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设计
共享设计是在pss设计基础上提出的,在共享经济产生的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方法,并在2000~2008年间在全球内形成的一种共享思潮。其目的是人们与产品互动方式发生改变,这表现为由产品的“使用权”代替产品的“拥有权”为共享设计作为一种“使用及消费式干预”的设计方法,其本质是借助网络构建的新兴技术平台,将供给方的存量资源和功能使用权暂时性地分享,以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有助于消费者获得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权来使用他们想要的产品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为共享设计必须专注于提高共享资源的使用率,避免陷入恶性的市场竞争。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即利用移动互联网将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物体)等就近向需求者提供及时服务,互联网平台对供需进行资源组织和调度管理,形成事实上的产品品牌。平台上的服务供应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平台收取服务佣金。共享经济显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其在需求与服务或资源之间提供的实时的、高效率的匹配和连接。另一个特点是资源的提供者与需求的满足者可以随时发生角色互换,这为参与者的利益获得提供了双向可能。社群经济与共享经济虽然都有经济的目标与动因,但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共享经济主要是点对点的互动,而社群经济则强调群体互动。但在知识共享平台,这两者可能会融合。
包容性设计
包容性创新是为实现包容性增长于千禧年后逐渐兴起的创新范式,它旨在把被传统创新排除在外的底层群体纳入创新的某些方面。其影响让西方企业开始将底层群体视为消费者而非受害者,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允许底层群体与其他人一样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包容设计作为一种“多样性及赋能模式干预”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应对人口多样性,并践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平等。其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普遍认为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克勒曼在1994年提出的,强调打破人们对“残疾”以一词的误解来创造更具包容性的设计。其目的是如何使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失能,并揭示设计偏见和消除排斥。
为社会创新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呼吁创新应从政府引导转向社会引导,并提出被称为“后熊彼特创新机制”的创新范式:社会创新。指出,社会创新是通过创造新的或重组程序、法律 或组织来满足社会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继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的活动。社会创新地提出,将创新焦点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 它强调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并以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方式展开 。基于社会创新理论。国际可持续设计与创新联盟主席曼兹尼在 2014 年提出了“为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 认为这是一系列使社会创新更有可能、更有效、更持久、 更易于传播的设计计划。他主张设计师并非推动社会创 新的主体,而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方式及生活模式干预”的 设计方法,旨在凝聚社区力量,帮助人们参与到创新中 来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产品、服务、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