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如何理解今天的设计教育的处境需要大胆的新行动? — 116-浙工- amber的回答

论述题:如何理解今天的设计教育的处境 需要大胆的新行动?

题纲:

总:新的技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设计要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这对设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分1:设计教育需要拥抱新技术

分2:设计需要应对复杂性的时代需求

分3:设计教育需要平衡理性与感性

总:综上所述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设计一词正在被重新定义新的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已经广泛的参与到设计行业中来,为设计产业不断赋能;与此同时设计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以面对当今社会语境下的复杂问题,设计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基于此,在新质生产力、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劳动力”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新素质”这就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工业4.0回望中国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阶段,其内容是图案的美化;第二个阶段,是产品设计阶段,也就是工业2.0;第三个阶段,是互联网席卷中国,引发的非物质设计、交互设计,对应工业3.0;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4.0,是虚拟互联网世界与实体物理世界融合的阶段。这个时候中国的设计教育该如何应对新变化,值得我们的思考,继续躺在包豪斯身上睡大觉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一、设计教育需要拥抱新技术

从“信息化时代”进入崭新的“数智化时代”,新的生产力在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会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因此设计教育需要拥抱新技术,使整个知识系统和教育理念迅速与工业4.0接轨,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新质设计师。

设计教育需要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使之成为一种高效的辅助工具。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设计的工具逐渐从实物转向数字化,设计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高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相较于人类而言有几点优势:1、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极尽复杂的工作;2、它可以长时间的完成重复性的工作且不知疲倦;3、它可以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帮助设计师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方案。这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它简化了设计过程中的迭代,可以以最快、最公正的方式,逼近所需的目标。

例如阿里巴巴的智能实验室的“鹿班”,基于图像生成技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海报、横幅广告、和会场设计图,这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效率。再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平台,与学校合作,开展了“科技设计”的课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原理,便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打造“人工智能+设计”的思维。

是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警惕对科技的幻想,把科技带入设计而不是用科技代替创意,科技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工业4.0的时代是机器与人共创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不是机器取代人类

二、设计教育需要应对复杂性的时代需求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上讲,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国博弈烈度上升,全球问题与挑战日益严峻;从微观上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到来,万物互联,人的生活多元化,需求也多元化。面对当前复杂性的局面,这就促使设计要去想的更大、做的更多,也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合理的使用方式,设计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知识和技法方面来培养学生,还要注重思维的培养。柳冠中教授提出“设计事理学”的设计思想,从简单地“造物”升华为系统地“谋事”。设计应该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设计循环系统,设计不再是产品生产链中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美学加叙事的设计语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帮助其有能力应对复杂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其二,设计师需要“通才”式的教育培养模式,设计教育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某一类专业的专家,其教育理念应该培养一种具有通识知识素养的人。在专业的设计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要解决的设计问题往往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的交叉学科团队。同济大学提出“立体T型”设计教育框架,既注重以专业为主的垂直能力,又重视以整合创新为主的水平能力,在专深的基础上又有横跨的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活动,设计学已经从艺术门类转入交叉学科门类。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需求,没有人可以精通所有学科,熟知所有领域,设计师需要具备跨界合作的能力。

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目标就是发现和创造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并以知识的形态服务社会,对接社会需求。如何能通过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通过系统的框架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才是本命题的关键。

三、设计教育需要平衡理性与感性

所谓感性就是设计的人性化,当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很可能会被技术异化。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助长设计的理性方面,而人的情感和情绪这些人性化的方面,将会边缘化。

然而设计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人是复杂而丰富的;设计教育是围绕塑造设计的人展开的,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塑造一个技术的人,而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因此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来平衡设计教育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例如,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讲求各国、各民族、个人民共同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是为当前的个人设计,更是为整个人类设计,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关怀。再例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的为第三世界的人民设计、为残疾人的设计,都体现出设计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如果没有这些感性的考察,我们在处理人类事物时就只会剩下那些冰冷的技术的理性分析,这样的设计是因循守旧,缺乏生命力的。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议题,设计教育需要大胆的新行动。未来的设计教育将会是科技与设计深度互融的局面;未来的设计教育需要注重设计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应对人们面对复杂问题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同时未来的设计教育也要掌握道德和关爱人际参与的本领,因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