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全球化视野深入设计
提纲:
总:随着全球化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渗透,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力量的现代性概念,其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对我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邀请,即中国设计只有凭借全球化的“东风”找到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地域性文化,又适用于当代设计语言的合理范式,才能真正的迎入全球化浪潮中,与之相辅相成,走向未来
一、依托全球化设计语言 奠定中国设计的普遍适用
二、凭借全球化技术 实现跨领域的协同与融合
三、借助全球化的视角 探寻和而不同的文明未来
总:全球化既是全球发展下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策略、一种工具,在当下,我国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策略和工具,将自己的设计置于全球化视野中,从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创造、竞争与交锋中赢得世界的尊重。
正文:
随着全球化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渗透,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力量的现代性概念,并被赋予了一种超越经济价值的评价标准和跨文化的话语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与超越性概念对我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邀请。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产物,站在全球化视野中,只有趋向民族文化的设计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即我国的设计只有凭借全球化的“东风”,找到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地域性文化,又适用于当代设计语言的合理范式,才能真正的迎入全球化浪潮中,与之相辅相成,走向未来。对此我认为,我国设计应达到从普遍适用到交叉融合再到和而不同的境界,通过设计来表达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更深一步地立足世界,展现大国风采。
一、依托全球化设计语言 奠定中国设计的普遍适用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交往,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全球失能者问题与地域多样性文化的极速上升。在全球范围内,老年人与失能者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权益问题突出,而在地域范围中,各种移民与人口流动频繁、贫富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使社会割裂程度加深。以上种种问题不得不促使设计开始重视这种适用于绝大部分人设计,以此弥补差距,加强各方面的人与社会的链接。
(一)满足设计的通用性:从手工艺时代到工业革命初期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消费主体的更迭,使设计从早期服务贵族逐渐演变到普金倡导的设计普遍性,再到包豪斯袭承此理念提出为大众生活而设计。二战后,为适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基建设计,大众化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简洁直线、冷漠机械的芝加哥学派、国际主义等风格,由此,设计经历了从特殊到大众的演变。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提到将设计的服务对象拓展到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1997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发表了《通用设计原则》强调设计应将所有用户一视同仁、降低对用户能力的要求、提倡灵活度与容错性。以此来看,中国设计要融入全球,必须要达到“通用”的地步,将设计文化从“让人看懂”过渡到“为人欣赏”。
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为例,该建筑提取了埃及金字塔的造型符号,使之与现代化语言相融合,用可以反射光线的建筑通用玻璃代替沉闷的砖石,倾斜的玻璃折射在体现通透感的同时,也体现出对博物馆折线形屋顶的致敬。该建筑的现代式结构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互补效应,使之既兼顾了文化内涵又考虑了人们的现代化审美倾向,让埃及文化与法国浪漫气息在碰撞中融为一体,使多数人能够看懂且沉浸其中。
(二)实现设计的包容性:通用性设计原则关注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平等,而包容性设计原则是主张在对每个人的关照之外,更注重用户的良好体验而非仅仅在意可及性。包容性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以人为本”到设计,像工业革命后期,人们难以忍受国际主义风格的那种单一冷漠,进而发展出的波普设计、激进设计、高科技风格等各式各样适应人们不同心理需求的设计运动。
在全球化的拓展下,包容性设计进一步发展,将包豪斯的那种“为大多数人而设计”转向了“为人类多样性而设计”,将“边缘性”用户视为创新的催化剂,通过解决他们的需求来提升所有人的体验。
以美国奥林匹克与残奥会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动态螺旋的形式外观表达了美国的活力与优雅,同时使使用者沿着连续的路径由上而下地穿越每一个画廊;另外,考虑弱势群体的使用流程,如将传统票务升级为个性化体验系统,访客的预先设置成为“数字指纹”、为视障者提供类似停车传感器的音频导航等。一系列细节的设计实现了润物无声的个性化服务,既保障了体验的连贯性,又尊重了个体的差异。视角转向我国,如何将中华文明“以和为美”““兼收并蓄”的胸怀通过包容性设计展现出来,残奥会博物馆的设计给出了参考范例。
二、凭借全球化技术 实现跨领域的协同与融合
全球化的发展使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提高,从工业1.0到工业4.0,设计的交互手段从实体变为虚拟,设计文化广泛传播,设计师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以及消费者得以实现跨地、跨时间的交流,产品的创新模式由此从“线性”转变为了“非线性过程模式”,设计边界被突破,协同设计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由此更深一步地加深了各部门的交叉融合。
(一)促进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当今时代,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交叉融合作为复杂问题解决的方式,必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而更加紧密,正如法国学者马克•第尼亚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提到“在这样一些新的条件下,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
以敦煌壁画修复为例,考虑到洞窟特殊微环境与人为因素的作用,敦煌研究院联合科研团队构建多模态数字化保护体系,采用高光谱成像与多光谱摄影测量等非接触式采集方式,实现壁画物理特征高精度数字化,并经过多次迭代与细节调校,成功实现了对局部壁画的数字化修复,重现了细腻的纹理效果。这种多学科协同合作的举动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智能范式,使传统文化遗产得以复现,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二)促进设计文化交叉融合:人是文化的动物,设计在全球化视野中的交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学科交叉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材料等表面,更要深入交叉的内涵,即通过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并用自身的文化将其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
像在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北欧设计,凭借现代化所提供的文化交流,吸取东方文化,发展出独具本国特色的有机简约设计风格,以汉斯•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为例,其设计受到中式圈椅的启发,在保留扶手流畅曲线与榫卯结构的同时,摒弃了繁复的雕饰,将椅圈简化为单根Y型背框,即保留了东方神韵,又赋予了北欧极简的现代感,成功将明式家具的传统哲学转化为现代语言,推动北欧设计吸收东方智慧,启发冷淡风侘寂美学。
三、借助全球化的视角 探寻和而不同的文明未来
如今全球化语境的出现把人们带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之中,在打破地域的限制以全球为视野的同时,文化的地域性也逐渐消减,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理论中,存在着趋同论和驱异论两种明显的取向,如何把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和设计美学语汇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运用于当代中国设计产品中,成为当代中国设计场景中人们所重视的问题。
巴洛克、洛可可式繁复地求异催生了现代设计的趋同、而国际主义风格一味地趋同又引发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在求异与趋同这一问题的反复下,和而不同这一古老哲学思想被再度发掘与借鉴,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在社会激荡变迁中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如日本所备受赞誉的“双轨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一条双向的经济模式,其一以科技为主,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以索尼、松下为代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以推出更加优越的产品引领市场,其二以民族文化为主,以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奠基人之一—柳宗理为代表,将传统符号化约在产品中,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优良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
和而不同既是一种理性的、同时又是极具主动性的姿态与取向,在一个日益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全球性语境中,赢得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主动学习各国优秀的设计经验,在保持个性风格完整的前提下追求世界文化的最高价值一体化,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繁荣态势。
总而言之,全球化即是全球发展下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策略、一种工具,在当下,在我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大背景下,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策略和工具,将自己的设计置于全球化视野中,从而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积极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树立与之相符的文化身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创造、竞争与交锋中赢得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