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简述当下设计现状及未来设计教育发展趋势 — 116-浙工- amber的回答

论述题:简述当下设计现状以及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题纲:

首段:背景:设计进入复杂世界

(一)从设计的发展看设计的定义

(二)设计教育的发展:包豪斯和乌尔姆

(三)展望未来的设计教育

综上:

当今的挑战不同于以往,设计进入复杂世界,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思维和设计的方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和大审美经济的背景下,设计师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机电时代,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技术本身并不是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使用新技术,设计与技术两者间是彼此相关的,设计与技术共同躯动才会产生突破性创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为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设计是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面对AIGC等新兴技术的涌现,设计需要向“新”求“质”。设计师需要走出传统的角色向“新质设计师”发展,用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两者共同创造“新质生产力”。

(一)设计的定义

18世纪夏尔·巴托在《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中,首次使实用艺术区别于美的艺术,可以说夏尔·巴托奠定了设计最早的雏形。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完成带来新技术,使大批工业制品投放到市场中,但工厂主只管制作,未能想到进一步改善的必要,设计远远落后,造成艺术与技术的分离。这种设计上的混乱最终在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中暴露出来,约翰·拉斯金针对水晶宫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并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他在1859年出版的《现代制造业与设计》中总结了“装饰性艺术”(即设计)的一般规律,这些准则,不仅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基础,也奠定了现代设计”为大众生活而设计“的开端。

1860年-1890年的工艺美术运动,是设计史上的第一个设计运动,设计先驱希望通过装饰的方式,提高产品的审美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为设计领域引入了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即:设计的民本思想。1919年的包豪斯继承德意志工作同盟:“通过设计为工业生产发展服务”的理念,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希望艺术家与工匠合作,利用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使”以大众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成为现实。

追溯历史,源头看今。可以发现设计具有时效性,一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人工智能、AIGC的科技背景下,设计功能的实现、加工技术和商业模式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设计”想的更大,做的更多。当下的设计师更趋向于一种复合型的劳动模式,即用科技和设计共同驱动创新。在设计中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师需要更加注重信息处理、模拟仿真、交互等方面的能力,利用好科技发展的成就,推动设计决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过,无论怎么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设计作为一门服务的专业,是用其知识结果来满足人的需求。

(二)设计教育的发展

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乌尔姆设计学院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起一个坐标,两者共同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准。

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这所由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欧洲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可以说包豪斯是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包豪斯没有处理好工业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再到包豪斯,探讨的都是产品“审美性”的问题,而非产品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包豪斯并没有跳出“艺术”的框架来思考现代设计的问题。因此,包豪斯可以说仍然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其重点在于审美,首先讲究的是造型与装饰上的推敲,实用性的占比没有那么大。但设计首要讲求的是实用性,设计从生存设计开始就带有目的性,其目的是人,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经历了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种种一系列变革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到了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才把设计之前艺术与技术间似是而非的摇摆立场,完全地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以理性为先,奉行功能主义,这一理念成为设计理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开创了现代设计理性、科学的开端并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发展。

1919年的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昭示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先声,虽然未能确定设计“实用性”的问题,但经过包豪斯的设计实践,发展出符合工业生产的造型语言,使设计能够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经历半个世纪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批判继承包豪斯设计精神,坚定的走向了以科学技术、理性为先的道路,建立起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理论,使设计师清醒地认识到,设计不只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设计师需要通过产品完成这种服务的使命。

(三)展望未来的设计教育

如今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设计学已经从艺术门类转入交叉学科门类;另一方面,AIGC等新兴技术的涌现正迅速颠覆已有的设计学基础知识。

在此背景下,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回应,更是基于设计学科本身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因为技术的迭代必然会带来思维范式的革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对口”转向“创新性人才”

有些学校已率先做出回应,例如同济大学的“立体T型”设计教育框架,既重视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垂直能力,又重视以整合创新为主的水平能力。将功能性的垂直能力与创新性的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能力相结合,才是当时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在当下,如何通过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框架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人才才是当今设计教育的关键。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议题,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设计教育的可能性结构和基础。未来的设计教育一定是跨学科合作的,以此来填补单一学科的知识空缺;未来的设计教育需要重视设计思维与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以应对人们面对复杂问题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同时未来的设计教育也要掌握道德和关爱人际参与的本领,使设计更好的处理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到来,设计的思维和范式均在发生改变,设计要处理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挑战同时孕育着机会,我们要积极的看待变化。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先驱们准确的洞察时代需求,用一整套全新的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应对了时代的需求。而当今面对智能化、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命题,当今的设计教育应摆脱填鸭式教育和培养某种特定技能的教育,转向发掘人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来应对复杂环境下“固定技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