计真空吸尘器,他同时还是哈斯照相机公司的设计顾问。

北欧五国:瑞典 丹麦 芬兰 挪威 冰岛
关键词:简洁、自然材料、实用功能 、人情味、对传统的尊重、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概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设计上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功能主义思想,强调从社会民主、使用目的和大众经济水准的角度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又不同于美国商业味浓厚的流线20- - 30年代北欧五国逐步形成了既不同于奢华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型风格,同时有别于冷漠理性的德国设计的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是-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设计形态的一贯体现。这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在设计上也有所差异,形成了“瑞典现代风格”丹麦现代风格”流派。

但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设计风格有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式和功能上的一致和对自然材料的欣赏等等。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
(1)是一种极具现代性的设计风格,设计作品中彰显着简约的现代设计风格,同时设计是源于自然的,设计作品注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并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该设计风格中流露出一种温性情的人情味,体现出设计对自然,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 2 )注重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有机形态的运用,以及源于自然的色搭配,在设计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而不再满足于冰冷刻板的设计形态;
( 3 )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现代感,将五国地域传统文化深深融入设计之中,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价值感,同时又追求现代的简约风格,突出线条的柔美与高度的人机工程学。
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特征:
1.注重现代与传统、机械化与手工艺、理性主义与人情味的巧妙结合(三个结合),风格简朴、典雅、明快,2.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
3.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4.既强调产品的高度理性主义的实用性,又在其设计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通和温情脉脉的情调,开创了一种经典的现代设计风格。取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北欧设计集中于,陶瓷、玻璃、灯具、家具及室内设计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有,瑞典、丹麦和芬兰。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风格:
1.推崇大众的民主的设计,强调产品的经济法则,发展大众制品。
2.综合一切条件推崇合理设计。
3.强调有机设计思想,推崇人格化、情感化。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原则:
1.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
2.强调装饰。
3.推崇人机工程学、考虑安全性,舒适性等。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发展历程:
30年代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走向国际的时代。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大工业相结合,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在设计上的典范,其独特的设计特征和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对以后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寻求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很多启迪。

  1. 这里是列表文本1954年,美国举办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美国设计师和 社会各界。

这里是列表文本1956—1957年在德国举办了“丹麦的新式样”展览,
2.1960—1961年在美国举办了“丹麦的艺术”展 览,
3.1958年巴黎艺术博览馆举办了名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式样”的展览,向巴黎人民展示了北欧设计的风 采。
4.1961年在伦敦等国际都市举办了“芬兰制”展览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国际性展览,向世界各国工业设 计界全方位展示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面貌,一股清新的北欧设计旋风刮遍了世界各地,对全球工业 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