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索取到共生:设计伦理的重塑升华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标志着设计伦理从人类 中心主义向生命中心主义的升华。大会创意总监娄永琪教授指出,人类需要超越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范式,迈向“生命网络中的人与自然协同设计”。这一理 念在主题展中得到了充分呈现,呼应了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的核 心观点--设计应服务于真实需求而非刺激虚假欲望。 展览中展示的一套可重复使用购物袋系统,以简单而巧妙的设计体现了伦理 重塑的实践。这套购物袋采用耐用且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作,通过标准化尺寸设 计实现堆叠收纳,并配有清晰的循环使用标识。每个购物袋可替代数百个一次性 塑料袋,其设计理念直接回应了帕帕奈克所批评的“设计行业为满足市场欲望而 制造大量无用、危险产品”的现象。 这一简单而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正是帕帕奈克设计伦理观的生动体现。他 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强调,"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 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 使用问题”。可重复使用购物袋系统正是这种思想的完美诠释- --它不仅服务于 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更通过减少塑料污染来保护地球有限资源,体现了设计 从商业驱动到责任驱动的根本转变。
三、从西方到东方: 文化主体的觉醒自信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最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展现了中国设计文 化主体的自觉与自信。策展团队没有简单套用西方的可持续设计话语,而是从中 国传统文化智慧中寻找思想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哲学体系。大会主题“生 生不息”本身便源自《周易》 “生生之谓易”,而后通过“生态一生产-生活” 三大联动板块,使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 展览中的装置作品“又生”用拆解展示的方式,赋予校园内待报废和被遗弃 的工业制品新的生命。这一作品不仅体现了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更引发了人们 对生态、生产、生活和设计的深层思考。艺术家通过作品质疑了“快速工业化加 快产品更新迭代”的消费主义逻辑,提出“修修还能用是否已被摒弃”的哲学命 题。这种思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物尽其用”的节俭美德一脉相承,彰显了东方 智慧对当代设计问题的回应能力。 WDCC2025主题展并非个例,中国设计师早已开始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 中的转化路径。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宁波图书馆等作品, 借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受到国际设 计界的高度认同。同样,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也深受东方哲学影响,其“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多少带有一些东方色彩。这些案例共同证明,中国传 统文化基因在全球设计对话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 主题展,其意义远超一次常规的设计展览,它既是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转向的标 志,也是人类在面对全球生态危机时寻求的智慧回应。通过系统呈现从设计范式、 伦理准则到文化认同的全面变革,展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设计未来的清晰图景: 设计将不再仅仅是创造美物的技艺,更是调和人与自然、需求与资源、现在与未 来之间关系的核心媒介。同时,也清晰表达出当代设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 革命,从追求形式的表面创新转向系统思维的构建,从索取资源的工具变为修 复生态的伙伴,从西方话语的追随者变为多元文化的贡献者。这一转变不仅为设 计学科本身开辟新天地,也为构建可持续的文明形态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实 践路径。


