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社会问题:商业进程,城市化,设计的复杂性,智能化,数字革命,人口问题,贫穷问题,第三世界国家。可持续发展
1、设计以人为本,到人人参与设计。(民本思想,协同设计,社会创新)
2、以社会创新带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设计与文化,商业与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设计, 社会创新)
3、非物质转变下的设计包容性。(包容性设计,设计可持续,社会创新)
总结:设计的目的性,设计师应该怎么做,设计的复杂性和跨界思维,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也不断更新,社会生活的多远化使得设计的目标和探讨的范畴不断加深,设计呈现复杂性。同时也要面临当下消费异化、生态过载、贫富差距、数字鸿沟等复杂社会议题。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益设计通过不同角度的社会创新为此类问题提供了思辨解决方案,以设计为核心战略手段,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决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
一、从设计以人为本,到人人参与设计。
设计目的始终是为了人。但在解决广泛的社会议题时,涉及的对象和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人的本身不再是具体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需要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打开全局将与人有关的一切关联起来设计是不再是设计过程的主体,而是将当下议题有着深刻体会到亲历者作为用户放在项目的主体地位,参与到设计中去设计师称为促进者,才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
在国际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圣路易斯的低收入住宅在就是反面案例,设计师希望通过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来促进社会和谐,却加剧了不良生活方式的扩散,因此,“好心”的设计不一定是好的设计。社会问题的构成复杂,单凭设计师力量微博,不是亲历者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在设计师自身视野受限的情况下,使社会问题的亲历者和与之有关的的人群参与到设计中来进行协同设计,才能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公益设计中,更好地换位思考,更具同理心。在城市更新案例中,上海四平空间可持续社区项目围绕社区场所营造带来了72处社区微更新改造。在探讨城市公共属性与艺术、文化和设计创意有关的议题,同时重视当地居民与其他社会资源对社区的共建改造,多方协作下,建立了宜居有温度与活力的四平社区。
二、社会创新与文化结合,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
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益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人更美好的生活,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并将不同人群关联起来,以达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其目的就需要处理后期中人义务与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艺术,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相融合的“大设计观”来思考。
其中文化路径是核心,文化作为设计的根基,也展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设计激发文化活力的同时,文化也反哺设计为设计赋能,并通过设计与文化的结合带来商业价值。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传统民族文化承载着本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保存着本地的人文和民俗气息。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乡村的萧条空置,简单大拆大毁的实用性功能补充与对文化与传统的忽视,会使老居民和与之相关人群心中留下伤痕,是不可持续的方案。而在与公益设计的结合中,设计的善举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以设计传承当地文脉,增加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挖掘文化价值以推动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在大理周城村的“蓝续”项目案例中,通过对白族扎染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合当地村民手工艺匠人、贫困户与返乡青年等多个群体,利用不同人群的优势和当地文化资源,自上而下携手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体验空间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困难人群提供了岗位。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日益疏远的关系整合连接,将商业活动与公益事业结合,将手工艺与乡镇社区连为一体,使乡镇跟上现代发展脚步,实现以文化为依托的可持续社会创新发展新路径。
三,非物质转型下的包容性设计
科技的作用在当下越来越明显,信息与数字革命影响着城市的运营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正如过去工业革命时,设计师面对手工艺并与机器批量生产中的矛盾中寻找出路一样,当下技AI智能、互联网等催化了虚拟社会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公益设计中同样存在着一群人:如失独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户等在信息化时代下被排斥在外,面临着非物质生活方式的难题。
包容性设计在非物质转变中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尊重人的多样性,试图使每个人都能在设计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在社会创新中需要链接不同群体,有普通人也有弱势群体,多元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上的需求不同,设计所侧重的方向也要有所转变。在当下信息化时代,许多社会资源再配置存在于虚拟社区和线上平台,跨代设计、无障碍设计、全设计等与数字化平台结合,包容性的为普通人和数字化困难者搭建桥梁,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全社会公平和和谐的民主目标。例如,在乡村教育的公益设计中,通过社会创新自上而下的搭建学习直播平台,智慧授课,让教育资源薄弱的乡村儿童通过课堂直播观看城市高级教师的授课,力图平衡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综上所述,社会问题复杂多变所带来的设计的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在考虑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运用多学科交叉的跨界思维,从产品设计、环境艺术、建筑空间乃至人机工程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多角度宏观思考和微观把握,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关注城市改造和民生改善,引领公众设计消费价值导向。随着设计与相关产业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产品服务体验以跨界模式不断产生,也成为催生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