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分析国潮风文创产品出圈的现象
84-西南交通大学-雷明
提纲1.总论概述
2.分论一:文化是设计发展的基石(体现在传统文化宝库和现代文化(现代技术与文化叙事)对设计发展的支持)
3.分论二: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文化重焕新生,关键是民族智慧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底层融合)
4.分论三:形式与功能的新统一(两者的并重和互促)
5.结语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设计作为连接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桥梁,不仅根植与文化的土壤,还通过创新“再创造”了文化。国潮风文创产品的出圈,正是设计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文明进而反哺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重回人们视野的表现。
一、文化是设计发展的基石
文化是设计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是文创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青铜陶瓷、诗词书画、建筑园林、纺织刺绣等等,不仅是在历史中深厚积淀的文化瑰宝,而且更是当代设计师需要深挖的设计资源。诸如“来自故宫的礼物”、“文创三星堆”、兵马俑博物馆的“秦文物”系列,都背靠着磅礴辉煌的中华文明宝库,设计出非常多深受消费者青睐又保持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
当代的国潮文创设计,不仅蕴含设计团队潜心挖掘的民族文化瑰宝,还揉进了设计师们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文化理解的结晶,体现着当代的先进文化。苏州的动态苏绣装置《玉兰蝴蝶》,随着观众的触摸,花瓣随温度徐徐展开,蝴蝶随心跳翩翩振翅,正是设计团队对材料科学、数学与智能交互技术的深度把握,对非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叙述,将定格在苏绣上、掠过绣者心头的那些跨越千年却动人心弦的画面,带给了当今的观众。
二、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
文化的焕发新生,是可以通过设计“再创造”出来的(同“再生产”)。传统文化需要被批判继承,而其中日久弥新的先进部分,需要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创新表达,以拓展其原有语义,融入时代精神,最终创造性地转换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这样的文化再设计,不仅仅是在外观、形式上,让民族元素、传统元素与现代要素、市场要素简单加算,更是要深入浅出地将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与时代精神、先进知识进行结合,自然流露到外观、形式上的表现,最终输出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其中较关键的是民族智慧与先进知识的结合。日本作为现代设计在亚洲成功实践的先驱,也是循着借鉴欧美、结合民族风格、最后深层融入民族思想(禅宗文化的纯净和谐,神道文化的自然崇拜)的路径,最终成为世界现代设计中的精彩一笔。我国的民族智慧例如“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及《考工记》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都是在进行文化产品设计时值得汲取的养分,并与世界先进的设计理论成果进行结合,形成本民族独特的设计语言与体系。
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发起的“数字供养人”计划,便是本国历史文化的智慧与现代思想结合的文化保护与全民文创项目。其命名源自莫高窟供养人的传说,体现了古代文化艺术的公众支持和参与的理念,该项目再将其与当代“共建共享”的理论相结合,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学习和开发,实现公益建设、数字交互、文创设计、文旅开发的多方位发展,将敦煌文化与供养人精神传承至下一个千年。
三、形式与功能的新统一
将民族文化与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点精准接轨,让尘封的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国潮文创产品这一品类的开发方式,有效规避了走向单纯的形式美学而萎缩其应用面,或者走向单纯的功能主义而“用毕即弃”。消费者同时为产品实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买单,甚至优秀的文创产品可以利用其文化价值提升产品功能,击中当代消费者对物质功能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的双重痛点。
“来自故宫的礼物” 彩妆系列,有效地将故宫文化符号转化为彩妆功能的优势。将带有文化记忆的国画色彩,变为极具辨识度的色号名,也成为极大提升妆效质感与风格化的色彩选择;同时将故宫纹样以浮雕形式添加在产品持握部位、膏体侧面,减少了打滑和纹样的磨损,既增强美学价值,又改善了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结语
国潮风文创产品的出圈,既体现了灿烂中华文化的优越,又体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成功的文创产品的底层,是民族智慧与世界先进文化之间跨越历史的共鸣,将遥远的文化记忆落地到当代人触手可及的日常中,实现形式与功能、传承与创新的耦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